一种机电防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6205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21:16
一种机电防噪装置,括防噪套壳、放置板、下减震组件、上减震组件和底座;横向水平设置的放置板位于防噪套壳内,且与防噪套壳滑动连接;下减震组件设置在防噪套壳和放置板之间;上减震组件设置在防噪套壳的顶端;底座设置在防噪套壳的下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下减震组件和上减震组件配合作用,缓冲设备上、下端的震动,通过缓冲震动,减小设备产生的部分噪音;此外,防噪腔和降噪凸起不断对噪音进行反射,再配合吸音海绵和防水吸音板的吸音作用,最终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内壳和外壳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在冷却设备的同时也有防噪的效果,降噪、防噪效果好,同时不会影响设备散热。

An electromechanical anti nois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电防噪装置
本技术涉及噪音污染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电防噪装置。
技术介绍
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现有的机电设备在工作的时候产生较大的噪声,形成噪音污染,工作人员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严重影响听力,损害健康情况,现有的机电防噪装置降噪效果一般,在降噪的同时很难保证设备的散热效果,影响设备了的工作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机电防噪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机电防噪装置,本技术设置下减震组件和上减震组件配合作用,缓冲设备上、下端的震动,通过缓冲震动,减小设备产生的部分噪音;此外,防噪腔和降噪凸起不断对噪音进行反射,再配合吸音海绵和防水吸音板的吸音作用,最终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内壳和外壳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在冷却设备的同时也有防噪的效果,降噪、防噪效果好,同时不会影响设备散热。(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电防噪装置,包括防噪套壳、放置板、下减震组件、上减震组件和底座;横向水平设置的放置板位于防噪套壳内,且与防噪套壳滑动连接;下减震组件设置在防噪套壳和放置板之间;上减震组件设置在防噪套壳的顶端;底座设置在防噪套壳的下端;防噪套壳包括内壳、外壳、侧板和降噪凸起;内壳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防噪腔;防噪腔朝向机电位置开口;内壳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吸音层;外壳平行设置在内壳的外围;内壳和外壳的前后侧通过侧板连接,内壳和外壳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降噪凸起交错设置在内壳和外壳的相对端上;下减震组件包括转动杆、第一弹性件、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套在伸缩杆的外部;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件竖直设置两组,两组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件位于放置板和防噪套壳之间的左右两侧,且上端和下端分别滑动连接放置板的底部和防噪套壳的底部;转动杆设置两组,两组转动杆上端转动连接放置板的底端,下端连接对应侧伸缩杆的底端;第一弹性件水平设置在两组转动杆之间,且两端分别连接对应侧的转动杆;上减震组件包括杆套、移动杆、第三弹性件和固定辊;杆套设置在防噪套壳的顶端;移动杆上端伸入杆套,且与杆套的内壁滑动连接,下端连接第三弹性件;固定辊设置在第三弹性件的下端。优选的,吸音层为吸音海绵;吸音海绵与内壳之间通过胶水粘黏。优选的,降噪凸起为锥形结构,利用降噪凸起不断对噪音进行反射,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优选的,内壳、外壳和侧板均为防水吸音板制成。优选的,防噪套壳的底端对应每组伸缩杆设置有两组限位件;两组限位件分别设置在对应伸缩杆的左右两侧。优选的,底座上设置有支撑组件。优选的,支撑组件包括螺纹杆、螺帽、移动轮和支撑套;竖直设置的螺纹杆螺纹连接底座;螺帽螺纹连接螺纹杆的上端,螺帽位于底座的上方;上下端敞口的支撑套上端螺纹连接在螺纹杆上;螺纹杆的下端伸入支撑套,且与移动轮连接;支撑套的下端套口大于移动轮的直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一、本技术设置下减震组件和上减震组件配合作用,第三弹性件和移动杆伸缩,缓冲设备上端的震动,转动杆在放置板移动下转动,推动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件来回移动伸缩,第三弹性件伸缩,缓冲设备下端的震动,从而通过缓冲震动,减小设备产生的部分噪音;此外,防噪腔和降噪凸起不断对噪音进行反射,再配合吸音海绵和防水吸音板的吸音作用,最终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内壳和外壳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在冷却设备的同时也有防噪的效果,降噪、防噪效果好,同时不会影响设备散热。二、本技术设置螺纹杆和支撑套调整设备的高度,以满足不同环境下机电设备的水平安装,减小晃动产生的噪音,同时向上旋转支撑套,使得移动轮露出,方便移动和运输,增强了装置使用的灵活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防噪套壳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下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防噪套壳;2、放置板;3、下减震组件;4、上减震组件;5、底座;6、内壳;7、外壳;8、限位件;9、降噪凸起;10、吸音层;11、防噪腔;12、杆套;13、移动杆;14、第三弹性件;15、固定辊;16、转动杆;17、第一弹性件;18、伸缩杆;19、第二弹性件;20、支撑组件;21、螺纹杆;22、螺帽;23、移动轮;24、支撑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防噪套壳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下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电防噪装置,包括防噪套壳1、放置板2、下减震组件3、上减震组件4和底座5;横向水平设置的放置板2位于防噪套壳1内,且与防噪套壳1滑动连接;下减震组件3设置在防噪套壳1和放置板2之间;上减震组件4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顶端;底座5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下端;防噪套壳1包括内壳6、外壳7、侧板和降噪凸起9;内壳6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防噪腔11;防噪腔11朝向机电位置开口;内壳6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吸音层10;外壳7平行设置在内壳6的外围;内壳6和外壳7的前后侧通过侧板连接,内壳6和外壳7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降噪凸起9交错设置在内壳6和外壳7的相对端上;下减震组件3包括转动杆16、第一弹性件17、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第二弹性件19套在伸缩杆18的外部;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竖直设置两组,两组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位于放置板2和防噪套壳1之间的左右两侧,且上端和下端分别滑动连接放置板2的底部和防噪套壳1的底部;转动杆16设置两组,两组转动杆16上端转动连接放置板2的底端,下端连接对应侧伸缩杆18的底端;第一弹性件17水平设置在两组转动杆16之间,且两端分别连接对应侧的转动杆16;上减震组件4包括杆套12、移动杆13、第三弹性件14和固定辊15;杆套12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顶端;移动杆13上端伸入杆套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电防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噪套壳(1)、放置板(2)、下减震组件(3)、上减震组件(4)和底座(5);横向水平设置的放置板(2)位于防噪套壳(1)内,且与防噪套壳(1)滑动连接;下减震组件(3)设置在防噪套壳(1)和放置板(2)之间;上减震组件(4)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顶端;底座(5)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下端;/n防噪套壳(1)包括内壳(6)、外壳(7)、侧板和降噪凸起(9);内壳(6)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防噪腔(11);防噪腔(11)朝向机电位置开口;内壳(6)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吸音层(10);外壳(7)平行设置在内壳(6)的外围;内壳(6)和外壳(7)的前后侧通过侧板连接,内壳(6)和外壳(7)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降噪凸起(9)交错设置在内壳(6)和外壳(7)的相对端上;/n下减震组件(3)包括转动杆(16)、第一弹性件(17)、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第二弹性件(19)套在伸缩杆(18)的外部;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竖直设置两组,两组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位于放置板(2)和防噪套壳(1)之间的左右两侧,且上端和下端分别滑动连接放置板(2)的底部和防噪套壳(1)的底部;转动杆(16)设置两组,两组转动杆(16)上端转动连接放置板(2)的底端,下端连接对应侧伸缩杆(18)的底端;第一弹性件(17)水平设置在两组转动杆(16)之间,且两端分别连接对应侧的转动杆(16);/n上减震组件(4)包括杆套(12)、移动杆(13)、第三弹性件(14)和固定辊(15);杆套(12)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顶端;移动杆(13)上端伸入杆套(12),且与杆套(12)的内壁滑动连接,下端连接第三弹性件(14);固定辊(15)设置在第三弹性件(14)的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电防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噪套壳(1)、放置板(2)、下减震组件(3)、上减震组件(4)和底座(5);横向水平设置的放置板(2)位于防噪套壳(1)内,且与防噪套壳(1)滑动连接;下减震组件(3)设置在防噪套壳(1)和放置板(2)之间;上减震组件(4)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顶端;底座(5)设置在防噪套壳(1)的下端;
防噪套壳(1)包括内壳(6)、外壳(7)、侧板和降噪凸起(9);内壳(6)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防噪腔(11);防噪腔(11)朝向机电位置开口;内壳(6)靠近机电的一端上设置有吸音层(10);外壳(7)平行设置在内壳(6)的外围;内壳(6)和外壳(7)的前后侧通过侧板连接,内壳(6)和外壳(7)之间的空腔内装有冷却液;降噪凸起(9)交错设置在内壳(6)和外壳(7)的相对端上;
下减震组件(3)包括转动杆(16)、第一弹性件(17)、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第二弹性件(19)套在伸缩杆(18)的外部;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竖直设置两组,两组伸缩杆(18)和第二弹性件(19)位于放置板(2)和防噪套壳(1)之间的左右两侧,且上端和下端分别滑动连接放置板(2)的底部和防噪套壳(1)的底部;转动杆(16)设置两组,两组转动杆(16)上端转动连接放置板(2)的底端,下端连接对应侧伸缩杆(18)的底端;第一弹性件(17)水平设置在两组转动杆(16)之间,且两端分别连接对应侧的转动杆(16);
上减震组件(4)包括杆套(12)、移动杆(13)、第三弹性件(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辉李艺陈笑
申请(专利权)人:中合智腾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