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3129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构成外廓的框体;用于把空气吸入所述框体内的进风口;用于把空气排出所述框体的出风口;构成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空气流路的风路;收纳产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和与所述离子发生器连接的引线,且位于所述风路外部,与所述风路连通的收纳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收纳部内,所述离子发生器的上游侧,引导空气流向所述离子发生器的引导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离子吹出量。

Air suppl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P2014-20611A)中公开了一种离子释放装置。图1为现有技术离子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离子释放装置包括:多翼离心风机30、用于产生离子的离子产生器32和收纳离子产生器32的离子产生器收容空间S1。从多翼离心风机30流出的风通过空气流路FP2,经由出风口304朝上方吹出。离子产生器收容空间S1位于空气流路FP2外,并经由连通开口308与空气流路FP2连通。由离子产生器32生成的离子从收容空间S1通过连通开口308被运送至流向出风口304的空气流中,通过出风口304向上方吹出。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离子产生器收容空间S1需要容纳与离子产生器32连接的引线等部件,所以设置成较大的空间,这样进入离子产生器收容空间S1内的空气就容易发生乱流,造成风压降低,导致产生的离子不易向空气流路FP2吹出。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能够提高离子吹出量。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构成外廓的框体;用于把空气吸入所述框体内的进风口;用于把空气排出所述框体的出风口;构成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空气流路的风路;收纳产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和与所述离子发生器连接的引线,且位于所述风路外部,与所述风路连通的收纳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收纳部内,所述离子发生器的上游侧,引导空气流向所述离子发生器的引导部。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路的风路壁上设有使所述风路与所述收纳部连通的连通开口。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从所述连通开口边缘向其对向侧延设。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向所述离子发生器方向开口,形成缺口部。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离子发生器具有两个,所述连通开口形成梯形形状,所述引导部包括与所述缺口部相向的挡风片和从所述挡风片的两端向所述离子发生器方向延设的第一倾斜片和第二倾斜片。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收纳部和所述出风口之间设有用于所述离子发生器产生的离子向所述框体外部流动的通路。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开口构成所述通路的离子入口,所述通路还包括用于离子吹出的离子出口,和在所述送风装置安装状态下,形成在所述通路的底面、从所述离子出口的相反侧往所述离子出口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开口构成所述通路的离子入口,所述通路还包括用于离子吹出的离子出口,所述离子发生器和所述离子出口位于相对所述连通开口的同一侧。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开口构成所述通路的离子入口,所述通路还包括用于离子吹出的离子出口,所述离子出口的外侧设有与所述离子出口相隔一定距离,用于使所述离子出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分隔的分隔板。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的上游侧设有加热器单元,所述加热器单元包括:加热空气的加热器、支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器支架、和与所述加热器支架连接,设于所述加热器下游侧的加热器盖子。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路的一部分与所述加热器支架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路的一部分与所述加热器盖子一体成型。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送风装置能够提高离子吹出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现有技术离子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中蜗牛壳和收纳部的位置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中收纳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收纳部内引导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中筋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的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中通路的结构示意图。【标记说明】[现有技术]30-多翼离心风机;32-离子产生器;S1-离子产生器收容空间;FP2-空气流路;304-出风口;308-连通开口。[本技术]1-框体;2-进风口;3-出风口;101-蜗牛壳;1011-卷板;1012-蜗牛壳板;1013-舌部;102-扇叶;103-马达;104-加热器;105-加热器支架;106-加热器盖子;4-风路;401-第一风路壁;402-第二风路壁;5-离子发生器;6-引线;7-收纳部;701-本体;702-盖部;7021-开孔;8-筋部;9-电源部;10-连通开口;11-引导部;111-挡风片;112-第一倾斜片;113-第二倾斜片;12-缺口部;13-通路;131-底面;132-离子出口;14-倾斜面;15-分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具有同时或不同时释放离子和加热空气的功能。送风装置安装于天花板上,如图2-5、8所示,送风装置包括构成外廓的框体1,框体1呈由4个侧壁和1个顶壁构成的中空箱状。在送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框体1与顶壁相向的面向下方开口,形成进风口2和用于把进入框体1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出风口3。框体1内设有送风部,送风部具有蜗牛壳101、设于蜗牛壳101内的扇叶102以及驱动扇叶102转动的马达103。蜗牛壳101由两块相对的卷形状的卷板1011和被该卷板1011相夹连接的蜗牛壳板1012所构成。蜗牛壳板1012离扇叶102外侧最近的位置设置舌部1013。马达103和扇叶102运行时,吸引空气从进风口2进入蜗牛壳101内部,再使空气通过出风口3排出,从而构成从进风口2到出风口3的空气流路的风路4。出风口3的上游侧设有加热器单元,加热器单元包括:加热空气的加热器104、支撑加热器104的加热器支架105、和与加热器支架105连接,设于加热器104下游侧的加热器盖子106。通过该加热器单元,可以加热从出风口3排出的空气。送风装置还包括收纳产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5和与离子发生器5连接的引线6,且位于风路4外部,与风路4连通的收纳部7。舌部1013与出风口3之间的蜗牛壳板1012形成靠近收纳部7侧的第一风路壁401和与第一风路壁401相向设置的第二风路壁402,收纳部7位于第一风路壁401的外侧,该收纳部7包括设置于第一风路壁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装置,包括:/n构成外廓的框体;/n用于把空气吸入所述框体内的进风口;/n用于把空气排出所述框体的出风口;/n构成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空气流路的风路;/n收纳产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和与所述离子发生器连接的引线,且位于所述风路外部,与所述风路连通的收纳部;/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设置在所述收纳部内,所述离子发生器的上游侧,引导空气流向所述离子发生器的引导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装置,包括:
构成外廓的框体;
用于把空气吸入所述框体内的进风口;
用于把空气排出所述框体的出风口;
构成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空气流路的风路;
收纳产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和与所述离子发生器连接的引线,且位于所述风路外部,与所述风路连通的收纳部;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收纳部内,所述离子发生器的上游侧,引导空气流向所述离子发生器的引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的风路壁上设有使所述风路与所述收纳部连通的连通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从所述连通开口边缘向其对向侧延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向所述离子发生器方向开口,形成缺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发生器具有两个,所述连通开口形成梯形形状,所述引导部包括与所述缺口部相向的挡风片和从所述挡风片的两端向所述离子发生器方向延设的第一倾斜片和第二倾斜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和所述出风口之间设有用于所述离子发生器产生的离子向所述框体外部流动的通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柯柯梁国坚曹莉红陈启昊刘剑锋杨敬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