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路设施修复用块体及流路设施修复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74928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使用通过塑料将构成内周面的内面板、立设于该内面板的周缘的外周板、用来加强内面板与外面板的多个加强肋部一体形成构成流体设施修复用块体(1)进行施工,在管路(20)内通过插穿于各块体(1)的圆周方向两端面的螺栓及螺母将沿圆周方向邻接的块体(1)连接而形成短管体(2),将该短管体(2)沿长度方向连接而在管路(2)内形成外径小于管路内径的筒状体(15)后,将灌浆材料注入到形成于该筒状体与管路间的余隙空间(S)。可提供一种对于大口径的流路设施也可一边使供给用水流动一边进行所需修复作业的流路设施修复施工方法。(*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设施修复用块体和用它来进行施工的流体设施修复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供实用的管内衬施工方法是当埋设于地下的下水管等的管路老化时不将该管路从地底挖出,而是在其内周面施加内衬来修补该管路。即,上述管内衬施工方法是把将未硬化的热硬化性树脂浸渍于例如管状树脂吸附材料所构成的管内衬材料通过流体压力使其在管路内反转的同时插入,并仍通过流体压力将该管内衬材料按压在管路的内周壁,通过用任意的方法来加热管内衬材料使浸渍于其中的热硬化性树脂硬化而在管路内形成塑料管来修补管路。在这种管内衬施工方法中,需要使供给用水的流动暂时截断或使其旁流以不使下水道等的供给用水流动于管路的被修补部分。特别是在大口径管路的情况,由于旁流的供给用水很多,使供给用水旁流的设备很庞大,修复作业很困难。作为一边使供给用水流动一边修复管路的施工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方法,是将外径小于管路内径的圆筒状的短管体从人孔导入到管路的入口,以油压千斤顶等按压该短筒体来反复进行将其插入到管路内的作业来修复管路。可是,在将上述施工方法适用于大口径(例如内径为600mm以上)的管路时,由于该施工方法采用的短管体也是大口径,故存在无法将该大口径的短管体通过人孔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的问题,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对于大口径的流路设施也可一边使供给用水流动一边进行所需要的修复作业的流体设施修复用块体和用它来进行施工的流体设施修复施工方法。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为通过组装来构成管状、方形或马蹄形的筒状体的块体,通过塑料来将构成内周面的内面板、立设于该内面板的周缘的外周板、用来加强内面板与外面板的多个加强肋部一体形成而构成流体设施修复用块体。且本专利技术通过组装来构成管状、方形或马蹄形的筒状体的块体,作为使用通过塑料来将构成内周面的内面板、立设于该内面板的周缘的外周板、用来加强内面板与外面板的多个加强肋部一体形成所构成的流体设施修复用块体来进行施工的流路设施修复施工方法,在流路设施内通过插穿于各流路设施修复用块体的圆周方向两端面的螺栓和与其螺合的螺母来将沿圆周方向邻接的流体设施修复用块体连接而形成短管体,在将该短管体沿长度方向连接而在流路设施内形成小于流路内径的外径的连续的筒状体之后,将灌浆材料注入到形成于该筒状体与流路设施之间的余隙空间。从而,由于通过本专利技术将分割为多个的流路设施修复用块体在流路设施内沿圆周方向连接来形成短管体,将该短管体沿长度方向连接而在流路设施内形成外径小于流路内径的连续的筒状体,所以即使在大口径的流路设施修复时也可通过人孔等将将各块体导入到流路设施的入口,并通过将其组装而在流路设施内形成连续的筒状体。由于该作业可以一面使供给用水流动于流路设施内一面进行,所以即使对于大口径的流路设施也可一面使供给用水流动一面进行所需要的修复作业。如以上的说明可知,通过本专利技术,是构成方形或马蹄形的筒状体的块体,作为使用通过塑料来将构成内周面的内面板、立设于该内面板的周缘的外周板、用来加强内面板与外面板的多个加强肋部一体形成所构成的流体设施修复用块体来进行施工的流路设施修复施工方法,是在流路设施内通过插穿于各流路设施修复用块体的圆周方向两端面的螺栓和与其螺合的螺母将沿圆周方向邻接的流体设施修复用各块体连接在一起来形成短管体,将该短管体沿长度方向连接而在流路设施内形成外径小于流路内径的连续的筒状体之后,将灌浆材料注入到形成于该筒状体与流路设施之间的余隙空间,故可获得即使对于大口径的流路设施也可一面使供给用水流动一面进行所需修复作业的效果。附图简单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管路修复用块体的侧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管路修复用块体的外面图(图1的A方向的视图)。图3是图2的B-B线剖面图。图4是图2的C方向的视图。图5是图4的D-D线剖面图。图6是图2的E-E线剖面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与图6相同的图。图8是表示加强材料(钢筋)的安装构造的局部剖面图。图9是表示加强材料(钢筋)的安装构造的局部剖面图。图10是外壳的侧面图。图11是图10的F-F线剖面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流路设施修复施工方法的管路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流路设施修复施工方法的管路的剖面图。图14是表示沿圆周方向邻接的各块体的连接方法的剖面图。图15是图14的G部分放大详细图。图16是表示沿圆周方向邻接的各块体的连接构造的剖面图。图17是表示外壳的安装构造的其它形态的局部立体图。图18是表示外壳的安装构造的其它形态的局部立体图。图19是表示沿长度方向邻接的各环状构件的连接方法的剖视侧面图。图20是表示沿长度方向邻接的各环状构件的连接方法的剖视侧面图。图21是图20的H-H线剖面图。图22是在内部形成有筒状体的管路的横剖面图。图23是表示在块体与管路之间产生的空气积存的管路的局部横剖面图。图24是将完成修复的管路的其中一部分剖切的局部立体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形态的管路修复用块体的侧面图。图26是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形态的管路修复用块体的平面图。图27是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形态的管路修复用块体的俯视图。图28是图25的J方向视图。图29是图25的K方向视图。图30是表示外壳安装构造的其它形态的局部立体图。图31是表示外壳安装构造的其它形态的局部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流路设施修复用块体的侧面图,图2是同流路设施修复用块体的外面图(图1的A方向的视图),图3是图2的B-B线剖面图,图4是图2的C方向的视图,图5是图4的D-D线剖面图,图6是图2的E-E线剖面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与图6相同的图,图8及图9是表示加强材料(钢筋)的安装构造的局部剖面图,图10是外壳的侧面图,图11是图10的F-F线剖面图。本专利技术的流路设施修复用块体(以下仅称块体)1构成了具有较图12及图13所示的管路20的内径更小的外径的短管体2的其中一部分(将短管体2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分割成五段)),该块体1通过透明的塑料来将构成内周面的圆弧平板状的内面板1A、朝外侧立设于该内面板1A的周缘的外周板1B、用来加强内面板1A与外周板1B的多个加强肋部1C、用来防止该加强肋部1C的变形的多个凸板1D、及设置在圆周方向两端部的箱部1E一体形成所构成。作为构成上述块体1的透明塑料使用氯乙烯、ABS、DurAStAr PoLymEr(商品名)等,块体1通过使用这些塑料的注入法一体成形,其重量为1kG~10kG,内面板1A与外周板1B的厚度设定为1.0mm~10.0mm,圆周方向尺寸L设定为大于宽度方向(管路20的长度方向)尺寸B(L>B)(参照图2)。在块体1的注入成形方面,是在塑料的内面板1A的内面部的塑料的注入口部分局部形成平面部。块体1也可以用半透明塑料或不透明塑料构成,作为半透明塑料是使用PVC、聚乙烯等,作为不透明塑料使用PVC、聚酯、ABS、聚乙烯、聚丙烯等。在块体1中,将内面板1A上朝圆周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五个)的上述加强肋部1C以适当的间隔平行地配设在宽度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管路20的长度方向),上述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13个)的凸板1D是将内面板1A上朝向与各加强肋部1C垂直相交的方向(宽度方向)延伸,这些构件以适当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路设施修复用块体,系通过组装构成管状、方形或马蹄形的筒状体的块体,其特征在于,通过塑料将构成内周面的内面板、立设于所述内面板的周缘的外周板、用来加强内面板与外面板的多个加强肋部一体形成而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山隆夫横岛康弘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湘南合成树脂制作所有限会社横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