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4768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7:33
一种连接器,能够沿前后方向与配接连接器配接。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接触件和保持构件。至少一个接触件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联结部。第一支承部在宽度方向具有第一边缘。联结部具有上侧主体部和上侧弯曲部。上侧主体部具有上侧前方宽部、上侧前方窄部和上侧基部。上侧前方窄部具有面向第一方位的边缘。至少一个接触件具有在前后方向位于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边缘与上侧前方宽部之间的第一边界部。上侧前方窄部的边缘在第二方位超过第一边界部定位。

Connecto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onnector, which can be matched with a mating connector along the front and back directions. The connector includes at least one contact and a retaining member. At least one contact has a first supporting part, a second supporting part, a first contacting part, a second contacting part and a connecting part. The first supporting part has a first edge in the width direction. The coupling part has an upper main body part and an upper bending part. The upper main body part has an upper front wide part, an upper front narrow part and an upper base part. The upper front narrow part has an edge facing the first direction. The at least one contact has a first boundary part located between the first edge of the first support part and the front width part of the upper side in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The edge of the upper front narrow part is positioned in the second direction beyond the first boundary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8月23日、申请号为201710728964.1、名称为“连接器”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包括能够使连接器具有减小的宽度方向尺寸的接触件。
技术介绍
如图27中所示,日本特开2016-110966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900,其能够沿配接方向或沿X方向与配接连接器(未示出)配接。连接器900包括多个接触件910,和保持构件950。各接触件910由保持构件950保持。如图28和图29中所示,各接触件910包括第一接触片920、第二接触片930、第一接触部922、第二接触部932和联结部940。第一接触片920和第二接触片930在上下方向或在Z方向布置。第一接触部922设置在第一接触片920的自由端附近。第二接触部932设置在第二接触片930的自由端附近。联结部940具有两个侧壁942、944,两个弯曲部943、945,和壁部946。弯曲部943从侧壁942的宽度方向或Y方向的一端延伸,并在Z方向弯曲。弯曲部945从侧壁944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并在Z方向弯曲。弯曲部943、945由壁部946相互联结。第一接触片920在配接方向或在X方向从侧壁942延伸。第二接触片930在配接方向或在X方向从侧壁944延伸。专利文献1的接触件910在宽度方向的尺寸取决于联结部940在宽度方向的尺寸。另外,第一接触片920和第二接触片930中的每一者在宽度方向的尺寸取决于联结部940在宽度方向的尺寸。因此,在第一接触片920和第二接触片930中的每一者具有增大的宽度方向尺寸的同时,包括接触件910的连接器900不能具有减小的宽度方向尺寸。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包括能够使连接器具有在宽度方向减小的尺寸的接触件。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够沿前后方向与配接连接器配接。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接触件和保持构件。保持构件保持该至少一个接触件。该至少一个接触件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联结部。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中的每一者能够弹性变形。第一接触部由第一支承部支承。第二接触部由第二支承部支承。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中的每一者能够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移动。第一支承部在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两者垂直的宽度方向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面向宽度方向中的第一方位。第二边缘面向宽度方向中的第二方位。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在宽度方向彼此相反。联结部将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彼此联结。联结部具有上侧主体部和上侧弯曲部。上侧主体部具有上侧前方宽部、上侧前方窄部和上侧基部。上侧前方宽部在宽度方向不可移动地固定至保持构件。第一支承部在前后方向从上侧前方宽部向前延伸。上侧前方窄部在前后方向定位于上侧前方宽部与上侧基部之间。上侧前方窄部具有面向第一方位的边缘。该至少一个接触件具有在前后方向位于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边缘与上侧前方宽部之间的第一边界部。上侧前方窄部的边缘在第二方位超过第一边界部定位。上侧基部具有面向第一方位的边缘。上侧弯曲部从上侧基部的边缘延伸并向下弯曲。在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接触件中,上侧前方窄部的面向第一方位的边缘在第二方位超过位于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边缘与上侧前方宽部之间的第一边界部定位。另外,上侧弯曲部从上侧基部的面向第一方位的边缘延伸并向下弯曲。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接触件相比,在第一支承部的基部具有增大的宽度方向尺寸的同时,接触件整体可具有减小的宽度方向尺寸。因此,连接器可具有减小的宽度方向尺寸。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上侧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中包括的连接器本体的上侧透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连接器本体的正视图。图4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本体沿A-A线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本体沿B-B线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本体中包括的接触件的上侧透视图,其中放大示出接触件的一部分。图7是示出图6的接触件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图6的接触件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图6的接触件的另一侧视图。图10是示出图6的接触件的后视图。图11是示出图6的接触件的变形例的上侧透视图。图12是示出图11的接触件的另一上侧透视图。图13是示出图6的接触件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4是示出图13的接触件的上侧透视图。图15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中包括的连接器本体的上测透视图。图16是示出图15的连接器本体的正视图。图17是示出图16的连接器本体沿C-C线截取的截面图。图18是示出图16的连接器本体沿D-D线截取的截面图。图19是示出图16的连接器本体中包括的接触件的上侧透视图。图20是示出图19的接触件的侧视图。图21是示出图19的接触件的俯视图。图22是示出图19的接触件的另一侧视图。图23是示出图19的接触件的正视图。图24是示出图19的接触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25是示出图19的接触件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图26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配接连接器的截面图。图27是示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28是示出图27的连接器中包括的接触件的上侧透视图。图29是示出图28的接触件的另一上侧透视图。虽然本专利技术容许各种变型和替代形式,但是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并将在本文中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附图和详细说明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本专利技术旨在涵盖落入如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型、等同形式和替代方案。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如图1、图5和图26中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0可沿前后方向与配接连接器800配接。在本实施例中,前后方向是X方向。具体地,假设前方是+X方向,而后方是-X方向。如从图26中所理解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配接连接器800具有多个配接上侧接触件810、多个配接下侧接触件820、配接保持构件830和配接壳体840。配接保持构件830具有板部805。配接保持构件830保持配接上侧接触件810和配接下侧接触件820。配接上侧接触件810中的每一者设置在板部805的上表面上。配接上侧接触件810中的每一者具有从配接保持构件830的前端向上延伸的上侧被固定部815。配接下侧接触件820中的每一者设置在板部805的下表面上。配接下侧接触件820中的每一者具有从配接保持构件830的前端向下延伸的下侧被固定部825。上侧被固定部815和下侧被固定部825中的每一者被固定至电路板(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上下方向是Z方向。具体地,上方是+Z方向,下方是-Z方向。配接壳体840部分地覆盖配接保持构件830并形成配接装配部842。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包括在前后方向定位于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能够沿前后方向与配接连接器配接,其中:/n所述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接触件和保持构件;/n所述保持构件保持所述至少一个接触件;/n所述至少一个接触件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联结部;/n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每一者能够弹性变形;/n所述第一接触部由所述第一支承部支承;/n所述第二接触部由所述第二支承部支承;/n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每一者能够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移动;/n所述第一支承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两者垂直的宽度方向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n所述第一边缘面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第一方位;/n所述第二边缘面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第二方位;/n所述第一方位和所述第二方位在所述宽度方向彼此相反;/n所述联结部将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彼此联结;/n所述联结部具有上侧主体部和上侧弯曲部;/n所述上侧主体部具有上侧前方宽部、上侧前方窄部和上侧基部;/n所述上侧前方宽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不可移动地固定至所述保持构件;/n所述第一支承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从所述上侧前方宽部向前延伸;/n所述上侧前方窄部在所述前后方向定位于所述上侧前方宽部与所述上侧基部之间;/n所述上侧前方窄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方位的边缘;/n所述至少一个接触件具有在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边缘与所述上侧前方宽部之间的第一边界部;/n所述上侧前方窄部的边缘在所述第二方位超过所述第一边界部定位;/n所述上侧基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方位的边缘;/n所述上侧弯曲部从所述上侧基部的边缘延伸并向下弯曲;/n所述第二支承部在所述宽度方向具有一尺寸,并且在所述上下方向具有另一尺寸;并且/n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上下方向的尺寸。/n...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05 JP 2016-1971291.一种连接器,能够沿前后方向与配接连接器配接,其中:
所述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接触件和保持构件;
所述保持构件保持所述至少一个接触件;
所述至少一个接触件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联结部;
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每一者能够弹性变形;
所述第一接触部由所述第一支承部支承;
所述第二接触部由所述第二支承部支承;
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每一者能够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支承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两者垂直的宽度方向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
所述第一边缘面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第一方位;
所述第二边缘面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第二方位;
所述第一方位和所述第二方位在所述宽度方向彼此相反;
所述联结部将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彼此联结;
所述联结部具有上侧主体部和上侧弯曲部;
所述上侧主体部具有上侧前方宽部、上侧前方窄部和上侧基部;
所述上侧前方宽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不可移动地固定至所述保持构件;
所述第一支承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从所述上侧前方宽部向前延伸;
所述上侧前方窄部在所述前后方向定位于所述上侧前方宽部与所述上侧基部之间;
所述上侧前方窄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方位的边缘;
所述至少一个接触件具有在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边缘与所述上侧前方宽部之间的第一边界部;
所述上侧前方窄部的边缘在所述第二方位超过所述第一边界部定位;
所述上侧基部具有面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口彻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