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92753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包括进液瓶、引流管、负压管和正压管,引流管由进液瓶的上部穿入并延伸至进液瓶的底部;负压管的入口由进液瓶的左侧延伸至进液瓶内;正压管的入口由进液瓶的右侧延伸至进液瓶内,且正压管位于进液瓶的开口端内设有单向阀;浮球开关设置在负压管的入口处,用以在进液瓶内引流密度变化时启闭负压管的入口。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负压管的入口处设置浮球开口,在正压管的入口处设置单向阀,基于引流液密度的变化,浮球开关自动开启和关闭负压管入口,无需依靠观察引流液颜色来手动切换正负压,适用于神经外科、脊柱外科等术中可能出现脑脊液漏的情况,能够更好地把握正负压的切换时机,给临床护理带来极大便利。

Automatic switch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ssure attr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
本技术涉及吸引器,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
技术介绍
脑脊液漏是神经外科及脊柱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常规神经外科脊髓方面的手术及脊柱外科术后创腔内将放置负压引流,以吸出创腔内的积血,预防切口感染及手术黏连。对于脑脊液漏患者,负压引流同时也将引流出脑脊液。成人脑脊液生成量约450ml/24h,而当引流超过100ml/24h时患者即可出现头痛、呕吐,甚至引发脑疝。临床工作中,通常根据引流液颜色及引流量判定脑脊液漏的速度。当引流液趋于红色时,此时以血液为主,需用负压将其吸出,预防感染及血肿形成。而当引流液趋于透亮时,此时以脑脊液为主,需用正压引流,以防脑脊液过渡引出,造成严重后果。然而该方法仅限于临床经验,且需要时刻观察,切换的时机无量化指标,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现有的引流系统较为简单,通常利用外置的负压装置产生负压,而正压则是将负压球改成正压,减小吸引力,使液体引流至体外,在该过程中,正负压切换为手动切换,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医护人员需要根据个人经验即脑脊液的颜色及引流液的量来评估是否需要切换,临床实践中,因个人经验差别常会导致正负压切换时机不宜,过早或过晚,并且当引流液的成分主要为血清液而非脑脊液时,由于血清液和脑脊液均为清亮液,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判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引流过程中,手动切换正负压难以把握切换时机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以解决引流时正负压切换时机难确定并受人为影响的问题,实现正负压自动切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包括:进液瓶;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由进液瓶的上部穿入并延伸至进液瓶的底部;负压管,所述负压管的入口由进液瓶的左侧延伸至进液瓶内;正压管,所述正压管的入口由进液瓶的右侧延伸至进液瓶内,且正压管位于进液瓶的开口端内设有单向阀;浮球开关,所述浮球开关设置在负压管的入口处,用以在进液瓶内引流密度变化时启闭负压管的入口。优选地,在所述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中,所述浮球开关包括:浮球;摆杆,所述摆杆包括呈夹角连接的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连接部位转动连接在进液瓶内壁上;推杆,所述推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浮球,上端与第一摆臂的末端铰接;限位副,用以限制推杆;胶塞,所述胶塞固定在第二摆臂朝向负压管的入口一侧,在浮球下移时,胶塞封堵住负压管的入口。优选地,在所述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中,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呈90°夹角。优选地,在所述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中,所述限位副为固定在进液瓶上的拱形限位块,其内设有供推杆竖向运动导向槽。优选地,在所述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中,所述进液瓶的顶部设有挂钩。优选地,在所述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中,所述负压管的出口位于进液瓶的外部,并连接负压装置;所述正压管的出口位于进液瓶的外部,并连接正压或常压装置。优选地,在所述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中,所述负压装置为负压球,所述正压或常压装置为正压球或正压瓶。优选地,在所述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中,所述负压管的入口与正压管的入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负压管的入口处设置浮球开口,在正压管的入口处设置单向阀,基于引流液密度的变化,浮球开关自动开启和关闭负压管入口,无需依靠观察引流液颜色来手动切换正负压,适用于脊柱外科、神经外科等术中可能出现脑脊液漏的情况,能够更好地把握正负压的切换时机,给临床护理带来极大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至图6为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1-进液瓶,2-引流管,3-负压管,A-负压管的入口,4-正压管,B-正压管的入口,41-单向阀,51-浮球,52-摆杆,521-第一摆臂,522-第二摆臂,53-推杆,54-限位副,55-胶塞,6-挂钩,7-负压装置,8-正压或常压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技术,而仍然实现本技术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神经外科及脊柱外科手术中,常伴随脑脊液漏并发症。脑脊液的密度相对于血液的密度低,因此,当引流时引出脑脊液时,引流液密度将会显著变小。本技术基于引流液密度的变化,设计了带浮球开关的吸引器,当引流液密度减小时,浮球开关关闭负压口,随引流液漫过正压口时,实现自动由负压切换至正压引流,较由医护人员观察引流液颜色手动切换正负压引流更加准确和及时。请参见图1,为便于描述和理解,在本实施例中进液瓶1为长方体,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液瓶1还可以为圆柱体、椭圆体等任意形状的中空且能够盛装引流液的容器。进液瓶1的上部设有挂钩6,方便将吸引器挂置于床边,并使其垂直于地面。在进液瓶1的顶壁上设有引流液入口,引流液入口用于连接引流管2,引流管2的下端一直延伸至进液瓶1的底部,并紧贴进液瓶1的前侧壁。负压管3从进液瓶1的左侧壁穿入,外接负压装置7(诸如负压球、负压发生器等);负压管3的入口A延伸至进液瓶1内并固定在进液瓶1的后侧壁上。优选地,负压管3的入口A与矢状面呈45°布置。正压管4从进液瓶1的右侧壁穿入,外接正压装置或常压装置(诸如正压瓶或常压瓶等),正压管4的入口B延伸至进液瓶1内并固定在进液瓶1的后侧壁上。正压管4的入口B处设有单向阀41,在负压引流状态下,单向阀41在内外压差作用下处于关闭状态。优选地,正压管4的入口B与负压管3的入口A处于同一水平面。请参见图2,在负压管3的入口A处设置有浮球开关。浮球开关由浮球51、摆杆52、推杆53、限位副54和胶塞55组成。限位副54固定在进液瓶1的后侧壁上,推杆53从限位副54内穿过,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副54为固定在进液瓶1上的拱形限位块,其内设有导向槽,用以限制推杆53在其内竖向移动,且该导向槽内具有一定空间,供推杆53在其内轻微的左右移动。在推杆53的下端固定有浮球51,该浮球51能够在血液为主的引流液中漂浮,在混有脑脊液的引流液中下沉,因此,在引流液的密度发生变化时,该浮球51能够灵敏的带动推杆53上移或下移。在推杆53的上端铰接有摆杆52,摆杆52由呈预定夹角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的第一摆臂521和第二摆臂522构成,夹角优选为90°,第一摆臂521和第二摆臂522的连接部可转动的固定在进液瓶1的后侧壁上,第一摆臂521的末端铰接在推杆53的上端,第二摆臂522朝向负压管3的入口A一侧设置有胶塞55,该胶塞55用以封堵负压管3的入口A。当推杆53在浮球51作用下上移时,摆杆52逆时针旋转,使得第二摆臂522远离负压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进液瓶(1);/n引流管(2),所述引流管(2)由进液瓶(1)的上部穿入并延伸至进液瓶(1)的底部;/n负压管(3),所述负压管(3)的入口(A)由进液瓶(1)的左侧延伸至进液瓶(1)内;/n正压管(4),所述正压管(4)的入口(B)由进液瓶(1)的右侧延伸至进液瓶(1)内,且正压管(4)位于进液瓶(1)的开口端内设有单向阀(41);/n浮球开关,所述浮球开关设置在负压管(3)的入口(A)处,用以在进液瓶(1)内引流密度变化时启闭负压管(3)的入口(A)。/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液瓶(1);
引流管(2),所述引流管(2)由进液瓶(1)的上部穿入并延伸至进液瓶(1)的底部;
负压管(3),所述负压管(3)的入口(A)由进液瓶(1)的左侧延伸至进液瓶(1)内;
正压管(4),所述正压管(4)的入口(B)由进液瓶(1)的右侧延伸至进液瓶(1)内,且正压管(4)位于进液瓶(1)的开口端内设有单向阀(41);
浮球开关,所述浮球开关设置在负压管(3)的入口(A)处,用以在进液瓶(1)内引流密度变化时启闭负压管(3)的入口(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切换正负压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开关包括:
浮球(51);
摆杆(52),所述摆杆(52)包括呈夹角连接的第一摆臂(521)和第二摆臂(522),第一摆臂(521)和第二摆臂(522)的连接部位转动连接在进液瓶(1)内壁上;
推杆(53),所述推杆(53)的下端固定连接浮球(51),上端与第一摆臂(521)的末端铰接;
限位副(54),用以限制推杆(53);
胶塞(55),所述胶塞(55)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茹悦嘉王冬梅徐涛刘丽葛亚芳施雯丁雪颖舒盼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