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舒颜专利>正文

一座体型多阶变化的塔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7247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1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座体型多阶变化的塔楼,包括筏板基础层,筏板基础层的上端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四面体层、下八面体层、圆柱体层和上八面体层,四面体层的四角均设置有第一竖向构件,相邻第一竖向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转换梁,下八面体层的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竖向构件,第二竖向构件的下端位于第一转换梁的端部,圆柱体层包括沿周向均布的第三竖向构件,下八面体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三竖向构件的第一支撑组件,上八面体层包括8个第四竖向构件,圆柱体层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第四竖向构件的第二支撑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分层分阶布置竖向构件以及转换梁等以实现建筑体型和尺寸的变化,实现了传力明确、刚度分配合理的结构体系。

A multi-stage tower

The utility model proposes a tower with multi-step shape change, which includes a raft foundation layer. The upper end of the raft foundation layer is successively provided with a tetrahedron layer, a lower octahedron layer, a cylinder layer and an upper octahedron layer from bottom to top.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tetrahedron layer are provided with a first vertical member, a first conversion bea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adjacent first vertical members, and the corners of the lower octahedron layer are provided with a first vertical member There is a second vertical member, the lower end of the second vertical member is located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transfer beam, the cylinder layer includes a third vertical member eve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the upper end of the lower octahedron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upport component for supporting the third vertical member, the upper octahedron layer includes eight fourth vertical members,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cylinder layer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support group for supporting the fourth vertical member Pieces.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change of building shape and size by arranging vertical members and transfer beams in layers and steps, and realizes the structural system with clear force transmission and reasonable rigidity distribu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座体型多阶变化的塔楼
本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是指一座体型多阶变化的塔楼。
技术介绍
现有的塔楼结构的不同阶层通常为同一面体,建筑本体形态单一,观赏性有限,塔楼通常较高,建设多阶变化的塔楼,如何布置结构构件,实现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合理的受力体系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座体型多阶变化的塔楼,通过分层分阶布置竖向构件以及转换梁等以实现建筑体型和尺寸的变化,实现了传力明确、刚度分配合理的结构体系。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座体型多阶变化的塔楼,包括筏板基础层,筏板基础层的上端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内径逐渐减小的四面体层、下八面体层、圆柱体层和上八面体层,四面体层的四角均设置有第一竖向构件,相邻第一竖向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转换梁,下八面体层的8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竖向构件,第二竖向构件的下端位于第一转换梁的端部,圆柱体层包括沿周向均布的8个第三竖向构件,第三竖向构件位于第二竖向构件的内侧,下八面体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三竖向构件的第一支撑组件,上八面体层包括8个第四竖向构件,第四竖向构件位于第三竖向构件的内侧,圆柱体层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第四竖向构件的第二支撑组件。进一步地,第一竖向构件包括L型竖墙,L型竖墙设置于四面体层的拐角处,L型竖墙的两端均设置有竖向的第一端柱,L型竖墙两端的第一端柱之间设置有第一框支梁,四面体层的上端设置有井字形的框架梁组件,框架梁组件的端部与第一端柱的上端一一对应相连。进一步地,第二竖向构件包括V型结构的第二异形柱,相邻第二异形柱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框架梁,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井字形的第二转换梁组件,第二转换梁组件的端部与第二异形柱的上端一一对应相连,相邻且平行的第二转换梁组件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三转换梁,第三转换梁与第二框架梁平行,第三竖向构件的下端位于第二转换梁组件和第三转换梁的相交点。进一步地,第三竖向构件包括等腰梯形结构的第三异形柱,8个第三异形柱沿周向设置有环梁,第二支撑组件包括井字形的第四转换梁组件,第四转换梁组件的端部与第三异形柱的上端一一对应相连,相邻且平行的第四转换梁组件的端部之间设置第五转换梁,第四竖向构件的下端位于第四转换梁组件和第五转换梁的相交点。进一步地,第二转换梁组件和第四转换梁组件均包括两条平行的第一转换梁本体和两条平行的第二转换梁本体,第一转换梁本体和第二转换梁本体相互垂直,第一转换梁本体和第二转换梁本体的两端分别与对角的异形柱上端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塔楼是一种标志性塔式建筑,通过多阶分层,既解决了塔楼结构的通高问题,又满足了建筑的竖向交通要求;通过转换梁的设置,实现了建筑形体的变化,通过竖向构件、转换梁以及支梁、框架梁组件等的设置,实现了结构传力的明确,以及上刚下柔的合理结构体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塔楼竖向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塔楼竖向构件的俯视图;图3为四面体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框架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下八面体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二转换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圆柱体层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四转换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上八面体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0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筏板基础层1,四面体层2,下八面体层3,圆柱体层4,上八面体层5,第一转换梁6,L型竖墙7,第一端柱8,第一框支梁9,框架梁组件10,第二异形柱11,第二框架梁12,第二转换梁组件13,第三转换梁14,第三异形柱15,环梁16,第四转换梁组件17,第五转换梁18,第四异形柱19,第一转换梁本体20,第二转换梁本体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10所示,一座体型多阶变化的塔楼,包括筏板基础层1,筏板基础层1的上端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内径逐渐减小的四面体层2、下八面体层3、圆柱体层4和上八面体层5,四面体层2、下八面体层3和上八面体层5均为正多边形,四面体层2的四角均固定有第一竖向构件,相邻第一竖向构件之间固定有第一转换梁6,下八面体层3的8个拐角处均固定有第二竖向构件,第二竖向构件的下端位于第一转换梁6上侧的端部,圆柱体层4包括沿周向均布的8个第三竖向构件,第三竖向构件位于第二竖向构件上端的内侧,下八面体的上端固定有用于支撑第三竖向构件的第一支撑组件,上八面体层5的8个拐角处均固定有第四竖向构件,第四竖向构件位于第三竖向构件上端的内侧,且与第三竖向构件一一对应,圆柱体层4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第四竖向构件的第二支撑组件。如图2-4所示,第一竖向构件包括L型竖墙7,L型竖墙7固定于四面体层2的拐角处,L型竖墙7的两端均固定有竖向的第一端柱8,L型竖墙7两端的第一端柱8之间固定有第一框支梁9,四面体层2的上端固定有井字形的框架梁组件10,框架梁组件10的端部与第一端柱8的上端相连,框架梁组件10包括两条平行的第一框架梁本体和两条平行的第二框架梁本体,第一框架梁本体和第二框架梁本体相互垂直,第一框架梁本体和第二框架梁本体的端部分别与对角的第一端柱8上端相连。如图5-6所示,第二竖向构件包括V型结构的第二异形柱11,相邻第二异形柱11的端部之间固定有第二框架梁12,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井字形的第二转换梁组件13,第二转换梁组件13的端部与第二异形柱11的上端固定相连,相邻且平行的第二转换梁组件13的端部之间固定有第三转换梁14,第三转换梁14与第二框架梁12平行,第三竖向构件的下端位于第二转换梁组件13和第三转换梁14的相交点。如图7-8所示,第三竖向构件包括等腰梯形结构的第三异形柱15,第三异形柱15对应的角度为15°,相邻第三异形柱15的对称轴夹角为45°,8个第三异形柱15沿周向固定有环梁16,第二支撑组件包括井字形的第四转换梁组件17,第四转换梁组件17的端部与第三异形柱15的上端相连,相邻且平行的第四转换梁组件17的端部之间固定第五转换梁18,第四竖向构件的下端位于第四转换梁组件17和第五转换梁18的相交点。如图9所示,第四竖向构件包括V型结构的第四异形柱19,第四异形柱19位于上八面体的拐角处。如图6和8所示,第二转换梁组件13和第四转换梁组件17均包括两条平行的第一转换梁本体20和两条平行的第二转换梁本体21,第一转换梁本体20和第二转换梁本体21相互垂直,第一转换梁本体20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座体型多阶变化的塔楼,其特征在于:包括筏板基础层(1),筏板基础层(1)的上端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内径逐渐减小的四面体层(2)、下八面体层(3)、圆柱体层(4)和上八面体层(5),四面体层(2)的四角均设置有第一竖向构件,相邻第一竖向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转换梁(6),下八面体层(3)的8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竖向构件,第二竖向构件的下端位于第一转换梁(6)的端部,圆柱体层(4)包括沿周向均布的8个第三竖向构件,第三竖向构件位于第二竖向构件的内侧,下八面体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三竖向构件的第一支撑组件,上八面体层(5)的8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四竖向构件,第四竖向构件位于第三竖向构件的内侧,圆柱体层(4)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第四竖向构件的第二支撑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座体型多阶变化的塔楼,其特征在于:包括筏板基础层(1),筏板基础层(1)的上端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内径逐渐减小的四面体层(2)、下八面体层(3)、圆柱体层(4)和上八面体层(5),四面体层(2)的四角均设置有第一竖向构件,相邻第一竖向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转换梁(6),下八面体层(3)的8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竖向构件,第二竖向构件的下端位于第一转换梁(6)的端部,圆柱体层(4)包括沿周向均布的8个第三竖向构件,第三竖向构件位于第二竖向构件的内侧,下八面体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三竖向构件的第一支撑组件,上八面体层(5)的8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四竖向构件,第四竖向构件位于第三竖向构件的内侧,圆柱体层(4)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第四竖向构件的第二支撑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座体型多阶变化的塔楼,其特征在于:第一竖向构件包括L型竖墙(7),L型竖墙(7)设置于四面体层(2)的拐角处,L型竖墙(7)的两端均设置有竖向的第一端柱(8),L型竖墙(7)两端的第一端柱(8)之间设置有第一框支梁(9),四面体层(2)的上端设置有井字形的框架梁组件(10),框架梁组件(10)的端部与第一端柱(8)的上端一一对应相连。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舒颜韩冰孙乾坤
申请(专利权)人:李舒颜韩冰孙乾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