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00522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包括设置在基坑井内的水泵、供水管路、存水中转容器、沉淀池、排水管路、混凝土基墩、支架和斜撑,水泵的出水口与供水管路的入水口连通,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存水中转容器的入水口连通,存水中转容器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沉淀池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市政污水主管连通;混凝土基墩设置在地面上,支架顶部与存水中转容器底部固定连接,支架底部设置在混凝土基墩内;斜撑顶部抵在存水中转容器的底部,斜撑底部设置在地面。中转系统使得基坑降水外排问题得以解决。存水中转容器底部设置有支架,其形状可以按照实际的施工环境和空间灵活设置。支架底部预埋在混凝土基墩内安全可靠。

Foundation pit drainage transfer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
本技术涉及降水施工领域,特别是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
技术介绍
在城市市区中心,由于施工场地狭窄,建筑物及市政道路周围市政管线网络密集。工程紧邻河流,地下水位高,基坑施工期间正值雨季,基坑降水工作量大。现阶段的基坑采用管井降水,降水后只能通过基坑周围排水系统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由于工程紧邻市政道路,若通过地面排水系统与市政雨水管连接,不仅会破坏市政管线,而且会影响道路车辆、人员行走。存在基坑降水外排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要解决现阶段工程紧邻市政道路,基坑降水外排时,外排水管线容易影响道路车辆运行、人员行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包括设置在基坑井内的水泵、供水管路、存水中转容器、沉淀池、排水管路、混凝土基墩、支架和斜撑,水泵的出水口与供水管路的入水口连通,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存水中转容器的入水口连通,存水中转容器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沉淀池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市政污水主管连通;混凝土基墩设置在地面上,支架顶部与存水中转容器底部固定连接,支架底部设置在混凝土基墩内;斜撑顶部抵在存水中转容器的底部,斜撑底部设置在地面。进一步,混凝土基墩的顶面高于地面;混凝土基墩的底部在地面以下300mm~500mm。进一步,混凝土基墩采用C30混凝土。进一步,存水中转容器的底面到地面距离为2200mm。进一步,存水中转容器为横截面为矩形或者方形或者圆形。进一步,支架至少有四个。进一步,支架为桁架标准节。进一步,供水管路、存水中转容器和排水管路均设置有防锈涂层。进一步,供水管路直径为400mm,供水管管壁厚度至少为10mm。进一步,斜撑采用18#工字钢;斜撑长度为200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技术提供的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简单易行,节约了排水成本,施工方便。即便是工程紧邻市政道路,也不会破坏市政管线,不会影响道路车辆、人员行走。使得基坑降水外排问题得以解决。存水中转容器的形状可以按照实际的施工环境和空间灵活设置。架空设置的存水中转容器,底部设置有支架。支架底部预埋在混凝土基墩内,使得存水中转容器安全可靠。2,本技术提供的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供水管路与排水管路之间存在高低差,供水管路的出水口直接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沉淀池内,经过一次初沉后将水送入市政管网。本技术提供的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可以在城市中心或者市政管网密集的区域推广使用。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水泵、2-供水管路、3-存水中转容器、4-沉淀池、5-排水管路、6-混凝土基墩、7-支架、8-斜撑、9-市政污水主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简单易行,节约了排水成本,施工方便。包括设置在基坑井内的水泵1、供水管路2、横截面为矩形或者方形或者圆形的存水中转容器3(可以采用厚度为10mm的钢板)、沉淀池4、排水管路5、混凝土基墩6、支架7和斜撑8,水泵1的出水口与供水管路2的入水口连通,供水管路2的出水口与存水中转容器3的入水口连通。存水中转容器3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沉淀池4的入水口连通,存水中转容器3的底面到地面距离为2200mm。沉淀池4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市政污水主管9连通。混凝土基墩6设置在地面上,混凝土基墩6的顶面高于地面;混凝土基墩6的底部在地面以下300mm~500mm。混凝土基墩6可以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其中,供水管路2中心线距离存水中转容器3入水口为500mm;排水管路5中心线距离存水中转容器3出水口为500mm,这样设置可以使存水中转容器3内产生水压力差,便于存水中转容器3内的水自动流出。支架7至少有四个,支架7可以直接采用桁架标准节。具体的,桁架标准节可以由L100*100*10mm的等边角钢进行焊接。支架7顶部与存水中转容器3底部固定连接,支架7底部设置在混凝土基墩6内。斜撑8可以采用18#工字钢;斜撑8长度为2000mm。斜撑8至少有四根并且设置在存水中转容器3底面的四个角部,斜撑8底部设置在地面,倾斜角度约为45°。其中,供水管路2、存水中转容器3和排水管路5均设置有防锈涂层。供水管路2数量可以为4根,直径为400mm,供水管管壁厚度至少为10mm。基坑降水井抽出的水直接送入供水管路2中。供水管路2与排水管路5之间存在高低差,供水管路2的出水口直接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沉淀池4内,经过一次初沉后,将废水送入市政管网。施工过程为:第一,按照实际情况备料;第二,制作存水中转容器3;第三,焊接支架7,并在支架7底部浇筑混凝土基墩6;第四,供水管路2、排水管路5与中转容器的焊接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焊缝必须饱满,防止水体流动过程中发生渗漏;第五,检查整个系统的气密性。需要注意的是:供水管路2与排水管路5之间必须存在高低差;中转容器及排水管路5下侧必须加固牢、防止出现晃动。本技术提供的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存水中转容器3的形状可以按照实际的施工环境和空间灵活设置。架空设置的存水中转容器3,底部设置有支架7。支架7底部预埋在混凝土基墩6内,使得存水中转容器3安全可靠。即便是工程紧邻市政道路,也不会破坏市政管线,不会影响道路车辆、人员行走。本技术使得基坑降水外排问题得以解决。中转系统可以在城市中心或者市政管网密集的区域推广使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所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基坑井内的水泵(1)、供水管路(2)、存水中转容器(3)、沉淀池(4)、排水管路(5)、混凝土基墩(6)、支架(7)和斜撑(8),水泵(1)的出水口与供水管路(2)的入水口连通,供水管路(2)的出水口与存水中转容器(3)的入水口连通,存水中转容器(3)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沉淀池(4)的入水口连通,沉淀池(4)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市政污水主管(9)连通;/n混凝土基墩(6)设置在地面上,支架(7)顶部与存水中转容器(3)底部固定连接,支架(7)底部设置在混凝土基墩(6)内;/n斜撑(8)顶部抵在存水中转容器(3)的底部,斜撑(8)底部设置在地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基坑井内的水泵(1)、供水管路(2)、存水中转容器(3)、沉淀池(4)、排水管路(5)、混凝土基墩(6)、支架(7)和斜撑(8),水泵(1)的出水口与供水管路(2)的入水口连通,供水管路(2)的出水口与存水中转容器(3)的入水口连通,存水中转容器(3)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沉淀池(4)的入水口连通,沉淀池(4)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市政污水主管(9)连通;
混凝土基墩(6)设置在地面上,支架(7)顶部与存水中转容器(3)底部固定连接,支架(7)底部设置在混凝土基墩(6)内;
斜撑(8)顶部抵在存水中转容器(3)的底部,斜撑(8)底部设置在地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混凝土基墩(6)的顶面高于地面;混凝土基墩(6)的底部在地面以下300mm~50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降排水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混凝土基墩(6)采用C30混凝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涛吴学军孙超彦杜运陈志鹏武凯强赵鑫王世华郭蓓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第五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