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1698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4 2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包括注水管路、供肥管路、混肥容器和灌溉管路,混肥容器内部设有弯折形流道,注水管路的出水端和供肥管路的出水端均与混肥容器内的弯折形流道的进水端相连通,灌溉管路的进水端与混肥容器内的弯折形流道的出水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封闭的弯折形流道混肥,能耗损失降低,另外,加入弯折形流道后,可以缩小混肥容器的体积,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混肥时间。

A pipe mixed fertilizer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
本技术涉及液体肥专用施肥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农业液体肥施肥装备主要采用罐混式施肥机,罐混式施肥机有着施肥精度高、操作过程直观等独特优点,但是对于大田作物施肥来说,罐混式施肥机也有着突出的缺陷,其一:大田作物轮灌面积大,施肥量也相对较大,采用罐混式施肥机需要很大的混肥罐,实施起来不是很方便;其二:混肥过程是在开放式混肥罐中进行,是一种泄压的过程,施肥时则需要对混合均匀的混合液重新加压输送,造成严重的能耗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包括注水管路、供肥管路、混肥容器和灌溉管路,混肥容器内部设有弯折形流道,注水管路的出水端和供肥管路的出水端均与混肥容器内的弯折形流道的进水端相连通,灌溉管路的进水端与混肥容器内的弯折形流道的出水端相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封闭的弯折形流道混肥,能耗损失降低,另外,加入弯折形流道后,可以缩小混肥容器的体积,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混肥时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弯折形流道为螺旋状或者曲线型或者迷宫型,或者其任意两种或三种形式组合。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提升混肥效率。进一步,注水管路包括注水管道、供水泵和第一过滤器,注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混肥容器内的弯折形流道的进水端相连通,供水泵、第一过滤器沿注水管道内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在注水管道上。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可保证水能稳定供给,同时能对进入到注水管道内的水进行过滤,以免损坏或堵塞后续设备。进一步,供肥管路包括供肥管道、注肥泵和储肥容器,供肥管道的出水端与混肥容器内的弯折形流道的进水端相连通,储肥容器通过注肥泵与供肥管道相连通。进一步,储肥容器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储肥容器分别通过一个注肥泵与供肥管道相连通。采用上述进两步的有益效果是:方便根据施肥浓度要求调整肥料母液的注入量。进一步,灌溉管路包括灌溉管道和第二过滤器,灌溉管道的进水端与混肥容器内的弯折形流道的出水端相连通,第二过滤器设置在灌溉管道上。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能对进入到灌溉管道内的混合液进行过滤,以免损坏或堵塞后续设备。进一步,还包括控制柜、增压泵和监测装置,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和增压泵,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依次设置在位于第一过滤器与混肥容器之间的注水管道上,增压泵设置在第二过滤器出水端处的灌溉管道上,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增压泵出水端处的灌溉管道上,第一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增压泵、供水泵、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均分别与控制柜电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方便了解注水管道内水流的压力值,以及方便了解灌溉管道内的混合液的压力值,同时,当灌溉管道内的混合液的压力值过小时,可以通过启动增压泵进行增压,以便混合液具有足够的压力值。进一步,监测装置还包括EC传感器、pH传感器和回流管,回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过滤器的出水端和混肥容器内的弯折形流道的进水端相连通,EC传感器和pH传感器沿回流管内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在回流管上,EC传感器和pH传感器均分别与控制柜电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可对混合液的EC值和pH值进行检测,以便了解混合液的EC值和pH值是否满足需求。进一步,监测装置还包括第一压力表,第一压力表设置在位于第一压力传感器与弯折形流道进水端之间的注水管道上。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操作者了解注水管道内水流的压力值。进一步,监测装置还包括第二压力表,增压泵、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表沿灌溉管道内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在灌溉管道上。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操作者了解灌溉管道内混合液的压力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混肥容器纵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混肥容器横剖面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注水管路,110、注水管道,120、供水泵,130、第一过滤器,2、供肥管路,210、供肥管道,220、注肥泵,230、储肥容器,3、混肥容器,310、弯折形流道,4、灌溉管路,410、灌溉管道,420、第二过滤器,5、控制柜,6、监测装置,610、第一压力传感器,620、温度传感器,630、第二压力传感器,640、第二压力表,650、EC传感器,660、pH传感器,670、回流管,680、第一压力表,7、增压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包括注水管路1、供肥管路2、混肥容器3和灌溉管路4,混肥容器3内部设有弯折形流道310,注水管路1的出水端与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进水端相连通,供肥管路2的出水端与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进水端相连通,灌溉管路4的进水端与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出水端相连通。弯折形流道310为螺旋状,或者弯折形流道310为曲线型,或者弯折形流道310为迷宫型,或者弯折形流道310为螺旋状、曲线型、迷宫型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形式组合,采用此类形式混肥容器3有利于肥料母液与水快速混合均匀,弯折形流道310主要用于将水和肥料母液混合均匀,其运转形式为封闭式混肥,相比开放式混肥罐,其可以降低能耗。图2、图3中所示出的弯折形流道310为螺旋状。注水管路1包括注水管道110、供水泵120和第一过滤器130,注水管道110的出水端与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进水端相连通,供水泵120、第一过滤器130沿注水管道110内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在注水管道110上,即供水泵120能将水从注水管道110的进水端泵入,然后经由第一过滤器130过滤后进入到弯折形流道310内。供肥管路2包括供肥管道210、注肥泵220和储肥容器230,供肥管道210的出水端与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进水端相连通,储肥容器230通过注肥泵220与供肥管道210相连通,储肥容器230用于盛装肥料母液,储肥容器230可以是箱子或桶,储肥容器230内的肥料母液可以通过注肥泵220泵入到供肥管道210内,然后经由供肥管道210进入到弯折形流道310内。储肥容器230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储肥容器230分别通过一个注肥泵220与供肥管道210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注肥泵220的数量为三台,储肥容器230的数量为三个,每个储肥容器230均通过一台注肥泵220与供肥管道210相连通,供水泵120的流量大于三个注肥泵220中流量最大的,供水泵120的压力小于三个注肥泵220中压力最小的,三台注肥泵220的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注水管路(1)、供肥管路(2)、混肥容器(3)和灌溉管路(4),所述混肥容器(3)内部设有弯折形流道(310),所述注水管路(1)的出水端和所述供肥管路(2)的出水端均与所述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灌溉管路(4)的进水端与所述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出水端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注水管路(1)、供肥管路(2)、混肥容器(3)和灌溉管路(4),所述混肥容器(3)内部设有弯折形流道(310),所述注水管路(1)的出水端和所述供肥管路(2)的出水端均与所述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灌溉管路(4)的进水端与所述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出水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形流道(310)为螺旋状、曲线型或者迷宫型,或者其任意两种或三种形式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管路(1)包括注水管道(110)、供水泵(120)和第一过滤器(130),所述注水管道(110)的出水端与所述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供水泵(120)、所述第一过滤器(130)沿注水管道(110)内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注水管道(11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肥管路(2)包括供肥管道(210)、注肥泵(220)和储肥容器(230),所述供肥管道(210)的出水端与所述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储肥容器(230)通过所述注肥泵(220)与所述供肥管道(210)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肥容器(230)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储肥容器(230)分别通过一个所述注肥泵(220)与所述供肥管道(210)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道混肥式施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管路(4)包括灌溉管道(410)和第二过滤器(420),所述灌溉管道(410)的进水端与所述混肥容器(3)内的弯折形流道(310)的出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420)设置在所述灌溉管道(410)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争光杨琳
申请(专利权)人: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