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7411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包括第一阀壳(1)、保护阀总成(2)、电磁放气阀(3)和轮胎放气管(4);第一阀壳开设有第一阀口(11)和第二阀口(12),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均设内螺纹,第一阀口外接轮胎放气管,第二阀口外接保护阀总成;电磁放气阀包括第一阀腔(35)和第二阀腔(36),第一阀腔对接第一阀口,第二阀腔对接第二阀口;保护阀总成包括第二阀壳(21)、阀弹簧组件(22)和保护帽(23);第二阀壳包括第一管部(211)和第二管部(212);阀弹簧组件包括挡圈座(221)、第二弹簧(222)和螺纹接头(223);保护帽包括阀帽(231)和第三管部(23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在轮边的电磁放气阀实现独立放气,提高效率。

Wheel side solenoid control bleeder valve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wheel side electromagnetic control air release valve assembly,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valve shell (1), a protection valve assembly (2), a electromagnetic air release valve (3) and a tyre air release pipe (4); the first valv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valve port (11) and a second valve port (12), the first valve port and the second valve port are both provided with internal threads, the first valve port is externally connected with a tyre air release pipe, and the second valve port is externally connected with a protection valve assembly The electromagnetic air release valve comprises a first valve chamber (35) and a second valve chamber (36), a first valve chamber and a second valve chamber; the protection valve assembly comprises a second valve shell (21), a valve spring assembly (22) and a protection cap (23); the second valve shell comprises a first pipe part (211) and a second pipe part (212); the valve spring assembly comprises a retaining ring seat (221) and a second spring\uff08 222) and a threaded joint (223); the protective cap comprises a valve cap (231) and a third pipe part (232).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independent air bleeding and improves efficiency through the electromagnetic air valve arranged at the wheel s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
本技术涉及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特别涉及一种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
技术介绍
汽车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CTIS)是一套汽车在行驶时能够随时调节轮胎气压的系统,其主要作用为:当汽车通过沙漠、沿海滩涂、泥泞地等特殊地面及冰雪路面时,通过该系统可快速调节轮胎气压、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以及牵引力,从而提高汽车的通过性。该系统主要由电子控制单元通过电指示气动控制单元检测轮胎当前压力,根据需要对轮胎进行充放气控制。在大部分的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中采用膜片式轮边阀,例如中国技术专利申请(申请号:201420042432.4)公开了一种典型的组合式轮边阀总成。该技术包括阀体和底座,阀体与底座连接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有膜片,膜片将空腔分为腔室I和腔室II,腔室I与阀体的进气口、出气口连通,膜片在空腔内上下移动,膜片上移与空腔内壁贴合形成阻断进气口、出气口连通的密封唇口。由此可见,该技术的充放气采用同一个气路通道,利用气体的压力差来实现充气和放气,放气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该总成通过设置在轮边的电磁放气阀实现独立放气过程,提高执行效率。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包括第一阀壳、保护阀总成、电磁放气阀和轮胎放气管;所述第一阀壳为长方体形状,两个端面开口,四个侧面封闭,且在两个相对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均设内螺纹,第一阀口外接轮胎放气管,第二阀口外接保护阀总成;所述电磁放气阀固定在第一阀壳内,电磁放气阀包括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第一阀腔对接第一阀口,第二阀腔对接第二阀口。所述保护阀总成包括第二阀壳、阀弹簧组件和保护帽;所述第二阀壳为管状结构且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第一管部的内直径大于第二管部的内直径并在管腔内形成凸肩,第一管部的外直径小于第二管部的外直径,第一管部的外壁有螺纹与第二阀口相配合连接;所述阀弹簧组件包括挡圈座、第二弹簧和螺纹接头,挡圈座为圆环状且外直径与第一管部的内直径相适应,第二弹簧和螺纹接头的直径小于第二管部的内直径,挡圈座设置在凸肩上,挡圈座外侧面上与第二弹簧的一端固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接螺纹接头,螺纹接头为螺栓结构包括头部和杆部,头部与第二弹簧固接,杆部上有外螺纹;所述保护帽包括阀帽和第三管部,阀帽为圆形状,第三管部的管腔内有内螺纹与螺纹接头的杆部相配合连接,第三管部的外壁上沿径向均匀分布加强筋。所述第一管部的外壁靠近第二管部处套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三管部的外壁靠近阀帽处套设固定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电磁放气阀还包括阀芯、第一弹簧、导气孔和线束;导气孔开设在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之间的隔层上,阀芯穿进第一阀腔并套设第一弹簧,阀芯可上下移动且一端可完全覆盖住导气孔;线束的一端插接在电磁阀本体上,线束的另一端穿出第一阀壳。所述电磁放气阀为常闭式。所述轮胎放气管包括导气管、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气管的一端套设第一接口且与轮胎气门嘴对接,导气管的另一端套设第二接口,第二接口为管状结构且包括第四管部和第五管部,第四管部和第五管部的内直径与导气管外直径相适应,第四管部的外直径小于第五管部的外直径,第四管部的外壁有螺纹与第一阀口相配合连接。所述第四管部的外壁靠近第五管部处套设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一阀壳还包括盖板,盖板为长方形,第一阀壳的两个端面分别覆盖盖板并通过螺栓固定,盖板一侧设有连接部,连接部上开设通孔。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在车轮轮边的电磁放气阀总成实现独立放气,可快速放气,执行效率高,体积小,成本低。本技术在车轮轮边实现独立放气,无需依赖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的充气通路,提高了系统工作效率,且体积小,易于操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阀壳从第二管部向第一管部方向的正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阀壳的轴向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的阀弹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保护帽从第三管部向阀帽方向的正视示意图;图7为图6的A-A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的轮胎放气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保护阀总成在关闭状态时的轴向剖面图;图10为本技术的保护阀总成在打开状态时的轴向剖面图;图中,1第一阀壳,11第一阀口,12第二阀口,13盖板,131通孔,132连接部,2保护阀总成,21第二阀壳,211第一管部,212第二管部,213螺纹,214凸肩,215第一密封圈,22阀弹簧组件,221挡圈座,222第二弹簧,223螺纹接头,23保护帽,231阀帽,232第三管部,233加强筋,234第二密封圈,3电磁放气阀,31阀芯,32第一弹簧,33导气孔,34线束,35第一阀腔,36第二阀腔,4轮胎放气管,41导气管,42第一接口,43第四管部,44第五管部,45第三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和图2,一种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包括第一阀壳1、保护阀总成2、电磁放气阀3和轮胎放气管4;第一阀壳1为长方体形状,两个端面开口,四个侧面封闭,且在两个相对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阀口11和第二阀口12,第一阀口11和第二阀口12均设内螺纹,第一阀口11外接轮胎放气管4,第二阀口12外接保护阀总成2;第一阀壳1用来保护电磁放气阀3,电磁放气阀3固定在第一阀壳1内,电磁放气阀3包括第一阀腔35和第二阀腔36,第一阀腔35对接第一阀口11,第二阀腔36对接第二阀口12。第一阀壳1还包括盖板13,盖板为长方形,第一阀壳1的两个端面分别覆盖盖板13并通过螺栓固定,盖板13一侧设有连接部132,连接部上开设通孔131。保护阀总成2包括第二阀壳21、阀弹簧组件22和保护帽23。参见图3和图4,第二阀壳21为管状结构且包括第一管部211和第二管部212,第一管部211的内直径大于第二管部212的内直径并在管腔内形成凸肩214,第一管部211的外直径小于第二管部212的外直径,第一管部211的外壁有螺纹与第二阀口12相配合连接;第一管部211的外壁靠近第二管部212处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15;第二阀壳21的第二管部212的横截面外形为正六边形,适用于扳手将第二阀壳21拧紧在第二阀口12处。参见图5,阀弹簧组件22包括挡圈座221、第二弹簧222和螺纹接头223,挡圈座221为圆环状且圆环截面为矩形,挡圈座221的外直径与第二阀壳21的第一管部211的内直径相适应,第二弹簧222和螺纹接头223的直径小于第二管部212的内直径;挡圈座221设置在凸肩214上,挡圈座221外侧面上与第二弹簧222的一端固接,第二弹簧222的另一端固接螺纹接头223,螺纹接头223为螺栓结构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阀壳(1)、保护阀总成(2)、电磁放气阀(3)和轮胎放气管(4);所述第一阀壳(1)为长方体形状,两个端面开口,四个侧面封闭,且在两个相对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阀口(11)和第二阀口(12),第一阀口(11)和第二阀口(12)均设内螺纹,第一阀口(11)外接轮胎放气管(4),第二阀口(12)外接保护阀总成(2);所述电磁放气阀(3)固定在第一阀壳(1)内,电磁放气阀(3)包括第一阀腔(35)和第二阀腔(36),第一阀腔(35)对接第一阀口(11),第二阀腔(36)对接第二阀口(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阀壳(1)、保护阀总成(2)、电磁放气阀(3)和轮胎放气管(4);所述第一阀壳(1)为长方体形状,两个端面开口,四个侧面封闭,且在两个相对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阀口(11)和第二阀口(12),第一阀口(11)和第二阀口(12)均设内螺纹,第一阀口(11)外接轮胎放气管(4),第二阀口(12)外接保护阀总成(2);所述电磁放气阀(3)固定在第一阀壳(1)内,电磁放气阀(3)包括第一阀腔(35)和第二阀腔(36),第一阀腔(35)对接第一阀口(11),第二阀腔(36)对接第二阀口(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电磁控制放气阀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阀总成(2)包括第二阀壳(21)、阀弹簧组件(22)和保护帽(23);
所述第二阀壳(21)为管状结构且包括第一管部(211)和第二管部(212),第一管部(211)的内直径大于第二管部(212)的内直径并在管腔内形成凸肩(214),第一管部(211)的外直径小于第二管部(212)的外直径,第一管部(211)的外壁有螺纹(213)与第二阀口(12)相配合连接;
所述阀弹簧组件(22)包括挡圈座(221)、第二弹簧(222)和螺纹接头(223),挡圈座(221)为圆环状且外直径与第一管部(211)的内直径相适应,第二弹簧(222)和螺纹接头(223)的直径小于第二管部(212)的内直径,挡圈座(221)设置在凸肩(214)上,挡圈座(221)外侧面上与第二弹簧(222)的一端固接,第二弹簧(222)的另一端固接螺纹接头(223),螺纹接头(223)为螺栓结构包括头部和杆部,头部与第二弹簧(222)固接,杆部上有外螺纹;
所述保护帽(23)包括阀帽(231)和第三管部(232),阀帽(231)为圆形状,第三管部(232)的管腔内有内螺纹与螺纹接头(223)的杆部相配合连接,第三管部(232)的外壁上沿径向均匀分布加强筋(2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平吁苗王慧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