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721954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05: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包括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加湿加热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遮阳控制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外围;通风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的前后侧端面上;加湿加热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内;传感检测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内;加湿加热机构分别与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之间通过无线网络实现无线互联。该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利用无线网络实现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加湿加热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无线组网互联,从而对温室内的光照度、温度和湿度进行联合检测控制,满足植物高效生长要求。

A room temperatur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oom temperatur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cluding a sunshade control mechanism, a ventilation mechanism, a humidification heating mechanism and a sensing detection mechanism; a sunshade control mechanism is used for installing on the periphery of a greenhouse; a ventilation mechanism is used for installing on the front and rear end faces of a greenhouse; a humidification heating mechanism is used for installing in a greenhouse; a sensing detection mechanism is used for installing in a greenhouse; and The wet heating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sun shading control mechanism, the ventilation mechanism and the sensor detection mechanism by wireless network. The room temperatur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uses wireless network to realize the wireless networking of sun shading control mechanism, ventilation mechanism, humidification heating mechanism and sensor detection mechanism, so as to jointly detect and control the illuminati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greenhous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fficient plant grow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室温监控系统,尤其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大多数温室的室温和湿度控制还处于人工监测控制阶段,需要人为地定时不间断进行检测,并对温度和湿度进行人为控制,从而使得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在一个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下。但是这种人为监控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容易出现检测不及时或检测错误,耽误植物正常生长,甚至有可能造成植物损毁。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测和控制,满足植物高效生长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测和控制,满足植物高效生长要求。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包括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加湿加热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遮阳控制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外围,对温室左侧面、右侧面以及顶面的采光面积进行调节;通风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的前后侧端面上,对温室内进行通风控制;加湿加热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内,对温室内进行加湿和加热控制;传感检测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内,对温室内的光照度、温度和土壤湿度进行检测;加湿加热机构分别与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之间通过无线网络实现无线互联。进一步地,遮阳控制机构包括室外控制箱、收放卷驱动电机、卷轴以及至少两根半圆弧形杆;各根半圆弧形杆纵向间隔安装,并在各根半圆弧形杆的弧顶部均设置有一个支座;卷轴旋转式安装在各个支座上,并在各个支座之间的卷轴上均同步绕卷有两块遮光膜布;在两块遮光膜布的下侧边上均设置有一根配重杆,且一根配重杆位于支座的左侧,另一根配重杆位于支座的右侧;在配重杆的两端均旋转式设置有一个行走支撑于半圆弧形杆外侧边缘上的支撑滚轮;室外控制箱安装在卷轴端部所在的支座上,且卷轴端部伸入室外控制箱内,并在伸入端部上固定安装有驱动蜗轮;在室外控制箱内旋转式安装有与驱动蜗轮相啮合的驱动蜗杆;收放卷驱动电机安装在室外控制箱内,且收放卷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蜗杆相对接;在室外控制箱内还设置有室外控制器、电机驱动电路以及室外无线通信模块;室外控制器分别与电机驱动电路以及室外无线通信模块电连接;电机驱动电路与收放卷驱动电机电连接;室外控制器通过电机驱动电路控制收放卷驱动电机反正转工作。进一步地,在遮光膜布上设置有一根与配重杆相平行的支撑横杆,且支撑横杆的两端端部用于分别支撑在相邻的两根半圆弧形杆上;在半圆弧形杆的外侧弧面上安装有两个L形限位档杆,两个L形限位档杆分别位于半圆弧形杆的3π/8和5π/8弧度位置处,且L形限位挡板与半圆弧形杆的外侧弧面构成开口指向半圆弧形杆弧顶部的卡扣口;支撑滚轮行走至半圆弧形杆的下端部时,支撑横杆的端部扣于相应侧的L形限位档杆上。进一步地,在遮光膜布上且位于支撑横杆的上方安装有一个滑移杆,在滑移杆上沿轴向设有一个条形膜布孔,遮光膜布平整贯穿条形膜布孔实现滑移杆的安装;在滑移杆的两端均旋转式安装有一个用于支撑行走在半圆弧形杆上的行走滚轮。进一步地,通风机构包括两个通风单元,用于分别安装在温室前后侧端面上;每个通风单元均包括一个轴流风机以及一个通风控制箱;在通风控制箱内设置有风机控制器、风机驱动电路以及风机无线通信模块;轴流风机轴向贯穿温室的前侧或后侧端面,并通过轴流风机的侧边安装板固定安装;风机控制器分别与风机驱动电路以及风机无线通信模块电连接,风机驱动电路与轴流风机的风机驱动电机电连接,风机控制器通过风机驱动电路控制轴流风机的风机驱动电机旋转工作。进一步地,传感检测机构包括传感机构底板、传感机构下撑管、传感机构插杆、传感控制箱、光照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土壤湿度传感器;在传感控制箱内设有传感控制器和传感无线通信模块;传感机构下撑管竖向安装在传感机构底板上,传感机构插杆竖向插装在传感机构下撑管上;在传感机构下撑管的上端管口处螺纹旋合安装有一个锁紧螺栓,且锁紧螺栓的螺杆端部按压在传感机构插杆上;传感控制箱安装在传感机构插杆的上端部上;光照度传感器安装在传感控制箱的顶面上;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传感控制箱的底面上;土壤湿度传感器通过侧边支架安装在传感机构下撑管的侧边上;传感控制器分别与传感无线通信模块、光照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土壤湿度传感器电连接。进一步地,侧边支架包括固定套管、竖向按压管以及踩压板;固定套管通过连接块竖向固定安装在传感机构下撑管的侧边上;竖向按压管竖向固定在土壤湿度传感器的上端部上,且土壤湿度传感器的电连接线缆贯穿竖向按压管和传感控制箱的底面后与传感控制器电连接;踩压板横向安装在竖向按压管的上端管壁上;竖向按压管和土壤湿度传感器共同插入固定套管中,且土壤湿度传感器的下端探测杆由固定套管的下端管口伸出。进一步地,在传感机构底板的下侧面中心处竖向安装有一根中心锥刺;在传感控制箱的底面四周侧边设有防水围挡。进一步地,加湿加热机构包括调节机构底板、调节机构套管、调节机构插杆、调节控制箱、热风机、纵向杆、横向水管以及两个喷淋头;在调节控制箱内设有调节控制器、加热电控开关以及调节无线通信模块;调节机构套管竖向安装在调节机构底板上,调节机构插杆竖向插装在调节机构套管上;在调节机构套管的上端管口处螺纹旋合安装有锁紧螺栓,且锁紧螺栓的螺杆端部按压在调节机构插杆上;纵向杆的中部垂直安装在调节机构插杆的上端部上;调节控制箱固定安装在纵向杆的一端上,横向水管垂直安装在纵向杆的另一端上;两个喷淋头分别连通安装在横向水管的两端上,并在喷淋头的连接处设有电磁水阀;在横向水管上设有进水接口;热风机通过风机支架板固定安装在调节机构套管上;调节控制器分别与调节无线通信模块、加热电控开关的控制端以及两个电磁水阀电连接;加热电控开关串接在热风机的供电线路上。进一步地,在调节机构底板的下侧面上分布设置有定位锥刺杆。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利用无线网络实现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加湿加热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无线组网互联,从而对温室内的光照度、温度和湿度进行联合检测控制,满足植物高效生长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室外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风机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传感检测机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传感电路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加湿加热机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加湿加热电路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横杆及滑移杆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8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包括: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加湿加热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遮阳控制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外围,对温室左侧面、右侧面以及顶面的采光面积进行调节;通风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的前后侧端面上,对温室内进行通风控制;加湿加热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加湿加热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n遮阳控制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外围,对温室左侧面、右侧面以及顶面的采光面积进行调节;通风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的前后侧端面上,对温室内进行通风控制;加湿加热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内,对温室内进行加湿和加热控制;传感检测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内,对温室内的光照度、温度和土壤湿度进行检测;加湿加热机构分别与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之间通过无线网络实现无线互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加湿加热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
遮阳控制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外围,对温室左侧面、右侧面以及顶面的采光面积进行调节;通风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的前后侧端面上,对温室内进行通风控制;加湿加热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内,对温室内进行加湿和加热控制;传感检测机构用于安装在温室内,对温室内的光照度、温度和土壤湿度进行检测;加湿加热机构分别与遮阳控制机构、通风机构以及传感检测机构之间通过无线网络实现无线互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遮阳控制机构包括室外控制箱(1)、收放卷驱动电机(7)、卷轴(4)以及至少两根半圆弧形杆(2);各根半圆弧形杆(2)纵向间隔安装,并在各根半圆弧形杆(2)的弧顶部均设置有一个支座(3);卷轴(4)旋转式安装在各个支座(3)上,并在各个支座(3)之间的卷轴(4)上均同步绕卷有两块遮光膜布(8);在两块遮光膜布(8)的下侧边上均设置有一根配重杆(9),且一根配重杆(9)位于支座(3)的左侧,另一根配重杆(9)位于支座(3)的右侧;在配重杆(9)的两端均旋转式设置有一个行走支撑于半圆弧形杆(2)外侧边缘上的支撑滚轮(10);室外控制箱(1)安装在卷轴(4)端部所在的支座(3)上,且卷轴(4)端部伸入室外控制箱(1)内,并在伸入端部上固定安装有驱动蜗轮(5);在室外控制箱(1)内旋转式安装有与驱动蜗轮(5)相啮合的驱动蜗杆(6);收放卷驱动电机(7)安装在室外控制箱(1)内,且收放卷驱动电机(7)的输出轴与驱动蜗杆(6)相对接;在室外控制箱(1)内还设置有室外控制器、电机驱动电路以及室外无线通信模块;室外控制器分别与电机驱动电路以及室外无线通信模块电连接;电机驱动电路与收放卷驱动电机(7)电连接;室外控制器通过电机驱动电路控制收放卷驱动电机(7)反正转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遮光膜布(8)上设置有一根与配重杆(9)相平行的支撑横杆(42),且支撑横杆(42)的两端端部用于分别支撑在相邻的两根半圆弧形杆(2)上;在半圆弧形杆(2)的外侧弧面上安装有两个L形限位档杆(41),两个L形限位档杆(41)分别位于半圆弧形杆(2)的3π/8和5π/8弧度位置处,且L形限位挡板(41)与半圆弧形杆(2)的外侧弧面构成开口指向半圆弧形杆(2)弧顶部的卡扣口;支撑滚轮(10)行走至半圆弧形杆(2)的下端部时,支撑横杆(42)的端部扣于相应侧的L形限位档杆(4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遮光膜布(8)上且位于支撑横杆(42)的上方安装有一个滑移杆(43),在滑移杆(43)上沿轴向设有一个条形膜布孔,遮光膜布(8)平整贯穿条形膜布孔实现滑移杆(43)的安装;在滑移杆(43)的两端均旋转式安装有一个用于支撑行走在半圆弧形杆(2)上的行走滚轮(4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室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通风机构包括两个通风单元,用于分别安装在温室前后侧端面上;每个通风单元均包括一个轴流风机(12)以及一个通风控制箱(11);在通风控制箱(11)内设置有风机控制器、风机驱动电路以及风机无线通信模块;轴流风机(12)轴向贯穿温室的前侧或后侧端面,并通过轴流风机(12)的侧边安装板(13)固定安装;风机控制器分别与风机驱动电路以及风机无线通信模块电连接,风机驱动电路与轴流风机(12)的风机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南师大科技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