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冷却回路、控制方法、压缩机及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1265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4 2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缸、冷却回路、控制方法、压缩机及空调系统,气缸的气缸本体上设有气缸吸气口;冷却结构设置在气缸本体上,冷却结构包括依次连通的流道入口、冷却流道、流道出口;流道入口、流道出口设置在靠近气缸吸气口的气缸外壁本体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具有冷却结构的气缸使压缩机压缩终了点接近于等温压缩点,减低压缩机的功耗。泵体能够工作在较低的温度下,有利于提高冷冻油的密封性能,降低泄漏;提升泵体吸气量,从而增大排气流量,进而增大通过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流量,提升了系统的制热能力;接近等温压缩使得排气温度降低,降低电机退磁风险,提升电机可靠性,电机效率可以进一步提升。

Cylinder, cooling circuit, control method, compresso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缸、冷却回路、控制方法、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压缩机
,具体涉及一种气缸、冷却回路、控制方法、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压缩机在吸气状态下,吸气压力与冷媒摩尔质量及吸气温度的乘机成正比,由于压缩过程中势必伴随着温度的升高,温度升高又反向作用于吸气过程,导致吸气温度升高、吸气密度降低,从而导致吸气量降低,进而压缩机吸气容积效率远远小于100%。如果压缩机压缩过程保持为等熵压缩,即压缩过程温度不变,那么压缩机吸气状态可保证为设定的吸气状态,压缩机吸气容积利用率可达到100%。吸气容积利用率,指泵腔吸气量与理论容积的比值。根据以上分析,让压缩机压缩过程温度不变或尽可能减低温升是提高压缩机吸气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压缩机压缩过程温度升高导致吸气容积效率低,从而提供一种气缸、冷却回路、控制方法、压缩机及空调系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缸,包括:气缸本体,气缸本体上设有气缸吸气口;冷却结构,冷却结构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n气缸本体(1),所述气缸本体(1)上设有气缸吸气口(1-3);/n冷却结构(2),所述冷却结构(2)设置在所述气缸本体(1)上,所述冷却结构(2)包括依次连通的流道入口(3)、冷却流道、流道出口(4);所述流道入口(3)、流道出口(4)设置在靠近所述气缸吸气口(1-3)的气缸本体(1)外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本体(1),所述气缸本体(1)上设有气缸吸气口(1-3);
冷却结构(2),所述冷却结构(2)设置在所述气缸本体(1)上,所述冷却结构(2)包括依次连通的流道入口(3)、冷却流道、流道出口(4);所述流道入口(3)、流道出口(4)设置在靠近所述气缸吸气口(1-3)的气缸本体(1)外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包括第一冷却流道、第二冷却流道、连接通道(7),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设置在所述气缸本体(1)的第一端面(1-1),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设置在所述气缸本体(1)的第二端面(1-2),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第二冷却流道通过所述连接通道(7)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包括入口段(8)、第一环形段(9),所述入口段(8)的宽度为l1,所述流道入口(3)的直径为d1,l1/d1≥1.1,和/或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包括出口段(11)、第二环形段(10),所述出口段(11)的宽度为l2,所述流道出口(4)的直径为d2,l2/d2≥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深度为h1,h1/H=0.35;和/或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深度为h2,h2/H=0.3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道(7)的直径为d3,所述第一环形段(9)的内径为D2,第一环形段(9)的外径为D3,d3≥0.55(D3-D2),和/或所述第二环形段(10)的内径为D4,第二环形段(10)的外径为D5,d3≥0.55(D5-D4)。


6.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气缸的冷却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路(12),所述第一管路(12)一端连通至所述流道入口(3),所述第一管路(12)的另一端连通至制冷系统(30)中的冷凝器(14)的出口;第二管路(13),所述第二管路(13)一端连通至所述流道出口(4),所述第二管路(13)的另一端连通至制冷系统(30)中的冷凝器(14)的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12)上设有第一截止阀(15),所述第二管路(13)上设有第二截止阀(16)。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12)上设有第一截止阀(15),所述第二管路(13)的另一端连通至制冷系统(30)中的蒸发器(20)的入口,所述第二管路(13)依次连通有辅助换热器(17)、毛细管(18)、第二截止阀(1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换热器(17)设置在制冷系统(30)中的冷凝器(14)上,用于所述冷凝器(14)的除霜。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12)设有第一截止阀(15),所述第一管路(12)的另一端连通至制冷系统(30)中的节流阀(6)的出口,所述第二管路(13)的另一端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二截止阀(16)连通至蒸发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喜兴梁社兵徐嘉杜忠诚邓丽颖郭婷婷刘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