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包括第一直径PVC管、第二直径PVC管、半圆钢带、连接板、固定件、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周边沿垂直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所在平面的方向向上延伸出一圈第一外侧环形肋;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中心处设置有一圆形凸块;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的圆心处设置有一圆形贯穿孔;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的周边沿垂直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在平面的方向向下延伸出一圈第二外侧环形肋;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制作装置的循环使用、施工便捷。
A device for making hollow cylindrical specim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
本技术涉及地基基础工程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锚杆的室内试验能模拟出锚杆的相关受力特性,故室内实验是一种被广泛用于研究各类锚杆性能的有效途径。锚杆试件在制作时一般有两种形状:一种是方形,其优点是支模简单,使用木板模具即可,形状容易控制,但缺陷在于拆模较为麻烦,费时费力;另一种是圆形,其优点在于,受力状态更加符合锚杆的实际情况,且可通过在试件周边的贴上应变片,测量其环向位移,进而观察试件在加载过程中径向位移的变形特征。因此圆形试件应用广泛。目前常采用圆形薄壁钢筒来作为圆形试件的制作模具,其存在如下缺陷:一、对于常用的圆形薄壁钢筒作为制作模具,由于薄壁圆筒刚度较小,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易出现变形的现象,这将导致浇筑成形的试件无法达到预期圆形的效果,影响实验精度;二、在制作试件时需预留出锚杆钻孔,一般均利用小直径PVC管放置钢筒中心位置,待混凝土基体凝固后拔除来模拟锚杆钻孔,但钻孔的对中定位是一个比较难控制的问题;三、浇筑混凝土至一定强度后,由于钢筒模具与混凝土的黏结作用,会给模具的摘取造成较大的困难;四、当一次性制作试件的数量较多时,钢筒消耗量过大,实验费用昂贵,而采用本装置中的大直径PVC管,可有效降低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实现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的循环使用、施工便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包括第一直径PVC管、第二直径PVC管、半圆钢带、连接板、固定件、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直径;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周边沿垂直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所在平面的方向向上延伸出一圈第一外侧环形肋;所述第一外侧环形肋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径;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中心处设置有一圆形凸块;所述圆形凸块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内径;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的圆心处设置有一圆形贯穿孔,所述圆形贯穿孔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外径;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的周边沿垂直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在平面的方向向下延伸出一圈第二外侧环形肋;所述第二外侧环形肋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径;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及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一端插入所述圆形贯穿孔到达所述圆形凸块处,使所述圆形凸块完全进入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内部,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背向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一面;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第二直径PVC管、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第二对中定位圆盘均同轴设置;所述半圆钢带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径;两个所述的半圆钢带为一组组成一钢带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侧面;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侧面至少设置有一组所述钢带圈;所述半圆钢带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板与固定件固定。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包括一弧面板及直面板;所述弧面板的内径等于所述钢带圈的外径,所述直面板所在平面与所述弧面板的径向平行;两个所述的弧面板分别贴合抵接组成所述钢带圈的两个半圆钢带,且两个所述的直面板相互抵接,所述弧面板与所述半圆钢带之间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相互抵接的两个直面板之间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具体为螺钉,所述弧面板、直面板及半圆钢带上均设置有螺孔,通过螺钉与螺孔的限位配合,所述半圆钢带固定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侧面。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对由于薄壁PVC管刚度较小,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易出现变形的现象,本技术通过对两个半圆钢带形成的钢带圈,约束第一直径PVC管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的变形,使圆形试件在浇筑达到预期的效果;(2)本技术的第一对中定位圆盘及第二对中定位圆盘,可将用于预留钻孔的第二直径PVC管对中定位,由于第一外侧环形肋及第二外侧环形肋和中心凸起圆形凸块的约束作用,不会让处于中心钻孔的第二直径PVC管在浇筑试件过程中偏离而影响实验精度;(3)当一次性制作试件的数量较多时,钢筒消耗量过大,实验费用昂贵,而采用本装置中的大直径PVC管,可有效降低费用。(4)本装置可循环使用、施工便捷、试件制作效率高效且易于钻孔对中定位的圆柱形模具,不仅有利于减小锚杆室内试验圆形试件的误差,而且能降低试件模具制作的费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的整体结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的整体结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的整体结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的连接板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的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的第二对中定位圆盘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一种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参考图1至7,包括第一直径PVC管1、第二直径PVC管2、半圆钢带5、连接板6、固定件7、第一对中定位圆盘3、第二对中定位圆盘4;所述第一直径PVC管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2的直径;对由于薄壁PVC管刚度较小,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易出现变形的现象,本技术通过对两个半圆钢带5形成的钢带圈,约束第一直径PVC管1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的变形,使圆形试件在浇筑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3的周边沿垂直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3所在平面的方向向上延伸出一圈第一外侧环形肋32;所述第一外侧环形肋32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1的外径;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3的中心处设置有一圆形凸块31;所述圆形凸块3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2的内径;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4的圆心处设置有一圆形贯穿孔41,所述圆形贯穿孔41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2的外径;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4的周边沿垂直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4所在平面的方向向下延伸出一圈第二外侧环形肋42;所述第二外侧环形肋42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1的外径;所述第一直径PVC管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3及第二对中定位圆盘4;所述第二直径PVC管2的一端插入所述圆形贯穿孔41到达所述圆形凸块31处,使所述圆形凸块31完全进入所述第二直径PVC管2的内部,所述第二直径PVC管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4背向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3的一面;所述第一直径PVC管1、第二直径PVC管2、第一对中定位圆盘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直径PVC管、第二直径PVC管、半圆钢带、连接板、固定件、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直径;/n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周边沿垂直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所在平面的方向向上延伸出一圈第一外侧环形肋;所述第一外侧环形肋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径;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中心处设置有一圆形凸块;所述圆形凸块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内径;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的圆心处设置有一圆形贯穿孔,所述圆形贯穿孔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外径;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的周边沿垂直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在平面的方向向下延伸出一圈第二外侧环形肋;所述第二外侧环形肋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径;/n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及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一端插入所述圆形贯穿孔到达所述圆形凸块处,使所述圆形凸块完全进入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内部,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背向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一面;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第二直径PVC管、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第二对中定位圆盘均同轴设置;/n所述半圆钢带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径;两个所述的半圆钢带为一组组成一钢带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侧面;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侧面至少设置有一组所述钢带圈;所述半圆钢带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板与固定件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心圆柱形试件的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直径PVC管、第二直径PVC管、半圆钢带、连接板、固定件、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直径;
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周边沿垂直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所在平面的方向向上延伸出一圈第一外侧环形肋;所述第一外侧环形肋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径;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的中心处设置有一圆形凸块;所述圆形凸块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内径;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的圆心处设置有一圆形贯穿孔,所述圆形贯穿孔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外径;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的周边沿垂直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在平面的方向向下延伸出一圈第二外侧环形肋;所述第二外侧环形肋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外径;
所述第一直径PVC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对中定位圆盘及第二对中定位圆盘;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一端插入所述圆形贯穿孔到达所述圆形凸块处,使所述圆形凸块完全进入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内部,所述第二直径PVC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对中定位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超,蔡燕燕,涂兵雄,俞缙,刘士雨,周建烽,
申请(专利权)人:华侨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