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雷击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0497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远程雷击检测装置,涉及电力防雷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电流互感器、积分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微处理器、通信模块及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电流互感器、积分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及微处理器依次连接,通信模块与微处理器连接,电源模块分别与微处理器及通信模块连接,通信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电流互感器为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有效提高了电流检测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范围宽、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有效降低了雷击检测装置的体积,同时可远程获取采集到的雷击信息,无需人工现场抄录数据。

Remote lightning dete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远程雷击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力防雷设备
,尤其是涉及远程雷击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电网事故以输电线路故障为主,而输电线路故障以雷击引起跳闸占得比重较大,尤其是在山区的输电线路中。据多年运行记录,架空输电线路的供电故障一半是雷电引起的,所以对雷击的检测一直是架空输电线路和大型电力设备防雷设计的首要参考。传统的电流测量装置主要采用带有铁心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体积大、频带窄、防爆绝缘困难,且在大电流下铁心磁路易饱和,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远程雷击检测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具体的,远程雷击检测装置,包括电流互感器、积分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微处理器、通信模块及电源模块,所述电流互感器、积分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及微处理器依次连接,所述通信模块与微处理器连接,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微处理器及通信模块连接,通信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电流互感器为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进一步的,所述积分电路包括第一~第七电阻、第一电容、多个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峰值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与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并联,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及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多个所述第二电容分别串联在第二电阻第二端及接地端之间,且多个第二电容并联设置在第二电阻第二端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之间,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存储模块为FLASH存储器。进一步的,所述通信模块可以为NB-IOT模块、GSM模块、RF模块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为GPS定位模块。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太阳能板、蓄电池及电压转换模块,所述太阳能板的输出端与所述蓄电池的输入端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及通信模块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有效提高了电流检测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范围宽、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有效降低了雷击检测装置的体积,同时可远程获取采集到的雷击信息,无需人工现场抄录数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远程雷击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远程雷击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积分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所示,远程雷击检测装置,包括电流互感器、积分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微处理器、通信模块及电源模块,其中,微处理器采用TI公司的MSP430超低功耗微处理器,电流互感器、积分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及微处理器依次连接,通信模块与微处理器连接,电源模块分别与微处理器及通信模块连接,通信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微处理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进行雷击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实现对雷击监测点的远程监测,电流互感器为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利用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稳定性好、动态范围宽、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有效提高了雷击电流采集的稳定性及准确率,同时减少了装置体积。如图2所示,远程雷击检测装置还包括存储模块及定位模块,存储模块为FLASH存储器,用于存储微处理器获取到的雷击电流信息,定位模块为GPS定位模块,用于对雷击监测点进行定位,FLASH存储器及GPS定位模块分别与微处理器连接;通信模块可以为NB-IOT模块、GSM模块、RF模块中的一种或几种,采用RF模块时,工作人员可在现场通过移动终端,如便携笔记本电脑,通过RF模块与微处理器实现数据传输,获取雷击数据;采用GSM模块时,微处理器通过短信方式将雷击数据发送给监控终端,监控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PC或工控机;本实施例中,通信模块为NB-IOT模块,微处理器通过NB-IOT模块与NB-IOT基站通信,并通过NB-IOT基站与云平台进行数据传输,NB-IOT通信具有信号强度高、功耗低的特点,同时,工作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访问云平台,微处理器通过NB-IOT模块实时将雷击数据通过云平台发送至工作人员移动终端,实现对各个监测点的实时远程监测。使用时,将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设置于电力线监测点的避雷器处,当电力线塔遭受雷击时,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通过避雷器获取雷击电流信号,经积分电路处理后,微处理器通过峰值检测电路获取雷击电流的幅值参数,同时微处理器记录雷击时间,并将雷击数据存储于FLASH存储器中,同时,微处理器通过GPS定位模块获取定位信息,并通过NB-IOT模块将雷击参数、时间及定位信息发送至远程监控端服务器,实现对雷击监测点的远程监控,通过NB-IOT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有效提高了信号强度,降低了功耗,能及时将监测信息推送至管理员处,无需人工现场抄录数据,有效提高了监测效率。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包括太阳能板、蓄电池、电压转换模块、太阳能板电压采集单元、蓄电池电压采集单元、充电控制单元及放电控制单元,其中,充电控制单元为PWM充电控制器,电压转换模块为DC/DC,微处理器及太阳能板分别通过PWM充电控制器与蓄电池连接,微处理器通过太阳能板电压采集单元获取太阳能板的电压采样信息,微处理器通过蓄电池电压采集单元获取蓄电池的电压采样信息,微处理器通过放电控制单元与蓄电池连接,放电控制单元与DC/DC连接,DC/DC分别为微处理器、GPS模块、NB-IOT模块及FLASH存储器供电,微处理器通过电压采集信息控制太阳能板及蓄电池的充放电,有效延长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远程雷击检测装置,包括电流互感器、积分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微处理器、通信模块及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互感器、积分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及微处理器依次连接,所述通信模块与微处理器连接,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微处理器及通信模块连接,通信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电流互感器为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远程雷击检测装置,包括电流互感器、积分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微处理器、通信模块及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互感器、积分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及微处理器依次连接,所述通信模块与微处理器连接,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微处理器及通信模块连接,通信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电流互感器为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程雷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积分电路包括第一~第七电阻、第一电容、多个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峰值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与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并联,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及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多个所述第二电容分别串联在第二电阻第二端及接地端之间,且多个第二电容并联设置在第二电阻第二端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之间,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文伟蔡乐才李孟东张超洋赵金永梁浩郭也畅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内江供电公司宜宾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