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7226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包括框架和塑料空腔,所述塑料空腔固定在框架的内部,所述框架的外侧竖向固定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为多个,所述塑料空腔的侧边开设有通孔,且通孔横向贯穿塑料空腔,所述框架的下端两侧均焊接有挂环,所述挂环为两个,所述框架的上端两侧均焊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为两个,所述框架前后两侧的表面均设置有连接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塑料空腔的侧边开设有通孔,并使通孔横向贯穿塑料空腔,在使用浮体时,水流和一些漂浮物均可以穿过通孔流到塑料空腔的另一侧,避免水流和漂浮物撞击在塑料空腔上,保护了浮体的结构从而可以防止浮体沉没,适合广泛推广与使用。

A kind of anti sinking floating body for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anti sinking floating body,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nd a plastic cavity. The plastic cavity is fix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frame, the outer side of the frame is vertically fixed with a reinforcing rod, the reinforcing rod is a plurality of, the side of the plastic cavity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 hole, and the through hole penetrates the plastic cavity transversely, and both sides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frame are welded with hanging rings Two hanging rings are wel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frame, two connecting rings are welded, and the surfaces of the front and rear sides of the frame are provided with connecting ropes. The utility model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hole at the side of the plastic cavity, and the through-hole is transversely penetrated through the plastic cavity. When using the floating body, the water flow and some floating objects can flow through the through-hole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plastic cavity, avoiding the water flow and floating objects hitting the plastic cavity, protec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floating body so as to prevent the floating body from sinking, which is suitable for wide promotion and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
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
,具体为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
技术介绍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作为保护水资源的最简单方法,同时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是承载设备、装置和提供浮力的主体,同时用于传递与分散部分水流和污染物的撞击力,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水利水电工程拦漂用的箱(筒)体是承载设备、装置,提供浮力的主体,同时用于传递与分散部分水流和污染物的撞击力,现有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浮体,均采用简易的铁质或塑料油桶制作,由于水流冲击、锈蚀、水中漂浮污物的撞击,极易造成损坏,导致漏水,最终造成浮体沉没。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通过在塑料空腔的侧边开设有通孔,并使通孔横向贯穿塑料空腔,在使用浮体时,水流和一些漂浮物均可以穿过通孔流到塑料空腔的另一侧,避免水流和漂浮物撞击在塑料空腔上,保护了浮体的结构从而可以防止浮体沉没,适合广泛推广与使用,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包括框架和塑料空腔,所述塑料空腔固定在框架的内部,所述框架的外侧竖向固定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为多个,所述塑料空腔的侧边开设有通孔,且通孔横向贯穿塑料空腔,所述框架的下端两侧均焊接有挂环,所述挂环为两个,所述框架的上端两侧均焊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为两个,所述框架前后两侧的表面均设置有连接绳,且连接绳连接在框架表面固定的固定块之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框架的底部固定有配重脚,所述配重脚为三个,且三个配重脚均匀的分布在框架下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挂环的下端挂接有挂钩,所述挂钩的下端通过钢绳连接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为两个。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塑料空腔的顶部竖向开设有孔槽,所述孔槽为三个,且三个孔槽均匀的分布在塑料空腔上端,所述孔槽与通孔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通孔为三个,且三个通孔均匀的分布在塑料空腔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的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通过在塑料空腔的侧边开设有通孔,并使通孔横向贯穿塑料空腔,在使用浮体时,水流和一些漂浮物均可以穿过通孔流到塑料空腔的另一侧,避免水流和漂浮物撞击在塑料空腔上,保护了浮体的结构从而可以防止浮体沉没。2.本技术的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通过在框架的底部固定有三个配重脚,并使三个配重脚均匀分布,在使用浮体时,三个配重脚可以使框架和塑料空腔的重心在下端,保证框架和塑料空腔可以正面朝上漂浮在水中。3.本技术的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通过在挂环的下端挂接有挂钩,并使挂钩的下端通过钢绳连接有配重块,在使用浮体时在水流较大的水中时,可以使挂钩将配重块固定在框架的下端并使其沉入水底,防止较大的水流将浮体冲向下流。4.本技术的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通过在塑料空腔的顶部竖向开设有孔槽,并使孔槽与通孔连通,在运送浮体时可以使上端浮体框架下的配重脚插接在孔槽内,可以方便浮体的堆放和运输。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框架;2、塑料空腔;3、配重脚;4、挂环;5、配重块;6、挂钩;7、钢绳;8、通孔;9、加强杆;10、连接环;11、孔槽;12、固定块;13、连接绳。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包括框架1和塑料空腔2,所述塑料空腔2固定在框架1的内部,所述框架1的外侧竖向固定有加强杆9,所述加强杆9为多个,所述塑料空腔2的侧边开设有通孔8,且通孔8横向贯穿塑料空腔2,所述框架1的下端两侧均焊接有挂环4,所述挂环4为两个,所述框架1的上端两侧均焊接有连接环10,所述连接环10为两个,所述框架1前后两侧的表面均设置有连接绳13,且连接绳13连接在框架1表面固定的固定块12之间。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通过在塑料空腔2的侧边开设有通孔8,并使通孔8横向贯穿塑料空腔2,在使用浮体时,水流和一些漂浮物均可以穿过通孔8流到塑料空腔2的另一侧,避免水流和漂浮物撞击在塑料空腔2上,保护了浮体的结构从而可以防止浮体沉没。其中,所述框架1的底部固定有配重脚3,所述配重脚3为三个,且三个配重脚3均匀的分布在框架1下断。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通过在框架1的底部固定有三个配重脚3,并使三个配重脚3均匀分布,在使用浮体时,三个配重脚3可以使框架1和塑料空腔2的重心在下端,保证框架1和塑料空腔2可以正面朝上漂浮在水中。其中,所述挂环4的下端挂接有挂钩6,所述挂钩6的下端通过钢绳7连接有配重块5,所述配重块5为两个。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通过在挂环4的下端挂接有挂钩6,并使挂钩6的下端通过钢绳7连接有配重块5,在使用浮体时在水流较大的水中时,可以使挂钩6将配重块5固定在框架1的下端并使其沉入水底,防止较大的水流将浮体冲向下流。其中,所述塑料空腔2的顶部竖向开设有孔槽11,所述孔槽11为三个,且三个孔槽11均匀的分布在塑料空腔2上端,所述孔槽11与通孔8连通。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通过在塑料空腔2的顶部竖向开设有孔槽11,并使孔槽11与通孔8连通,在运送浮体时可以使上端浮体框架1下的配重脚3插接在孔槽11内,可以方便浮体的堆放和运输。其中,所述通孔8为三个,且三个通孔8均匀的分布在塑料空腔2的内部。在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使用的时候,将浮体运送至需要安装的水面上端,然后使用绳索将多个浮体框架1的连接环10连接,从而使多个浮体被固定在水面上端,在水流较大时还可以使用挂钩6将配重块5固定在框架1下端,使配重块5沉至水底后,可以防止浮体被水流冲走,使用过程中,水流和漂浮物可以通过通孔8穿过塑料空腔2流至另一边,从而减少塑料空腔2受到的冲击力,防止塑料空腔2被损坏,安装时可以通过连接绳13提动框架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包括框架(1)和塑料空腔(2),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空腔(2)固定在框架(1)的内部,所述框架(1)的外侧竖向固定有加强杆(9),所述加强杆(9)为多个,所述塑料空腔(2)的侧边开设有通孔(8),且通孔(8)横向贯穿塑料空腔(2),所述框架(1)的下端两侧均焊接有挂环(4),所述挂环(4)为两个,所述框架(1)的上端两侧均焊接有连接环(10),所述连接环(10)为两个,所述框架(1)前后两侧的表面均设置有连接绳(13),且连接绳(13)连接在框架(1)表面固定的固定块(1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包括框架(1)和塑料空腔(2),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空腔(2)固定在框架(1)的内部,所述框架(1)的外侧竖向固定有加强杆(9),所述加强杆(9)为多个,所述塑料空腔(2)的侧边开设有通孔(8),且通孔(8)横向贯穿塑料空腔(2),所述框架(1)的下端两侧均焊接有挂环(4),所述挂环(4)为两个,所述框架(1)的上端两侧均焊接有连接环(10),所述连接环(10)为两个,所述框架(1)前后两侧的表面均设置有连接绳(13),且连接绳(13)连接在框架(1)表面固定的固定块(1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水电工程防沉没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底部固定有配重脚(3),所述配重脚(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隆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