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36056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4:4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通过前排桩、后排桩、前排桩冠梁、后排桩冠梁、连梁、连板和荷载连梁与土体相结合的支护方式,对前排桩冠梁、后排桩冠梁、连梁、连板顶部的行走车辆进行荷载,实现双排桩与土体之间的整体性。通过荷载连梁设置在连板的底端,从而对连板起到加固处理的作用。通过连板将相邻连梁进行连接,从而保证整体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从而,通过上述整体支护结构设计,增加了双排桩的抗弯能力和整体侧向刚度,使得双排桩无法承担支护结构上部行走车辆荷载。

A double row pil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the ability to load vehicles

The application provides a double row pile support structure that can load vehicles to walk. The front row pile, rear row pile, front row pile crown beam, rear row pile crown beam, coupling beam, coupling plate and load coupling beam are combined with the soil to load the vehicles on the top of the front row pile crown beam, rear row pile crown beam, coupling beam and coupling plate,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ity between the double row pile and the soil. The load coupling beam is set at the bottom of the coupling plat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coupling plate. The adjacent connecting beams are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plate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double row pile support structure. Therefore,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whole supporting structure, the bending capacity and the overall lateral stiffness of the double row piles are increased, which makes the double row piles unable to bear the load of the vehicles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
本申请涉及双排桩支护
,尤其涉及一种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支护方有,放坡开挖、土钉墙支护、桩锚支护、水泥土重力式挡墙、排桩加内支撑机构、双排桩等支护方式。放坡开挖、土钉墙支护、桩锚支护在中心城区所需要的支护空间过大,往往无法采用。采用悬臂式单排桩支护结构不能满足基坑变形的要求,在控制水平位移和抗弯刚度方面效果不甚理想。双排桩支护结构作为一种更能适应大规模工程的支挡结构,是沿基坑侧壁排列设置的由前、后两排支护桩和梁连接成的刚架及冠梁组成的支挡结构。双排桩支护结构成为了基坑工程、边坡工程中常用的支护形式。双排桩支护结构为空间超静定结构,整体刚度大,可以有效地限制基坑变形。在复杂多变的外荷载作用下,能够自动调整支护结构本身的内力。使之适应复杂而又往往难以预计的荷载条件。但是,某些情况桩长较长或地址情况较为复杂时,由于双排桩只有一道连接,使得前后排桩之间的挠曲线变化可能并不一致,这大大影响了双排桩的抗弯能力和整体侧向刚度,导致这种双排桩无法承担支护结构上部行走车辆荷载。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一种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以解决由于双排桩只有一道连接,使得前后排桩之间的挠曲线变化可能并不一致,这大大影响了双排桩的抗弯能力和整体侧向刚度,导致这种双排桩无法承担支护结构上部行走车辆荷载。一种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所述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后排桩、前排桩冠梁、后排桩冠梁、连梁、连板和荷载连梁;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的状体平面呈矩形阵列排布;所述前排桩冠梁设置在所述前排桩的顶部;所述后排桩冠梁设置在所述后排桩的顶部;所述连梁设置为多个;所述多个连梁平行设置在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所述连梁的一端与所述前排桩垂直连接;所述连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排桩垂直连接;所述连板设置为多个;所述连板平行设置在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所述相邻连梁通过所述连板连接;所述连板的一端与所述前排桩垂直连接;所述连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排桩垂直连接;所述荷载连梁设置在所述连板的底端中部;所述前排桩与所述后排桩之间且在所述连梁、连板和荷载连梁底部设置土体。进一步地,所述前排桩包括第一竹节式放大头和第一钢管;所述后排桩包括第二竹节式放大头和第二钢管;所述第一竹节式放大头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管的外部;所述第二竹节式放大头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管的外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竹节式放大头设置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管的外部底端;所述第二竹节式放大头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管的外部底端。进一步地,所述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一水泥土桩和第二水泥土桩;所述第一水泥土桩设置在所述相邻前排桩以及所述相邻后排桩之间;所述第二水泥土桩设置在同一列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土体采用加固土体制成。进一步地,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还设有支撑钢管和腰梁;所述前排桩通过所述支撑钢管和所述腰梁与所述后排桩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钢管远离所述腰梁的一端设有支撑钢管延伸件;所述腰梁远离所述支撑钢管的一端设有腰梁延伸件;所述支撑钢管延伸件设置在所述前排桩的内部;所述腰梁延伸件设置在所述后排桩的内部。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钢管和所述腰梁采用包括钢筋、钢轨或工字钢制成。进一步地,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荷载行走车辆的双排桩支护结构,通过前排桩、后排桩、前排桩冠梁、后排桩冠梁、连梁、连板和荷载连梁与土体相结合的支护方式,对前排桩冠梁、后排桩冠梁、连梁、连板顶部的行走车辆进行荷载,实现双排桩与土体之间的整体性。通过荷载连梁设置在连板的底端,从而对连板起到加固处理的作用。通过连板将相邻连梁进行连接,从而保证整体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从而,通过上述整体支护结构设计,增加了双排桩的抗弯能力和整体侧向刚度,使得双排桩无法承担支护结构上部行走车辆荷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第一种可荷载行走车辆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图4为本申请第二种可荷载行走车辆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剖面图;图5为本申请第三种可荷载行走车辆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俯视图;图6为图5的C-C剖面图;图7为本申请第四种可荷载行走车辆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剖面图;图8为本申请第五种可荷载行走车辆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剖面图。其中,1-前排桩,2-后排桩,3-前排桩冠梁,4-后排桩冠梁,5-连梁,6-土体,7-连板,8-荷载连梁,9-第一水泥土桩,10-第二水泥土桩,11-支撑钢管,12-腰梁,13-支撑钢管延伸件,14-腰梁延伸件,1-1-第一竹节式放大头,1-2-第一钢管,2-1-第二竹节式放大头,2-2-第二钢管。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参见图1为本申请第一种可荷载行走车辆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一种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所述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1、后排桩2、前排桩冠梁3、后排桩冠梁4、连梁5、连板7和荷载连梁8;所述前排桩1和所述后排桩2的状体平面呈矩形阵列排布;所述前排桩冠梁3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的顶部;所述后排桩冠梁4设置在所述后排桩2的顶部;所述连梁5设置为多个;所述多个连梁5平行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和所述后排桩2之间;所述连梁5的一端与所述前排桩1垂直连接;所述连梁5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排桩2垂直连接;所述连板7设置为多个;所述连板7平行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和所述后排桩2之间;所述相邻连梁5通过所述连板7连接;所述连板7的一端与所述前排桩1垂直连接;所述连板7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排桩2垂直连接;所述荷载连梁8设置在所述连板7的底端中部;所述前排桩1与所述后排桩2之间且在所述连梁5、连板7和荷载连梁8底部设置土体6。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荷载行走车辆的双排桩支护结构,通过前排桩1、后排桩2、前排桩冠梁3、后排桩冠梁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1)、后排桩(2)、前排桩冠梁(3)、后排桩冠梁(4)、连梁(5)、连板(7)和荷载连梁(8);/n所述前排桩(1)和所述后排桩(2)的状体平面呈矩形阵列排布;/n所述前排桩冠梁(3)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的顶部;/n所述后排桩冠梁(4)设置在所述后排桩(2)的顶部;/n所述连梁(5)设置为多个;/n所述多个连梁(5)平行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和所述后排桩(2)之间;/n所述连梁(5)的一端与所述前排桩(1)垂直连接;/n所述连梁(5)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排桩(2)垂直连接;/n所述连板(7)设置为多个;/n所述连板(7)平行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和所述后排桩(2)之间;/n所述相邻连梁(5)通过所述连板(7)连接;/n所述连板(7)的一端与所述前排桩(1)垂直连接;/n所述连板(7)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排桩(2)垂直连接;/n所述荷载连梁(8)设置在所述连板(7)的底端中部;/n所述前排桩(1)与所述后排桩(2)之间且在所述连梁(5)、连板(7)和荷载连梁(8)底部设置土体(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1)、后排桩(2)、前排桩冠梁(3)、后排桩冠梁(4)、连梁(5)、连板(7)和荷载连梁(8);
所述前排桩(1)和所述后排桩(2)的状体平面呈矩形阵列排布;
所述前排桩冠梁(3)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的顶部;
所述后排桩冠梁(4)设置在所述后排桩(2)的顶部;
所述连梁(5)设置为多个;
所述多个连梁(5)平行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和所述后排桩(2)之间;
所述连梁(5)的一端与所述前排桩(1)垂直连接;
所述连梁(5)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排桩(2)垂直连接;
所述连板(7)设置为多个;
所述连板(7)平行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和所述后排桩(2)之间;
所述相邻连梁(5)通过所述连板(7)连接;
所述连板(7)的一端与所述前排桩(1)垂直连接;
所述连板(7)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排桩(2)垂直连接;
所述荷载连梁(8)设置在所述连板(7)的底端中部;
所述前排桩(1)与所述后排桩(2)之间且在所述连梁(5)、连板(7)和荷载连梁(8)底部设置土体(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桩(1)包括第一竹节式放大头(1-1)和第一钢管(1-2);
所述后排桩(2)包括第二竹节式放大头(2-1)和第二钢管(2-2);
所述第一竹节式放大头(1-1)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管(1-2)的外部;
所述第二竹节式放大头(2-1)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管(2-2)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荷载车辆行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竹节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晓涛李铎史丽娜朱培男刘志刚金晶晶赵金亮李文潇李硕李红光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