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足运动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5142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护足运动鞋,包括鞋底及设置于鞋底上的鞋面,所述鞋面包含鞋帮及鞋舌,在所述鞋舌外侧设有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由一条以上护踝系带构成,并通过活动系扣等实现灵活调节;在所述鞋帮的前掌部位还设有至少一条护趾系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置合理,通过在脚踝部位等处布设防护系带,有效起到了稳定、缓冲、保护作用,防止运动过程中脚趾挤压受伤等现象,保证了运动安全、穿着舒适、效果良好。

A kind of foot protecting sports sho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护足运动鞋
本技术涉及鞋
,具体的涉及一种利于运动、保护脚趾、防止受伤的护足运动鞋。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工作闲暇之余,对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兴趣逐渐高涨。但在运动过程中,经常需要频繁地奔跑、急停、跳跃或移位,若鞋子的稳定性差,则容易引起脚部受伤的问题。现有市面上大多的鞋子设计,往往欠缺全面考虑脚部不同方向的扭转或意外情况,不能有效保护脚部。例如市面常见的护足篮球鞋,在鞋帮上与足弓对应处横设有粘扣带,所述粘扣带由内向外扣设于鞋舌上,以起到增强稳定性,防止脚部扭伤的效果。然而其防护结构设置主要包覆了中腰足弓处的跖骨部,对于左右横向的扭摆侧翻有一定防护效果,但对于急停时前后方向上的冲击,则效果较差,且脚趾部对于意外砸落物的防护不足,保护设计有待进一步强化改良。又如中国专利CN201020204275.4,公开了一种新型防砸鞋,在鞋头部位设置硬质包头,以防意外落物砸击,保护脚趾。但鞋头处所设置的硬质包头不利于运动,反而可能在剧烈运动中造成脚趾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利于运动、保护脚趾、防止受伤、效果良好的护足运动鞋。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护足运动鞋,包括鞋底及设置于鞋底上的鞋面,所述鞋面包含鞋帮及鞋舌,在所述鞋舌外侧设有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由一条以上护踝系带构成。基于上述第一技术方案,还设有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二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护结构由第一护踝系带与第二护踝系带构成,所述第一护踝系带斜跨于所述鞋舌的上方,其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内腰侧,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外腰侧;所述第二护踝系带斜跨于所述鞋舌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护踝系带呈一定角度相交并包覆于其上,所述第二护踝系带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内腰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外腰侧;所述第一护踝系带与第二护踝系带皆为弹性带,且相交包裹于脚背位置的正前方。基于上述第一技术方案,还设有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护结构由第一护踝系带与第二护踝系带构成,所述第一护踝系带斜跨于所述鞋舌的上方,其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内腰侧,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外腰侧;所述第二护踝系带斜跨于所述鞋舌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护踝系带呈一定角度相交并包覆于其上,所述第二护踝系带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外腰侧,所述第二护踝系带另一端穿过所述鞋帮的内腰侧并向内回卷,在卷绕部设置一活动系扣以实现松紧调节;所述第一护踝系带与第二护踝系带相交包裹于脚背位置的正前方。基于上述第一技术方案,还设有第四技术方案,在第四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护结构由若干条平行设置的护踝系带构成,每条所述护踝系带呈C型包裹在所述鞋舌上,且贴靠于脚部距骨位置的正前方,每条所述护踝系带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鞋帮的一侧,每条所述护踝系带的另一端具有粘扣,相应可调地粘贴于所述鞋帮的另一侧。基于上述第二或第三或第四技术方案,还设有第五技术方案,在第五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护踝系带为一体连续设置,一条护踝系带的末端直接连续于另一条护踝系带。基于上述第二或第三或第四技术方案,还设有第六技术方案,在第六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护踝系带相互间间隔设置,各护踝系带相互独立不连续。基于上述第一或第二或第三或第四技术方案,还设有第七技术方案,在第七技术方案中,所述鞋帮的前掌部位还设有一护趾系带。基于上述第七技术方案,还设有第八技术方案,在第八技术方案中,所述护趾系带跨设于所述鞋帮表面,且自所述鞋帮内/外腰侧的中腰位置向所述鞋帮外/内腰侧的前掌位置延伸,并包覆小/大脚趾部位。基于上述第七技术方案,还设有第九技术方案,在第九技术方案中,所述护趾系带沿脚掌宽度方向平行跨设于所述鞋帮表面,且包覆大/小脚趾部位。基于上述第七技术方案,还设有第十技术方案,在第十技术方案中,所述护趾系带与所述护踝系带的末端连接,所述护趾系带由所述护踝系带延伸形成。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设置于鞋舌脚背贴近距骨位置处的防护系带结构,运动中有利于脚部的稳固,防止急停时的前滑等,避免脚趾、脚踝受到运动损伤,相较于市面上传统鞋子的防护设置更加合理。多重防护系带的设置形式进一步增强了结构强度及多方向的稳定性,防护效果好,且可调节式设计使得能够根据不同穿着者的脚型而弹性调整,穿着更舒适,设计耐用性佳。护趾系带的设置有效保护了较脆弱易受伤的脚趾部位,避免运动中意外砸击、踩踏等伤害,且不影响运动灵活性,一定程度上也辅助加强了鞋的稳定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鞋底;2、鞋面;21、鞋舌;22、鞋帮;220、成对穿孔组;3、护踝系带;301、第一护踝系带;302、第二护踝系带;31、活动系扣;32、粘扣;4、护趾系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实施例一请参见图1所示,一种护足运动鞋,包括鞋底1及设置于鞋底上的鞋面2,鞋面2包含鞋舌21及鞋帮22,在鞋舌21靠近脚背部的距骨位置的外侧设有弹性防护结构,该弹性防护结构由一条以上护踝系带3构成。应当理解,布设于脚踝处的护踝系带可以有多种实现样式,以实现稳固脚部、防止急停前滑位移等,避免脚趾、脚踝受到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护足运动鞋,包括鞋底及设置于鞋底上的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包含鞋帮及鞋舌,在所述鞋舌外侧设有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由一条以上护踝系带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足运动鞋,包括鞋底及设置于鞋底上的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包含鞋帮及鞋舌,在所述鞋舌外侧设有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由一条以上护踝系带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足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由第一护踝系带与第二护踝系带构成,所述第一护踝系带斜跨于所述鞋舌的上方,其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内腰侧,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外腰侧;所述第二护踝系带斜跨于所述鞋舌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护踝系带呈一定角度相交并包覆于其上,所述第二护踝系带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内腰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外腰侧;所述第一护踝系带与第二护踝系带皆为弹性带,且相交包裹于脚背位置的正前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足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由第一护踝系带与第二护踝系带构成,所述第一护踝系带斜跨于所述鞋舌的上方,其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内腰侧,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外腰侧;所述第二护踝系带斜跨于所述鞋舌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护踝系带呈一定角度相交并包覆于其上,所述第二护踝系带一端连接于所述鞋帮的外腰侧,所述第二护踝系带另一端穿过所述鞋帮的内腰侧并向内回卷,在卷绕部设置一活动系扣以实现松紧调节;所述第一护踝系带与第二护踝系带相交包裹于脚背位置的正前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来李东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