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短路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025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1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芯短路测试系统,其由电芯输送线以及短路测试装置等构成,其中,上述短路测试装置由第一电接触单元和第二电接触单元构成。当对电芯进行短时测试时,第一电接触单元和第二电接触单元作相向运动从而分别与所述电芯的正极耳、负极耳相接通。第一电接触单元与第二电接触单元均包括底座、垂直固定于该底座上的辅助件以及相对于底座作径向往复运动的卡紧件。卡紧件围绕上述辅助件进行周向均布。当卡紧件处于收紧状态时形成一个与辅助件外侧壁相适配的空腔。这样一来,电接触单元与电芯的正、负极耳可进行可靠、稳定的接触,且为面接触,有效地防止了接触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了短路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A short circuit test system of electric co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lithium battery detection, in particular to a short-circuit test system for a battery core, which is composed of a battery core transmission line, a short-circuit test device, etc., wherein the short-circuit test device is composed of a first electric contact unit and a second electric contact unit. When the electric core is tested for a short time, the first electric contact unit and the second electric contact unit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o connect wi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ars of the electric core respectively. The first electric contact unit and the second electric contact unit both include a base, an auxiliary member vertically fixed on the base and a clamping member which moves radially to and fro with respect to the base. The clamping parts are even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above auxiliary parts. When the fastener is in the tightening state, a cavity is formed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outer wall of the auxiliary part. In this way, the electric contact unit can make reliable and stable contact wi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lugs of the electric core, and it is a face-to-face contact, which effectively prevents the occurrence of poor contact and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the short circuit test resul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芯短路测试系统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检测
,尤其是一种电芯短路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经常由于工艺控制的疏漏而在锂电池的内部混入金属微粒,在电池使用中由于温度和各种撞击而导致金属微粒刺穿正、负极料带之间隔膜,进而导致电池发生短路,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电芯的合格率,同时也为电芯的质量分选工作造成了困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常在电芯卷制完成后增设短路测试工序,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中所示,通常借助电接触单元(如测试探针)来接通电池的正、负极耳从而获得电池的电容量。然而,正、负极耳均呈弹性,容易导致电接触单元与极耳接触不良,容易导致测试误判现象发生。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工作性能可靠且检测准确性高的电芯短路测试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了一种电芯短路测试系统,包括:电芯输送线,用来间歇地传输电芯;短路测试装置,用来接通上述电芯的正、负极片以进行短路测试。上述短路测试装置由第一电接触单元和第二电接触单元构成。当对电芯进行短时测试时,第一电接触单元和第二电接触单元作相向运动从而分别与所述电芯的正极耳、负极耳相接通。第一电接触单元与第二电接触单元均包括底座、垂直固定于该底座上的辅助件以及相对于底座作径向往复运动的卡紧件。卡紧件设置为多个,围绕上述辅助件进行周向均布。当卡紧件处于收紧状态时形成一个与辅助件外侧壁相适配的空腔。进一步地,第一电接触单元以及第二电接触单元均通过连接座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支撑架上,且相对于该第一支撑架可进行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第一支撑架相对于整机背板可进行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底座相对于连接座可进行左右方向的位置调整。进一步地,在电芯输送线上设置有用来对电芯进行周向定位的支撑件。在支撑件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槽口。更进一步地,电芯短路测试系统还包括电芯位置调整装置,其设置于短路测试装置的上游。更进一步地,电芯位置调整装置由第一顶靠单元和第二顶靠单元构成。第一顶靠单元与第二顶靠单元均包括基座、垂直固定于该基座上的顶靠件。第一顶靠单元和第二顶靠单元作相向运动从而调整电芯的轴向位置。更进一步地,辅助件以及顶靠件与电芯相对应的工作部均设置为圆锥形。更进一步地,顶靠件为行程销。进一步地,辅助件设置为棒状结构,相对应地,卡紧件的工作面设置为内凹弧形。相较于传统电芯短路测试系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电接触单元与电芯的正、负极耳可进行可靠、稳定的接触,且为面接触,有效地防止了接触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了短路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杜绝测试误判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芯短路测试系统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案中电芯短路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电芯短路测试系统中短路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短路测试装置中第一电接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案中电芯短路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电芯短路测试系统中电芯位置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电芯位置调整装置中第一顶靠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电芯输送线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1-电芯输送线;11-支撑件;111-定位槽口;2-短路测试装置;21-第一电接触单元;211-底座;212-辅助件;213-卡紧件;22-第二电接触单元;23-连接座;24-第一支撑架上;3-电芯位置调整装置;31-第一顶靠单元;311-基座;312-顶靠件;32-第二顶靠单元。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前”、“后”、“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详细的说明,图2示出了本技术电芯短路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由电芯输送线1以及短路测试装置2等构成,其中,上述电芯输送线1用来间歇性地传输电芯,其包括作循环运动的传送带,且在该传送带上固定有一系列支撑件11。在支撑件11的顶部开设有定位槽口111(如图8中所示),用来定位电芯;上述短路测试装置2用来接通上述电芯的正、负极片以进行短路测试。图3示出了本技术电芯短路测试系统中短路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由两个相互独立的电接触单元组成,为了便于对照附图进行说明,分别将二者命名为第一电接触单元21、第二电接触单元22。当对电芯进行短时测试时,第一电接触单元21和第二电接触单元22作相向运动从而分别与电芯的正极耳、负极耳相接通。第一电接触单元21包括底座211、垂直固定于该底座211上的辅助件212以及相对于底座211作径向往复运动的卡紧件213。卡紧件213设置为三个,围绕上述辅助件212进行周向均布(如图4中所示)。当卡紧件213在气缸的作用下处于收紧状态时形成一个与辅助件212外侧壁相适配的空腔。第二电接触单元22与上述第一电接触单元21的结构形式相一致。相较于传统电芯短路测试系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在对电芯进行实际测试时,其端部的正、负极耳均沿其辅助件212外壁的长度方向进行走向,而后卡紧件213进行收紧动作,从而使得正、负极耳以面接触的形式贴靠于辅助件212上。这样一来,第一电接触单元21和第二电接触单元22分别与电芯的正、负极耳的接触可靠、稳定,可有效地防止接触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了短路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杜绝测试误判现象的发生。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辅助件212的工作部可优选地设计为圆锥形,以便于正、负极耳沿其外壁进行运动,确保与第一电接触单元21以及第二电接触单元22的可靠接触。出于制造成本以及运动控制的便捷性考虑,上述辅助件212优选为棒状结构,相应地,卡紧件213的工作面设置为内凹弧形,且当卡紧件213处于收紧状态时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空腔结构。当然,卡紧件213的具体设置数量以及径向运动驱动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但需注意确保各卡紧件213相对于中心辅助件212位置的准确性以及运动的同步性。再者,为了降低电芯的相对位置对测试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上述第一电接触单元21以及第二电接触单元22均设计为位置可调形式,具体结构可参照一下进行:在整机背板(图中未示出)上垂直固定有第一支撑架24,第一电接触单元21和第二电接触单元22均通过连接座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支撑架24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短路测试系统,包括:/n电芯输送线,用来间歇地传输电芯;/n短路测试装置,用来接通所述电芯的正、负极片以进行短路测试;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路测试装置由第一电接触单元和第二电接触单元构成;当对所述电芯进行短时测试时,所述第一电接触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接触单元作相向运动从而分别与所述电芯的正极耳、负极耳相接通;所述第一电接触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接触单元均包括底座、垂直固定于所述底座上的辅助件以及相对于所述底座作径向往复运动的卡紧件;所述卡紧件设置为多个,围绕所述辅助件进行周向均布;当所述卡紧件处于收紧状态时形成一个与所述辅助件外侧壁相适配的空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短路测试系统,包括:
电芯输送线,用来间歇地传输电芯;
短路测试装置,用来接通所述电芯的正、负极片以进行短路测试;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路测试装置由第一电接触单元和第二电接触单元构成;当对所述电芯进行短时测试时,所述第一电接触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接触单元作相向运动从而分别与所述电芯的正极耳、负极耳相接通;所述第一电接触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接触单元均包括底座、垂直固定于所述底座上的辅助件以及相对于所述底座作径向往复运动的卡紧件;所述卡紧件设置为多个,围绕所述辅助件进行周向均布;当所述卡紧件处于收紧状态时形成一个与所述辅助件外侧壁相适配的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短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接触单元以及所述第二电接触单元均通过连接座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支撑架上,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可进行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一支撑架相对于整机背板可进行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所述底座相对于所述连接座可进行左右方向的位置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二龙万志永王建峰邱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杰锐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