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6826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0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中,该驱动系统应用于汽车,包括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和减速单元;减速单元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第一太阳轮啮合有第一行星轮,第二太阳轮啮合有第二行星轮,第一太阳轮和第一行星轮的中心距与第二太阳轮和第二行星轮的中心距相等,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连接于同一行星架,第二行星轮还啮合有内齿圈,内齿圈固定;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驱动轴与第一太阳轮相连,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二驱动轴与第二太阳轮相连,行星架用于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驱动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可方便整车布置;且该驱动系统具有两个驱动单元,能够提供更大的动力。

An automobile, driving system and its control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a driving system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wherein the driving system is applied to an automobile, including a first driving unit, a second driving unit and a deceleration unit; the deceleration unit includes a first sun wheel and a second sun wheel arranged coaxially, the first sun wheel is meshed with a first planet wheel, the second sun wheel is meshed with a second planet wheel, the first sun wheel and the first row The center distance of the star wheel is equal to the center distance of the second sun wheel and the second planet wheel. The first row star wheel and the second planet wheel are connected to the same planet carrier. The second planet wheel is also meshed with an inner ring gear, which is fixed. The first drive shaft of the first drive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sun wheel, the second drive shaft of the second drive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un wheel, and the planet carrier is used for output. The structure of the driving system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is more compact, which can facilitate the arrangement of the whole vehicle; and the driving system has two driving units, which can provide greater p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动汽车,其驱动系统主要采用平行轴机构来实现减速增扭,采用这种结构,为了实现较大的速比,通常需要三个平行轴,这就使得整个驱动系统的径向占用空间较大,严重影响整车的布置。而且,现有驱动系统普遍采用的是单电机驱动的方案,在高速行驶或者爬坡过程中,容易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动力足的驱动系统,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中,该驱动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且能够提供更大的动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系统,应用于汽车,包括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和减速单元;所述减速单元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所述第一太阳轮啮合有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二太阳轮啮合有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行星轮的中心距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的中心距相等,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连接于同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轮还啮合有内齿圈,所述内齿圈固定;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连,所述行星架用于输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驱动系统采用行星齿轮机构作为减速单元,其结构更为紧凑,可以大幅缩减该减速单元的径向尺寸,进而降低驱动系统的径向空间占用需求,以方便整车布置。而且,该驱动系统具有两个驱动单元,可以提供更大的动力,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当由第一驱动单元提供动力时,动力从第一太阳轮输入,经过第一行星轮的一级减速,然后再经过第二行星轮和内齿圈的啮合实现行星架的动力输出,这种动力传递方式具有较大的速比,可满足低挡时较大输出扭矩的要求。当由第二驱动单元提供动力时,动力从第二太阳轮输入,减速单元相当于一个简单行星排,其速比相对较小,可用于高挡时的动力输出。而当负载较大(例如爬坡)或者超高速行驶时,则可同时运行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以获得更大的动力。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位于所述减速单元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驱动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二驱动轴能够自所述第一驱动轴的内部穿过。可选地,还包括差速器,所述差速器与所述行星架相连,所述差速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减速单元轴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驱动轴为空心轴,所述差速器的输出轴能够自所述第二驱动轴内部穿过。可选地,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的数量相同,且均为多个;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二行星轮一一对应设置,并使得一个所述第一行星轮能够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行星轮同轴并固连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均为电机,且两所述电机均具有电动模式和发电模式;电动模式下,所述电机能够对外做功,发电模式下,所述电机能够为蓄电池充电。可选地,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均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根据车速、加速踏板开度、加速踏板的开度变化率以及蓄电池电量的车辆行驶信息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启停以及工作模式的切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驱动系统,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均为电机,且两所述电机均具有电动模式和发电模式,电动模式下,所述电机能够对外做功,发电模式下,所述电机能够为蓄电池充电,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检测车速、加速踏板开度以及蓄电池电量;步骤S2,判断所述车速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车速、所述加速踏板开度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幅值,若均是,执行步骤S3,反之,执行步骤S4;步骤S3,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进入电动模式、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入发电模式;步骤S4,判断所述车速是否大于所述第一车速且小于或等于第二车速、所述加速踏板开度是否大于所述第一幅值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幅值,若均是,执行步骤S5,反之,执行步骤S6;步骤S5,控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入电动模式、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进入发电模式;步骤S6,判断所述车速是否大于所述第二车速、所述蓄电池电量是否大于第一设定电量以及所述加速踏板开度是否大于所述第二幅值,若均是,执行步骤S7;步骤S7,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均进入电动模式。可选地,所述步骤S1之后还包括:步骤S11,根据所述加速踏板开度计算所述加速踏板的开度变化率;步骤S12,判断所述车速是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车速、所述蓄电池电量是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电量以及所述开度变化率是否大于设定变化率,若均是,执行步骤S7。可选地,所述步骤S2还包括对所述蓄电池电量的判断;所述步骤S2具体为:判断所述车速是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车速、所述加速踏板开度是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幅值以及所述蓄电池电量是否小于第二设定电量,若均是,执行步骤S3,若所述车速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车速、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幅值而所述蓄电池电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设定电量,执行步骤S21,反之,执行步骤S4;步骤S21,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进入电动模式、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停止运行。可选地,所述步骤S4还包括对所述蓄电池电量的判断;所述步骤S4具体为:判断所述车速是否大于所述第一车速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车速、所述加速踏板开度是否大于所述第一幅值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幅值以及所述蓄电池电量是否小于第二设定电量,若均是,执行步骤S5,若所述车速大于所述第一车速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车速、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大于所述第一幅值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幅值而所述蓄电池电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设定电量,执行步骤S41,反之,执行步骤S6;步骤S41,控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入电动模式、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停止运行。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为上述的驱动系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驱动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驱动系统的控制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3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第一驱动单元、11第一驱动轴;2第二驱动单元、21第二驱动轴;3减速单元、31第一太阳轮、32第二太阳轮、33第一行星轮、34第二行星轮、35内齿圈、36行星架;4差速器、41输出轴;5控制单元;6车速传感器;7行程传感器;8电池控制单元;V车速、V1第一车速、V2第二车速;α加速踏板开度、α1第一幅值、α2第二幅值、αr开度变化率、αr0设定变化率;SOC蓄电池电量、SOC1第一设定电量、SOC2第二设定电量。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系统,应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单元(1)、第二驱动单元(2)和减速单元(3);/n所述减速单元(3)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太阳轮(31)和第二太阳轮(32),所述第一太阳轮(31)啮合有第一行星轮(33),所述第二太阳轮(32)啮合有第二行星轮(34),所述第一太阳轮(31)和所述第一行星轮(33)的中心距与所述第二太阳轮(32)和所述第二行星轮(34)的中心距相等,所述第一行星轮(33)和所述第二行星轮(34)连接于同一行星架(36),所述第二行星轮(34)还啮合有内齿圈(35),所述内齿圈(35)固定;/n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的第一驱动轴(11)与所述第一太阳轮(31)相连,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的第二驱动轴(21)与所述第二太阳轮(32)相连,所述行星架(36)用于输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系统,应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单元(1)、第二驱动单元(2)和减速单元(3);
所述减速单元(3)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太阳轮(31)和第二太阳轮(32),所述第一太阳轮(31)啮合有第一行星轮(33),所述第二太阳轮(32)啮合有第二行星轮(34),所述第一太阳轮(31)和所述第一行星轮(33)的中心距与所述第二太阳轮(32)和所述第二行星轮(34)的中心距相等,所述第一行星轮(33)和所述第二行星轮(34)连接于同一行星架(36),所述第二行星轮(34)还啮合有内齿圈(35),所述内齿圈(35)固定;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的第一驱动轴(11)与所述第一太阳轮(31)相连,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的第二驱动轴(21)与所述第二太阳轮(32)相连,所述行星架(36)用于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位于所述减速单元(3)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驱动轴(11)为空心轴,所述第二驱动轴(21)能够自所述第一驱动轴(11)的内部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差速器(4),所述差速器(4)与所述行星架(36)相连,所述差速器(4)、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分别位于所述减速单元(3)轴向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二驱动轴(21)为空心轴,所述差速器(4)的输出轴(41)能够自所述第二驱动轴(21)内部穿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33)和所述第二行星轮(34)的数量相同,且均为多个;
所述第一行星轮(33)与所述第二行星轮(34)一一对应设置,并使得一个所述第一行星轮(33)能够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行星轮(34)同轴并固连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均为电机,且两所述电机均具有电动模式和发电模式;
电动模式下,所述电机能够对外做功,发电模式下,所述电机能够为蓄电池充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5),所述控制单元(5)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均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单元(5)能够根据车速(V)、加速踏板开度(α)、加速踏板的开度变化率(αr)以及蓄电池电量(SOC)的车辆行驶信息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的启停以及工作模式的切换。


7.一种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驱动系统,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均为电机,且两所述电机均具有电动模式和发电模式,电动模式下,所述电机能够对外做功,发电模式下,所述电机能够为蓄电池充电,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检测车速(V)、加速踏板开度(α)以及蓄电池电量(SOC);
步骤S2,判断所述车速(V)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车速(V1)、所述加速踏板开度(α)是否小于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少彪黄维宗子淳孙晓文黄岩松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