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1135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包括:具有腔进风口和腔出风口的腔体,以及均设置于腔体内的逆变器和风道;其中,逆变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沿X向分布,逆变器至少为两个且沿X向分布;进风口与腔进风口连通;出风口通过风道与腔出风口连通。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自腔进风口进入的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且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后经风道排至腔出风口,即排出腔体,避免了流经上一个逆变器的气流再流经下一个逆变器,从而有效提高了散热效果,保证了逆变器正常工作;也减小了腔体内累积的热量,降低了腔体内热量对逆变器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inver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an inverter, which comprises a cavity with a cavity air inlet and a cavity air outlet, and an inverter and an air channel arranged in the cavity body; wherein, the air inlet and the air outlet of the inverter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X direction, and the inverter is at least two and distributed along the X direction; the air inle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avity air inlet; the air outle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avity air outlet through the air channel. In the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the inverter, the air flow from the air inlet of the cavity flows through each inverter, and the air flow flows through each inverter and then is discharged to the air outlet of the cavity through the air duct, that is to say, the air flow through the previous inverter is prevented from flowing through the next inverter,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heat dissipation effect,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inverter, and reduce the accumulated heat in the cavity The influence of the heat in the cavity on the working state and service life of the inverter is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逆变器散热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逆变器根据功率分为小功率逆变器和大功率逆变器,小功率逆变器一般是户外安装,对于某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如图1所示,需要将其与其他设备一起安装在集装箱或室内的腔体03中,具体地,逆变器01和机柜02安装在腔体03内。如图2所示,对于侧进风和侧出风的逆变器01,上一个逆变器01排出的热风将被下一个逆变器01吸入,处于空气流动方向末端的逆变器01有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同时,腔体03内的热量累积也影响逆变器01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综上所述,如何对腔体内的逆变器进行散热,以提高散热效果,保证逆变器正常工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以提高散热效果,保证逆变器正常工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包括:具有腔进风口和腔出风口的腔体,以及均设置于所述腔体内的逆变器和风道;其中,所述逆变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沿X向分布,所述逆变器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X向分布;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腔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口通过所述风道与所述腔出风口连通。优选地,所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风道内的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风道一一对应。优选地,所述风机固定于所述腔体的内壁上。优选地,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优选地,所述风道的进口轴线垂直于所述风道的出口轴线。优选地,所述风道与所述逆变器一一对应。优选地,所述风道包括:顶板,均与所述顶板相连的端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其中,所述端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与所述腔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端板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且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端板形成所述风道的进口;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端板相连,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形成所述风道的出口。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逆变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风道的宽度。优选地,所述腔出风口与所述风道一一对应。优选地,所述腔体为室内腔体或集装箱腔体。本技术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通过设置风道,使得逆变器的出风口通过风道与腔体的腔出风口连通,逆变器的进风口与腔体的腔进风口连通,这样,自腔进风口进入的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且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后经风道排至腔出风口,即排出腔体,避免了流经上一个逆变器的气流再流经下一个逆变器,从而有效提高了散热效果,保证了逆变器正常工作;同时,也减小了腔体内累积的热量,降低了腔体内热量对逆变器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的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逆变器的布置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包括:具有腔进风口和腔出风口的腔体1,以及均设置于腔体1内的逆变器2和风道3。上述逆变器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沿X向分布,逆变器2至少为两个且沿X向分布;进风口与腔进风口连通;出风口通过风道3与腔出风口连通。可以理解的是,风道3与出风口密封相连且连通,且风道3与腔出风口密封相连且连通。上述腔体1的腔进风口和逆变器2的进风口连通,具体地,腔进风口和进风口可通过腔体1的内腔连通,也可通过腔体1内的其他通道连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对于上述腔进风口的数目和位置,亦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腔进风口为一个或两个以上,所有的腔进风口均位于所有的逆变器2的同侧;或者,腔进风口为两个以上,腔进风口与逆变器2一一对应。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气流自腔体1的腔进风口进入,由于逆变器2的进风口与腔进风口连通,则腔体1内的气体经每个逆变器2的进风口进入逆变器2,流经每个逆变器2的气流经出风口进入风道3中,通过风道3进入腔体1的腔出风口,从而排出腔体1。如图3所示,气流自逆变器2的左部流至右部,即X向为自逆变器2的左部指向逆变器2的右部。当然,也可选择其他流动方向,流入,气流自逆变器2的右部流至左部,此时,X向为自逆变器2的右部指向逆变器2的左部。本技术实施例对上述X向不做限定。本技术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通过设置风道3,使得逆变器2的出风口通过风道3与腔体1的腔出风口连通,逆变器2的进风口与腔体1的腔进风口连通,这样,自腔进风口进入的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2,且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2后经风道3排至腔出风口,即排出腔体1,避免了流经上一个逆变器2的气流再流经下一个逆变器2,从而有效提高了散热效果,保证了逆变器2正常工作;同时,也减小了腔体1内累积的热量,降低了腔体1内热量对逆变器2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为了便于和加快气体流动,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还包括位于风道3内的风机4。可以理解的是,每个风道3内均设置有风机4。为了简化结构,上述风机4与风道3一一对应。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每个风道3所配的风机4的风量要大于所对应的逆变器2的排风量。对于风机4的具体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风机4位于风道3的进口处、风道3的出口处或风道3的中部。上述风机4可固定于风道3上,也可固定于腔体1上。为了方便安装,优先选择上述风机4固定于腔体1的内壁上。为了方便拆卸和维修,上述风机4可拆卸地固定于风道3或腔体1上。进一步地,上述风机4通过螺纹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于风道3或腔体1上。对于风机4的具体类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风机4为贯流风机或轴流风机等。为了便于气体流动,优先选择上述风机4为轴流风机。当然,也可选择上述风机4为其他类型,只要能将空气从腔体1的内部排至腔体1的外部即可。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风道3改了气体的流动方向,对于风道3的具体结构和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优选地,上述风道3的进口轴线垂直于风道3的出口轴线。这样,也可缩短风道3的长度,减小整个结构的体积。当然,也可选择上述风道3的进口轴线与风道3的出口轴线的夹角为锐角,并不局限于此。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风道3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以上。当风道3为一个时,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腔进风口和腔出风口的腔体(1),以及均设置于所述腔体(1)内的逆变器(2)和风道(3);/n其中,所述逆变器(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沿X向分布,所述逆变器(2)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X向分布;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腔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口通过所述风道(3)与所述腔出风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腔进风口和腔出风口的腔体(1),以及均设置于所述腔体(1)内的逆变器(2)和风道(3);
其中,所述逆变器(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沿X向分布,所述逆变器(2)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X向分布;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腔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口通过所述风道(3)与所述腔出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风道(3)内的风机(4),所述风机(4)与所述风道(3)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4)固定于所述腔体(1)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4)为轴流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3)的进口轴线垂直于所述风道(3)的出口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3)与所述逆变器(2)一一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友进李国宏刘洋姜子亮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