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小麦抗逆性能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84208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小麦抗逆性能的栽培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以优化群体质量、提高群体抗逆能力为目标,以培育壮苗、健根壮株为核心,研发了小麦的品种选择、播种方式(晚播、精播)、氮肥的施用(前期少施,拔节期小麦诊断施氮)、整地和播种一体化、播前镇压、优化行距配置等一整套技术,采用该技术后可以优化种床、促根下扎、健根壮株、实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显著增强群体抗低温冻(冷)害、抗干热风和抗倒伏能力,提高了小麦亩穗数和产量,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

A cultivation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stress resistance of Whe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小麦抗逆性能的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提高小麦抗逆性能与高产高效
,特别是一种适合山东及周边地区提高小麦群体质量的播种、氮肥与水分高效利用的管理方法。
技术介绍
小麦是我国主要口粮作物,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黄淮麦区小麦播种面积2.4亿亩左右,最高单产已达828kg/亩,但平均不足400kg/亩。影响小麦优良品种产量潜力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一是耕作播种麦田播前不镇压、播种过深、播后再镇压不实、土壤失墒严重,由此导致群体抗逆能力差、易早衰,减产20%~30%。二是氮素化肥管理粗放。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对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在作物生产上,氮元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生产中片面追求产量,氮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过量施用氮素化肥,导致作物生长受到抑制、茎秆机械强度降低,生育后期易倒伏,加重病害,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Kong等,2012,2014)。以上原因导致我国作物氮素利用效率不足发达国家的60%,生产成本是欧美国家的2倍。小麦从播种到成熟历时8个月,干旱、低温冻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小麦抗逆性能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n1)品种选择/n采用分蘖成穗率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多穗型品种;/n2)晚播与精播/n播种时间比传统播种时间推迟6~8天;/n高肥力地块播种量为8~10kg/亩;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的沙质土壤播种量为10~12kg/亩;/n3)基施氮肥/n生产田:基施纯N 3~6kg/亩;/n足氮参比区:基施纯N 20~22kg/亩;/n4)行距设置/n根据产量水平,设置小麦行距:/n产量水平400±50kg/亩,行距20~22cm;/n产量水平500±50kg/亩,行距22~24cm;/n产量水平600±50kg/亩,行距24~26cm;/n产量水平&g...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小麦抗逆性能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
1)品种选择
采用分蘖成穗率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多穗型品种;
2)晚播与精播
播种时间比传统播种时间推迟6~8天;
高肥力地块播种量为8~10kg/亩;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的沙质土壤播种量为10~12kg/亩;
3)基施氮肥
生产田:基施纯N3~6kg/亩;
足氮参比区:基施纯N20~22kg/亩;
4)行距设置
根据产量水平,设置小麦行距:
产量水平400±50kg/亩,行距20~22cm;
产量水平500±50kg/亩,行距22~24cm;
产量水平600±50kg/亩,行距24~26cm;
产量水平>650kg/亩,行距26~28cm;
5)播前镇压、播种、肥与播后再镇压一体化
采用一体化机械设备,一次作业完成碎土整平、播前镇压、播种、施肥与播后再镇压一体化;
6)氮素诊断及变量追施
于小麦拔节初期,取生产田与足氮参比区小麦植株地上部分,称鲜重,计算生产田与足氮参比区小麦生物量比例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令安王法宏张宾李华伟王宗帅张云秀吕雪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