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及其集能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68102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9 23:15
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包括大落差浆体管道、一号集能罐装置、二号集能罐装置、气动搅拌装置、气源供给装置及控制系统;合理收集浆体在经过大落差管道后产生的势能,将其转化并用于储浆罐内搅拌器旋转所需要的动能,避免了常规工艺系统中设置消能站装置而造成能量浪费的行为,可以有效降低高速流动的浆体进入泵站后的剩余水头,减小浆体对设备的磨损,安装使用方便。

A kind of large drop slurry pipeline energy collection mixing system and its energy collection method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large drop slurry pipeline energy collection and mixing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large drop slurry pipeline, a No. 1 energy collection tank device, a No. 2 energy collection tank device, a pneumatic mixing device, a gas source supply device and a control system; the potential energy generated by slurry after passing through a large drop pipeline is reasonably collected, converted and used for the kinetic energy required for the rotation of the mixer in the slurry storage tank, avoiding the conventional process system The behavior of energy waste caused by the installa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st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sidual water head of high-speed slurry after entering the pump station, reduce the abrasion of slurry on the equipment, and facilitate the installation and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及其集能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具体来说是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及其集能方法。
技术介绍
1、地形起伏导致管道落差大,浆体在大落差管段运行时受重力作用会形成加速流,使得管道低点处的浆体具有很高的动能,从而进入泵站储浆罐后仍有较大的剩余水头,对管道和设备的磨损严重。2、传统的处理方式为建设消能站,利用多级串联的消能孔环对高速流体形成的强烈紊动的漩涡来消耗能量,这部分被消耗的能量完全被浪费,不经济环保。3、由于浆体管道为连续作业,为避免浆体中的固相颗粒在储浆罐内沉淀而板结,储浆罐内的浆体需要通过搅拌器不间断的搅拌;在目前的工艺系统设计中,这部分动力源来自于电能,产生了较高的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落差管道中浆体所携带能量未得到很好的利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落差浆体管道、一号集能罐装置、二号集能罐装置、气动搅拌装置、气源供给装置及控制系统;所述一号集能罐装置包括一号煤浆进管、一号钢质缓冲罐、一号弹性耐磨囊体及一号煤浆出管;所述一号煤浆进管的首端与大落差浆体管道末端相通,所述一号钢质缓冲罐的首端、末端分别与一号煤浆进管的末端、一号煤浆出管的首端相通,一号弹性耐磨囊体设置在一号钢质缓冲罐的内部且其首端、末端分别与一号煤浆进管的末端、一号煤浆出管的首端相通;一号煤浆出管上设有一号电动旋塞阀且其末端和储浆罐相通;<br>所述二号集能罐装置包括二号煤浆进管、二号钢质缓冲罐、二号弹性耐磨囊体及二号煤浆出管;所述二号煤浆进管的首端与大落差浆体管道末端相通,所述二号钢质缓冲罐的首端、末端分别与二号煤浆进管的末端、二号煤浆出管的首端相通,二号弹性耐磨囊体设置在二号钢质缓冲罐的内部且其首端、末端分别与二号煤浆进管的末端、二号煤浆出管的首端相通;二号煤浆出管上设有二号电动旋塞阀且其末端和储浆罐相通;所述气动搅拌装置包括一号集气管、二号集气管、集气主管及搅拌装置,所述一号集气管的首端和一号钢质缓冲罐相通,所述二号集气管的首端和二号钢质缓冲罐相通,所述一号集气管的末端和二号集气管的末端汇合后和集气主管相通;所述集气主管上设有集气包、气体流量调节阀、气动马达;气动马达可带动设置于浆罐中的搅拌装置旋转作业;所述气源供给装置包括一号气源管路、二号气源管路;所述一号气源管路和一号钢质缓冲罐相通且一号气源管路上设有一号气用闸阀及一号气源;二号气源管路和一号钢质缓冲罐相通且二号气源管路上设有二号气用闸阀及二号气源;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中枢、一号电液动球阀、二号电液动球阀、一号压力变送器、二号压力变送器、一号气用闸阀、二号气用闸阀、一号气用球阀、二号气用球阀;一号电液动球阀、二号电液动球阀分别设置在一号煤浆进管和二号煤浆进管上;一号压力变送器、二号压力变送器分别设置在一号钢质缓冲罐、二号钢质缓冲罐上;所述一号气用球阀、二号气用球阀分别设置在一号集气管、二号集气管上;所述控制中枢通过控制电缆控制一号电液动球阀、二号电液动球阀、一号压力变送器、二号压力变送器、一号气用闸阀、二号气用闸阀、一号气用球阀、二号气用球阀的动作。进一步的,所述一号钢质缓冲罐、二号钢质缓冲罐内部入口处分别安装有一号缩径导流钢板,二号缩径导流钢板,一号缩径导流钢板由漏斗型的缩径板和八字型扩径板组成,二号缩径导流钢板的结构和一号缩径导流钢板相同。进一步的,所述一号煤浆进管、一号煤浆出管分别通过一号法兰、二号法兰和一号钢质缓冲罐相连。进一步的,所述二号煤浆进管、二号煤浆出管分别通过三号法兰、四号法兰和二号钢质缓冲罐相连。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和特点是:合理收集浆体在经过大落差管道后产生的势能,将其转化并用于储浆罐内搅拌器旋转所需要的动能,避免了常规工艺系统中设置消能站装置而造成能量浪费的行为,可以有效降低高速流动的浆体进入泵站后的剩余水头,减小浆体对设备的磨损,安装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一虚线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请参照图1,图2,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包括大落差浆体管道1、一号集能罐装置、二号集能罐装置、气动搅拌装置、气源供给装置及控制系统;所述一号集能罐装置包括一号煤浆进管L1、一号钢质缓冲罐5.1、一号弹性耐磨囊体6.1及一号煤浆出管L2;所述一号煤浆进管L1的首端与大落差浆体管道1末端相通,所述一号钢质缓冲罐5.1的首端、末端分别与一号煤浆进管L1的末端、一号煤浆出管L2的首端相通,一号弹性耐磨囊体6.1设置在一号钢质缓冲罐5.1的内部且其首端、末端分别与一号煤浆进管L1的末端、一号煤浆出管L2的首端相通;一号煤浆出管L2上设有一号电动旋塞阀7.1且其末端和储浆罐8相通;所述二号集能罐装置包括二号煤浆进管L3、二号钢质缓冲罐5.2、二号弹性耐磨囊体6.2及二号煤浆出管L4;所述二号煤浆进管L3的首端与大落差浆体管道1末端相通,所述二号钢质缓冲罐5.2的首端、末端分别与二号煤浆进管L3的末端、二号煤浆出管L4的首端相通,二号弹性耐磨囊体6.2设置在二号钢质缓冲罐5.2的内部且其首端、末端分别与二号煤浆进管L3的末端、二号煤浆出管L4的首端相通;二号煤浆出管L4上设有二号电动旋塞阀7.2且其末端和储浆罐8相通;所述气动搅拌装置包括一号集气管L5、二号集气管L6、集气主管L7及搅拌装置16,所述一号集气管L5的首端和一号钢质缓冲罐5.1相通,所述二号集气管L6的首端和二号钢质缓冲罐5.2相通,所述一号集气管L5的末端和二号集气管L6的末端汇合后和集气主管L7相通;所述集气主管L7上设有集气包13、气体流量调节阀14、气动马达15;气动马达15可带动设置于浆罐8中的搅拌装置16旋转作业;所述气源供给装置包括一号气源管路L8、二号气源管路L9;所述一号气源管路L8和一号钢质缓冲罐5.1相通且设有一号气用闸阀10.1、一号气源9.1;二号气源管路L9和一号钢质缓冲罐5.2相通且设有二号气用闸阀10.2及二号气源9.2;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中枢18、一号电液动球阀2.1、二号电液动球阀2.2、一号压力变送器17.1、二号压力变送器17.2、一号气用闸阀10.1、二号气用闸阀10.2、一号气用球阀11.1、二号气用球阀11.2;一号电液动球阀2.1、二号电液动球阀2.2分别设置在一号煤浆进管L1和二号煤浆进管L3上;一号压力变送器17.1、二号压力变送器17.2分别设置在一号钢质缓冲罐5.1、二号钢质缓冲罐5.2上;所述一号气用球阀11.1、二号气用球阀11.2分别设置在一号集气管L5、二号集气管L6上;所述控制中枢18通过控制电缆19(图中用多根螺旋线表示)控制一号电液动球阀2.1、二号电液动球阀2.2、一号压力变送器17.1、二号压力变送器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落差浆体管道(1)、一号集能罐装置、二号集能罐装置、气动搅拌装置、气源供给装置及控制系统;/n所述一号集能罐装置包括一号煤浆进管(L1)、一号钢质缓冲罐(5.1)、一号弹性耐磨囊体(6.1)及一号煤浆出管(L2);所述一号煤浆进管(L1)的首端与大落差浆体管道(1)末端相通,所述一号钢质缓冲罐(5.1)的首端、末端分别与一号煤浆进管(L1)的末端、一号煤浆出管(L2)的首端相通,一号弹性耐磨囊体(6.1)设置在一号钢质缓冲罐(5.1)的内部且其首端、末端分别与一号煤浆进管(L1)的末端、一号煤浆出管(L2)的首端相通;一号煤浆出管(L2)上设有一号电动旋塞阀(7.1)且其末端和储浆罐(8)相通;/n所述二号集能罐装置包括二号煤浆进管(L3)、二号钢质缓冲罐(5.2)、二号弹性耐磨囊体(6.2)及二号煤浆出管(L4);所述二号煤浆进管(L3)的首端与大落差浆体管道(1)末端相通,所述二号钢质缓冲罐(5.2)的首端、末端分别与二号煤浆进管(L3)的末端、二号煤浆出管(L4)的首端相通,二号弹性耐磨囊体(6.2)设置在二号钢质缓冲罐(5.2)的内部且其首端、末端分别与二号煤浆进管(L3)的末端、二号煤浆出管(L4)的首端相通;二号煤浆出管(L4)上设有二号电动旋塞阀(7.2)且其末端和储浆罐(8)相通;/n所述气动搅拌装置包括一号集气管(L5)、二号集气管(L6)、集气主管(L7)及搅拌装置(16),所述一号集气管(L5)的首端和一号钢质缓冲罐(5.1)相通,所述二号集气管(L6)的首端和二号钢质缓冲罐(5.2)相通,所述一号集气管(L5)的末端和二号集气管(L6)的末端汇合后和集气主管(L7)相通;所述集气主管(L7)上设有集气包(13)、气体流量调节阀(14)、气动马达(15);气动马达(15)可带动设置于浆罐(8)中的搅拌装置(16)旋转作业;/n所述气源供给装置包括一号气源管路(L8)、二号气源管路(L9);所述一号气源管路(L8)和一号钢质缓冲罐(5.1)相通且一号气源管路(L8)上设有一号气用闸阀(10.1)及一号气源(9.1);二号气源管路(L9)和一号钢质缓冲罐(5.2)相通且二号气源管路(L9)上设有二号气用闸阀(10.2)及二号气源(9.2);/n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中枢(18)、一号电液动球阀(2.1)、二号电液动球阀(2.2)、一号压力变送器(17.1)、二号压力变送器(17.2)、一号气用闸阀(10.1)、二号气用闸阀(10.2)、一号气用球阀(11.1)、二号气用球阀(11.2);一号电液动球阀(2.1)、二号电液动球阀(2.2)分别设置在一号煤浆进管(L1)和二号煤浆进管(L3)上;一号压力变送器(17.1)、二号压力变送器(17.2)分别设置在一号钢质缓冲罐(5.1)、二号钢质缓冲罐(5.2)上;所述一号气用球阀(11.1)、二号气用球阀(11.2)分别设置在一号集气管(L5)、二号集气管(L6)上;所述控制中枢(18)通过控制电缆控制一号电液动球阀(2.1)、二号电液动球阀(2.2)、一号压力变送器(17.1)、二号压力变送器(17.2)、一号气用闸阀(10.1)、二号气用闸阀(10.2)、一号气用球阀(11.1)、二号气用球阀(11.2)的动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落差浆体管道(1)、一号集能罐装置、二号集能罐装置、气动搅拌装置、气源供给装置及控制系统;
所述一号集能罐装置包括一号煤浆进管(L1)、一号钢质缓冲罐(5.1)、一号弹性耐磨囊体(6.1)及一号煤浆出管(L2);所述一号煤浆进管(L1)的首端与大落差浆体管道(1)末端相通,所述一号钢质缓冲罐(5.1)的首端、末端分别与一号煤浆进管(L1)的末端、一号煤浆出管(L2)的首端相通,一号弹性耐磨囊体(6.1)设置在一号钢质缓冲罐(5.1)的内部且其首端、末端分别与一号煤浆进管(L1)的末端、一号煤浆出管(L2)的首端相通;一号煤浆出管(L2)上设有一号电动旋塞阀(7.1)且其末端和储浆罐(8)相通;
所述二号集能罐装置包括二号煤浆进管(L3)、二号钢质缓冲罐(5.2)、二号弹性耐磨囊体(6.2)及二号煤浆出管(L4);所述二号煤浆进管(L3)的首端与大落差浆体管道(1)末端相通,所述二号钢质缓冲罐(5.2)的首端、末端分别与二号煤浆进管(L3)的末端、二号煤浆出管(L4)的首端相通,二号弹性耐磨囊体(6.2)设置在二号钢质缓冲罐(5.2)的内部且其首端、末端分别与二号煤浆进管(L3)的末端、二号煤浆出管(L4)的首端相通;二号煤浆出管(L4)上设有二号电动旋塞阀(7.2)且其末端和储浆罐(8)相通;
所述气动搅拌装置包括一号集气管(L5)、二号集气管(L6)、集气主管(L7)及搅拌装置(16),所述一号集气管(L5)的首端和一号钢质缓冲罐(5.1)相通,所述二号集气管(L6)的首端和二号钢质缓冲罐(5.2)相通,所述一号集气管(L5)的末端和二号集气管(L6)的末端汇合后和集气主管(L7)相通;所述集气主管(L7)上设有集气包(13)、气体流量调节阀(14)、气动马达(15);气动马达(15)可带动设置于浆罐(8)中的搅拌装置(16)旋转作业;
所述气源供给装置包括一号气源管路(L8)、二号气源管路(L9);所述一号气源管路(L8)和一号钢质缓冲罐(5.1)相通且一号气源管路(L8)上设有一号气用闸阀(10.1)及一号气源(9.1);二号气源管路(L9)和一号钢质缓冲罐(5.2)相通且二号气源管路(L9)上设有二号气用闸阀(10.2)及二号气源(9.2);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中枢(18)、一号电液动球阀(2.1)、二号电液动球阀(2.2)、一号压力变送器(17.1)、二号压力变送器(17.2)、一号气用闸阀(10.1)、二号气用闸阀(10.2)、一号气用球阀(11.1)、二号气用球阀(11.2);一号电液动球阀(2.1)、二号电液动球阀(2.2)分别设置在一号煤浆进管(L1)和二号煤浆进管(L3)上;一号压力变送器(17.1)、二号压力变送器(17.2)分别设置在一号钢质缓冲罐(5.1)、二号钢质缓冲罐(5.2)上;所述一号气用球阀(11.1)、二号气用球阀(11.2)分别设置在一号集气管(L5)、二号集气管(L6)上;所述控制中枢(18)通过控制电缆控制一号电液动球阀(2.1)、二号电液动球阀(2.2)、一号压力变送器(17.1)、二号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益滨王铁力路云辛德林张陶清柳富明王倩梁霏飞王波甘正旺李用芝郭欢高欢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