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山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616386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0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山薯栽培领域,公开了一种栽培山薯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在田间的垄上压出U型凹槽,往U型凹槽内依次铺放无纺布和填料,并将山薯种置于凹槽中进行播种。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进行山薯栽培,获得的山薯具有产量高、商品性好以及品质和安全性高的优势。

How to cultivate sweet potato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assava cultivation and discloses a method for cultivating cassava. The method comprises pressing a U-shaped groove on a ridge in the field, placing a non-woven fabric and a filler in the U-shaped groove in turn, and placing the sweet potato seed in the groove for sowing. The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is us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weet potato, and the sweet potato obtained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yield, good merchantability, high quality and safe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栽培山薯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山薯栽培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栽培山薯的方法,特别是野生山薯的定向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山薯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缠绕草质藤本植物。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干时外皮棕褐色,不脱落,断面白色。茎无毛,右选,基部有刺,主要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南部。生于海拔50-1150米的山坡,山凹、溪沟边或路边的杂木林中。目前山薯的栽培技术主要有传统的起垄栽培,挖洞、挖沟栽培,导向槽栽培等技术。由于山薯块茎为长圆柱形,在垂直生长时易受阻,生长畸形,影响产量和商品性。挖洞、挖沟栽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对土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导向槽栽培目前多采用塑料导向槽,而塑料导向槽易老化、碎裂,混在土壤中不易清理、污染环境,而且塑料分解释放的一些有害物质或气体可能被土壤或山薯吸收从而影响山薯的品质和安全性。野生山薯既是食用的佳蔬,又是药材,以肥大的地下肉质块茎供食用或药用;可以补脾健胃、降低血压和血糖、抵抗肿瘤、延缓衰老,是一种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产业开发潜力的药食兼用高效经济作物,而目前的栽培方法使野生山薯的产量、商品性以及品质和安全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山薯产量低、商品性差以及品质和安全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山薯定向栽培技术,使用该栽培技术生产的野生山薯产量高、商品性好以及品质和安全性高的优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栽培山薯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在田间的垄上压出U型凹槽,往U型凹槽内依次铺放无纺布和填料,并将山薯种置于凹槽中进行播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山薯定向栽培技术,使得野生山薯的亩产量可达到3500千克以上,平均重量最高可达到2.5千克/个以上,而且山薯的商品性好且品质和安全性高。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尤其适合于栽培野生山薯。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方法中的垄和搭架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方法中的垄的两侧斜坡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方法中U型凹槽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方法中搭架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栽培山薯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在田间的垄上压出U型凹槽,往U型凹槽内依次铺放无纺布和填料,并将山薯种置于U型凹槽中进行播种。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垄的外形并不受特别限制,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垄的形状为梯形垄,两侧呈斜坡状,所述垄的高度(如图1中的细虚线所示)为20-40厘米,所述垄的坡度(如图1中的弧形虚线所示)为10-20°,所述垄的斜坡宽度(如图1中的加粗线所示)为110-130厘米,所述垄的宽度(图1中梯形的下底长度)为250-300厘米。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垄与垄之间还可以有垄沟(如图1中双实线所示),垄沟的宽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垄沟的宽度可以为0-40厘米(如0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U型凹槽的形状不受特别的限制,可以为截面为矩形的长条形凹槽或截面为弧形的长条形凹槽。优选地,所述U型凹槽为截面为弧形的长条形凹槽(如图3所示)。在本专利技术中,制作凹槽的方法不受特别的限制,优选地,本专利技术中利用匀称的圆杉木平放于垄的斜坡上,用锤子敲打圆杉木在斜坡上形成结实的U型凹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在垄的两侧斜坡上连续压出U型凹槽,因此,优选地,所述U型凹槽的长边垂直于垄的长度方向,在垄的长度方向上平行排列,相邻U型凹槽之间的间隔为30-45厘米(如图2所示,虚线表示U型凹槽的俯视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U型凹槽的上端与垄顶的距离(如图2中双虚线所示)不受特别的限制,优选地,U型凹槽的上端与垄顶的距离为5-10厘米。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U型凹槽的尺寸不受特别的限制。优选地,所述U型凹槽的长度为100-120厘米,宽度(如图3中的实线所示)为5-10厘米,深度(如图3中的双虚线所示)为4-8厘米。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不受特别的限制,优选地,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为0.5-3毫米。其中,所述无纺布紧贴U型凹槽内壁铺放以完全覆盖U型凹槽内壁。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U型凹槽中无纺布的层数不受特别的限制,优选地,所述无纺布可以铺放1-3层。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填料的量不受特别的限制,优选地,所述填料以不完全覆盖所述无纺布的方式铺放以使所述U型凹槽靠近垄顶端的一侧留空(以便于放置山薯种),且填料与垄顶端的最短距离为10-15厘米;更优选地,所述U型凹槽的其余部分铺满填料。在本专利技术中,对种植方式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地,采用单垄单行种植。本专利技术对山薯种的播种位置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地,所述山薯种平放于U型凹槽内上端并靠近垄面顶部的留空处,将山薯种覆土5-15厘米;更优选地,播种时种芽朝上,山薯种与U型凹槽平行;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播种后将U型凹槽中填料表面覆土5-10厘米。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填料的组分不受特别的限制。优选地,所述填料含有蛭石、泥炭,谷壳,米糠、菌渣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所述填料含有蛭石和泥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蛭石与泥炭的重量比例为0.5-1.5:1。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填料还含有氧化锰和硫酸钾,每亩田氧化锰的用量为18-22千克,硫酸钾的用量为14-16千克。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山薯种的芽长不受特别的限制,优选地,所述山薯种的芽长度为1-2厘米。对山薯种的长度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优选情况下,所述山薯种为长5-10厘米的带芽切段。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制备山薯种。其中,制备山薯种方法包括:将山薯切段、消毒、催芽。所述切段为将采集的野生山薯块茎切成5-10厘米的切段。所述消毒可以用本领域常规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优选地,经山薯切段用咪鲜胺浸种1-3分钟后日晒2-4天。所述催芽可以用本领域常规的催芽方法进行催芽,优选地,将山薯切段铺上蛭石和泥炭混合基质,放入人工培养箱25-35℃下催芽制备山薯种。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对山薯进行灌溉。所述灌溉的方法不受特别的限制,优选地,所述灌溉方法为使用滴灌带进行滴灌;更优选地,滴灌带置于相邻两垄之间,并与垄的长度方向平行,一个滴灌带滴灌2个斜坡;进一步优选地,每周滴灌2-3次,每次8-12小时,每小时每个U型凹槽的滴灌量为0.1-0.14升水。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对山薯进行疏苗,每株山薯留一个大芽,其他的芽分批抹掉;苗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栽培山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田间的垄上压出U型凹槽,往U型凹槽内依次铺放无纺布和填料,并将山薯种置于U型凹槽中进行播种;/n优选地,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为0.5-2毫米;/n优选地,所述无纺布铺放的层数为1-3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栽培山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田间的垄上压出U型凹槽,往U型凹槽内依次铺放无纺布和填料,并将山薯种置于U型凹槽中进行播种;
优选地,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为0.5-2毫米;
优选地,所述无纺布铺放的层数为1-3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垄的两侧呈斜坡状,所述垄的高度为20-40厘米,所述垄的两侧的坡度为10°-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U型凹槽的长度为100-110厘米,宽度为5-10厘米,深度为4-8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U型凹槽的长边垂直于垄的长度方向,且沿着垄的长度方向在垄的两侧斜坡上平行排列,相邻U型凹槽之间的间隔为30-45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纺布紧贴U型凹槽内壁铺放以完全覆盖U型凹槽内壁;所述填料以不完全覆盖所述无纺布的方式铺放以使所述U型凹槽靠近垄顶端的一侧留空,且填料与垄顶端的最短距离为10-15厘米;
优选地,所述U型凹槽的其余部分铺满填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文慧张鑫徐建祥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