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4680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包括用于减震以及压缩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的两端分别延伸有第一触点以及第二触点;所述壳体内设有多个空腔,所述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空腔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壳体的一端面,所述第二通孔位于壳体的另一端面;所述缓冲部设于空腔内,第一触点穿过第一通孔延伸出空腔,所述第二触点穿过第二通孔延伸出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通过合理的设计,解决了普通连接器无法满足板对板结构的问题。

A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onnector, in particular to a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the connector includes a shell and a plurality of terminals, the plurality of terminals include a buffer part for shock absorption and compression, the two ends of the buffer part are respectively extended with a first contact and a second contact; the shell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cavities, one end of the cavit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through hole, and the The other end of the cavity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through hole, the first through hole is located on one end face of the shell, the second through hole is located on the other end face of the shell; the buffer part is arranged in the cavity, the first contact extends out of the cavity through the first through hole, and the second contact extends out of the cavity through the second through hole. The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of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ordinary connector cannot meet the board to board structure through reasonable desig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具体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是我们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你总会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例如,球场上点灯用的连接器和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以及点燃火箭的连接器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连接器,都要保证电流顺畅连续和可靠地流通,就泛指而言,连接器所接通的不仅仅限于电流,在光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光纤系统中,传递信号的载体是光,玻璃和塑料代替了普通电路中的导线,但是光信号通路中也使用连接器,它们的作用与电路连接器相同。在板对板结构连接的
中,由于板对板结构需要很紧固的连接器进行连接,而现有的连接器已经不能满足该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该连接器通过合理的设计,解决了普通连接器无法满足板对板结构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包括用于减震以及压缩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的两端分别延伸有第一触点以及第二触点;所述壳体内设有多个空腔,所述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空腔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壳体的一端面,所述第二通孔位于壳体的另一端面;所述缓冲部设于空腔内,第一触点穿过第一通孔延伸出空腔,所述第二触点穿过第二通孔延伸出空腔。其中,所述缓冲部包括若干U型部,相邻的U型部的开口相连且方向相反;靠近第一通孔的U型部与第一触点连接,靠近第二通孔的U型部与第二触点连接。其中,所述U型部包括第一U型部、第二U型部以及第三U型部,所述第一U型部的开口的一端与第一触点连接,所述第一U型部的开口的另一端与第二U型部的开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U型部的开口的另一端与第三U型部的开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U型部的开口的另一端与第二触点连接;所述第一U型部的开口方向与第二U型部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二U型部的开口方向与第三U型部的开口方向相反。其中,所述板对板连接器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于壳体的另一端面;所述盖板设有多个与第二触点对应的并供第二触点穿过的第三通孔。其中,所述盖板的两侧设有卡扣,所述壳体的两侧设有凹槽,所述盖板通过卡扣与凹槽卡接。其中,多个空腔平均分成两组形成第一空腔组以及第二空腔组,所述第一空腔组与第二空腔组关于壳体对称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保证板对板结构的连接紧固性:本技术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分别于外部的电子板材接触,由于两个电子板材需要紧密的接触,故连接器两端的电子板材会对连接器施加较大的压力,压力对连接器内部的缓冲部进行压缩,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本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与传统的连接器相比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满足板对板的连接需求。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端子--1,第一触点--11,第二触点--12,缓冲部--2,第一U型部--21,第二U型部--22,第三U型部--23,壳体--3,空腔--31,第一通孔--32,第二通孔--33,凹槽--34,盖板--4,卡扣--41,第三通孔--42,第一空腔组--51,第二空腔组--5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或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壳体3以及多个端子1,多个所述端子1包括用于减震以及压缩的缓冲部2,所述缓冲部2的两端分别延伸有第一触点11以及第二触点12;所述壳体3内设有多个空腔31,所述空腔31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32,所述空腔3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33,所述第一通孔32位于壳体3的一端面,所述第二通孔33位于壳体3的另一端面;所述缓冲部2设于空腔31内,第一触点11穿过第一通孔32延伸出空腔31,所述第二触点12穿过第二通孔33延伸出空腔31。本实施例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具有以下效果:保证板对板结构的连接紧固性:本实施例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第一触点11和第二触点12分别于外部的电子板材接触,由于两个电子板材需要紧密的接触,故连接器两端的电子板材会对连接器施加较大的压力,压力对连接器内部的缓冲部2进行压缩,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本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与传统的连接器相比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满足板对板的连接需求。具体的,所述缓冲部2包括若干U型部,相邻的U型部的开口相连且方向相反;靠近第一通孔32的U型部与第一触点11连接,靠近第二通孔33的U型部与第二触点12连接;所述U型部包括第一U型部21、第二U型部22以及第三U型部23,所述第一U型部21的开口的一端与第一触点11连接,所述第一U型部21的开口的另一端与第二U型部22的开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U型部22的开口的另一端与第三U型部23的开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U型部23的开口的另一端与第二触点12连接;所述第一U型部21的开口方向与第二U型部22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二U型部22的开口方向与第三U型部23的开口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U型部的材质由导电的金属制成,金属具备的弹性使得U型部被压缩后,能够起到形变的同时也不会折断;通过设置第一U型部21、第二U型部22以及第三U型部23,从而保证缓冲部2的抗压能力。具体的,多个空腔31平均分成两组形成第一空腔组51以及第二空腔组52,所述第一空腔组51与第二空腔组52关于壳体3对称设置,可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整体连接强度。具体的,所述板对板连接器还包括盖板4,所述盖板4设于壳体3的另一端面;所述盖板4设有多个与第二触点12对应的并供第二触点12穿过的第三通孔42,盖板4可以起到对第二触点12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3)以及多个端子(1),多个所述端子(1)包括用于减震以及压缩的缓冲部(2),所述缓冲部(2)的两端分别延伸有第一触点(11)以及第二触点(12);所述壳体(3)内设有多个空腔(31),所述空腔(31)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32),所述空腔(3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33),所述第一通孔(32)位于壳体(3)的一端面,所述第二通孔(33)位于壳体(3)的另一端面;所述缓冲部(2)设于空腔(31)内,第一触点(11)穿过第一通孔(32)延伸出空腔(31),所述第二触点(12)穿过第二通孔(33)延伸出空腔(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3)以及多个端子(1),多个所述端子(1)包括用于减震以及压缩的缓冲部(2),所述缓冲部(2)的两端分别延伸有第一触点(11)以及第二触点(12);所述壳体(3)内设有多个空腔(31),所述空腔(31)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32),所述空腔(3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33),所述第一通孔(32)位于壳体(3)的一端面,所述第二通孔(33)位于壳体(3)的另一端面;所述缓冲部(2)设于空腔(31)内,第一触点(11)穿过第一通孔(32)延伸出空腔(31),所述第二触点(12)穿过第二通孔(33)延伸出空腔(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2)包括若干U型部,相邻的U型部的开口相连且方向相反;靠近第一通孔(32)的U型部与第一触点(11)连接,靠近第二通孔(33)的U型部与第二触点(1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部包括第一U型部(21)、第二U型部(22)以及第三U型部(23),所述第一U型部(21)的开口的一端与第一触点(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煜锦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