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短路保护与宽电压控制的三相交流固态继电器电路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业测控领域,涉及一种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短路保护与宽电压控制的三相交流固态继电器电路,适用于三相交流供电或驱动电路中的无触点开关控制的应用场合。
技术介绍
无触点式固态继电器由于其具有无机械触点、响应迅速、寿命长等优点而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以双向晶闸管(TRIAC)为功率控制器件的三相交流固态继电器目前对短路或过载故障尚缺乏具有可靠的自我保护功能的产品。在一些相关的技术报道中尽管有设置电流检测与关断电路,但对于突然发生的三相交流负载短路或过载故障,这些电路无法进行及时保护而导致损坏,主要问题在于现有的三相交流固态继电器本身电路中对电流突变无抑制能力。同时,由于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希望无需调整电路参数就能适应宽广范围的控制电压进行开关控制。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可靠进行短路与过载保护、电路简单、易于产品化,且能进行宽范围电压驱动控制的三相交流固态继电器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出发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 ...
【技术保护点】
1.具有短路保护与宽电压控制的三相交流固态继电器电路,包括光隔式三相宽电压驱动电路、三相短路与过载保护电路,特征在于:/n光隔式三相宽电压驱动电路包括A相光耦IC1、B相光耦IC2、C相光耦IC3、A相三极管VT1、B相三极管VT2、C相三极管VT3、A相双向晶闸管VT5、B相双向晶闸管VT6、C相双向晶闸管VT7、A相电感L1、B相电感L2、C相电感L3、A相保护电容C1、B相保护电容C2、C相保护电容C3、输入电阻R1、A相阳极电阻R2、A相限流电阻R3、A相集电极电阻R4、B相阳极电阻R5、B相限流电阻R6、B相集电极电阻R7、C相阳极电阻R8、C相限流电阻R9、C相 ...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短路保护与宽电压控制的三相交流固态继电器电路,包括光隔式三相宽电压驱动电路、三相短路与过载保护电路,特征在于:
光隔式三相宽电压驱动电路包括A相光耦IC1、B相光耦IC2、C相光耦IC3、A相三极管VT1、B相三极管VT2、C相三极管VT3、A相双向晶闸管VT5、B相双向晶闸管VT6、C相双向晶闸管VT7、A相电感L1、B相电感L2、C相电感L3、A相保护电容C1、B相保护电容C2、C相保护电容C3、输入电阻R1、A相阳极电阻R2、A相限流电阻R3、A相集电极电阻R4、B相阳极电阻R5、B相限流电阻R6、B相集电极电阻R7、C相阳极电阻R8、C相限流电阻R9、C相集电极电阻R10、A相驱动电阻R11、A相门极电阻R12、A相保护电阻R13、B相驱动电阻R14、B相门极电阻R15、B相保护电阻R16、C相驱动电阻R17、C相门极电阻R18、C相保护电阻R19、A相负载Load-A、B相负载Load-B和C相负载Load-C,正驱动端IN+端与输入电阻R1的一端连接,输入电阻R1的另一端与A相阳极电阻R2、A相集电极电阻R4、B相阳极电阻R5、B相集电极电阻R7、C相阳极电阻R8、C相集电极电阻R10、逆阻型晶闸管VT4的阳极连接,A相阳极电阻R2的另一端与A相光耦IC1发光侧的阳极连接,A相光耦IC1发光侧的阴极与A相限流电阻R3的一端、A相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A相集电极电阻R4的另一端与A相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连接,B相阳极电阻R5的另一端与B相光耦IC2发光侧的阳极连接,B相光耦IC2发光侧的阴极与B相限流电阻R6的一端、B相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B相集电极电阻R7的另一端与B相三极管VT2的集电极连接,C相阳极电阻R8的另一端与C相光耦IC3发光侧的阳极连接,C相光耦IC3发光侧的阴极与C相限流电阻R9的一端、C相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C相集电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C相三极管VT3的集电极连接,A相三极管VT1的射极、B相三极管VT2的射极、C相三极管VT3的射极、A相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B相限流电阻R6的另一端、C相限流电阻R9的另一端、逆阻型晶闸管VT4的阴极均与负驱动端IN-端连接;
A相光耦IC1输出侧的一端与A相驱动电阻R11的一端连接,A相光耦IC1输出侧的另一端与A相门极电阻R12的一端、A相双向晶闸管VT5的门极连接,交流电源A相端A端与A相电感L1的一端连接,A相电感L1的另一端与A相双向晶闸管VT5的第1阳极、A相驱动电阻R11的另一端、A相保护电阻R13的一端连接,A相保护电阻R13的另一端与A相保护电容C1的一端连接,A相负载Load-A的一端连线穿过A相电流传感器SC1的检测孔后与A相双向晶闸管VT5的第2阳极、A相门极电阻R12的另一端、A相保护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
B相光耦IC2输出侧的一端与B相驱动电阻R14的一端连接,A相光耦IC1输出侧的另一端与B相门极电阻R15的一端、B相双向晶闸管VT5的门极连接,交流电源B相端B端与B相电感L2的一端连接,B相电感L2的另一端与B相双向晶闸管VT6的第1阳极、B相驱动电阻R14的另一端、B相保护电阻R16的一端连接,B相保护电阻R16的另一端与B相保护电容C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暨仲明,陈德传,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