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盆底肌康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5341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盆底肌康复装置,包括长条形的导入主体、至少四个电极环和电源转换器,导入主体的头部被配置为定位头,导入主体的尾部凸出有定位挡圈,定位挡圈的截面积大于导入主体的截面积,导入主体的侧部沿着由头至尾的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有与电极环数量对应的环形凹槽,各电极环一一对应地嵌于环形凹槽,电源转换器固定于导入主体尾端,电源转换器通过导线分别电连接各电极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供更多的电刺激部位,以准确对准需要治疗的盆底肌部位,适用性更广。

A rehabilitation device for pelvic floor mus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盆底肌康复装置
本技术涉及康复治疗的医疗及家用器材,具体涉及一种盆底肌康复装置。
技术介绍
盆底肌康复训练中,常采用电刺激的方式对受损伤的神经、肌肉进行康复纠正。目前采用的是采用在阴道内置入电刺激的方式,来刺激盆底肌。对于无法正确、有效进行PFMT(盆底肌康复训练)的患者而言,电刺激是较为有效的康复方式。然而,现有的这些电刺激装置,规格较为单一,使用者也难以确定自身盆底肌所在位置,因此现有装置提供电刺激的部位难以正确对准需要治疗的盆底肌部位,不能全面效适用于不同人群。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盆底肌康复装置,能提供更多的电刺激部位,以准确对准需要治疗的盆底肌部位,适用性更广。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盆底肌康复装置,包括长条形的导入主体、至少四个电极环和电源转换器,导入主体的头部被配置为定位头,导入主体的尾部凸出有定位挡圈,定位挡圈的截面积大于导入主体的截面积,导入主体的侧部沿着由头至尾的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有与电极环数量对应的环形凹槽,各电极环一一对应地嵌于环形凹槽,电源转换器固定于导入主体尾端,电源转换器通过导线分别电连接各电极环。优选地,环形凹槽等间隔排布于导入主体。优选地,电极环的外表与导入主体的侧面齐平。优选地,导入主体内部中空形成内腔,腔壁开有与内腔连通的通槽。优选地,内腔中固定安装有震动发生器,震动发生器与电源转换器电连接。优选地,定位头呈半圆形的球头状。优选地,定位头通过螺纹连接于导入主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定位头和定位挡圈,使得导入主体得以实现两种定位方式,若定位头先到达宫颈,此时则被定位头先定位,并用靠近定位头的两个电极环进行电刺激治疗,更接近盆底肌部位;若定位挡圈到达阴道口得以限位,此时则可用远离定位头的两个电极环进行电刺激治疗,更接近盆底肌部位,如此,本技术通过一个导入主体并所配置的结构,就实现了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功能,更利于精确对准盆底肌,达到有效的盆底肌刺激康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盆底肌康复装置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盆底肌康复装置的主视图(去除电源转换器)。图中:1、导入主体;11、环形凹槽;12、内腔;13、通槽;2、电极环;3、电源转换器;4、定位头;5、定位挡圈;6、震动发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的一种盆底肌康复装置,包括长条形的导入主体1、至少四个电极环2和电源转换器3,导入主体1的头部被配置为定位头4,导入主体1的尾部凸出有定位挡圈5,定位挡圈5的截面积大于导入主体1的截面积,导入主体1的侧部沿着由头至尾的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有与电极环2数量对应的环形凹槽11,各电极环2一一对应地嵌于环形凹槽11,电源转换器3固定于导入主体1尾端,电源转换器3通过导线分别电连接各电极环2。通过设置定位头4和定位挡圈5,使得导入主体1得以实现两种定位方式,若定位头4先到达宫颈,此时则被定位头4先定位,并用靠近定位头4的两个电极环2进行电刺激治疗,更接近盆底肌部位;若定位挡圈5到达阴道口得以限位,此时则可用远离定位头4的两个电极环2进行电刺激治疗,更接近盆底肌部位,如此,本技术通过一个导入主体1并所配置的结构,就实现了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功能,更利于精确对准盆底肌,达到有效的盆底肌刺激康复。本例优选电极环2为四个,分为靠近定位头4的两个一级远离定位头4的两个。电极环2基于电磁感应的法拉第律(即电解中任一时间内释放出来的离子量与电流强度成正比),经电源转换器3通电后,电极环2产生的磁脉冲能穿透达到组织深部,进入会阴周围并启动神经脉冲,引起盆底肌肉收缩,从而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提高尿道关闭压来改善控尿能力。其中,至少四个的电机环,解决了无法简易找到正确治疗部位的问题。对于阴道深度不同人群,因为治疗的盆底肌肉群位于阴道口进入3cm左右的尺寸,所以四个电极环2结合定位头4和定位挡圈5的作用,是为了适应不同深度阴道的人群。本例中,各电极环2间的间隔为2cm,靠近定位挡圈5的电极环2与定位挡圈5的间隔为2cm,靠近定位头4的电极环2与定位头4顶面的间隔为2cm。为使定位环对准盆底肌的概率更高,本实施例的环形凹槽11等间隔排布于导入主体1。进一步,为避免损伤,电极环2的外表与导入主体1的侧面齐平,更适于阴道内使用,更进一步,定位头4呈半圆形的球头状。为便于安装更换,定位头4通过螺纹连接于导入主体1。为减轻重量,并使导入主体1具备一定柔性或弹性,避免损伤阴道,导入主体1内部中空形成内腔12,腔壁开有与内腔12连通的通槽13。由于膀胱颈和尿道周围局部结缔组织变性,导致胶原沉积,支撑尿道和膀胱颈的结缔组织挛缩,结果抬高了尿道周围阴道旁结缔组织,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内腔12中固定安装有震动发生器6,震动发生器6与电源转换器3电连接。震动发生器6的震动能恢复并稳定尿道和膀胱颈的正常解剖位置,从而达到控尿目的。电极环2的刺激及震动发生器6的震动可择一运行工作或同时运行工作,根据治疗需要来设定。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按照本技术的上述内容,利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技术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组合,均落在本技术权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盆底肌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形的导入主体、至少四个电极环和电源转换器,导入主体的头部被配置为定位头,导入主体的尾部凸出有定位挡圈,定位挡圈的截面积大于导入主体的截面积,导入主体的侧部沿着由头至尾的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有与电极环数量对应的环形凹槽,各电极环一一对应地嵌于环形凹槽,电源转换器固定于导入主体尾端,电源转换器通过导线分别电连接各电极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盆底肌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形的导入主体、至少四个电极环和电源转换器,导入主体的头部被配置为定位头,导入主体的尾部凸出有定位挡圈,定位挡圈的截面积大于导入主体的截面积,导入主体的侧部沿着由头至尾的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有与电极环数量对应的环形凹槽,各电极环一一对应地嵌于环形凹槽,电源转换器固定于导入主体尾端,电源转换器通过导线分别电连接各电极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底肌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形凹槽等间隔排布于导入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底肌康复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绮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欣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