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器均压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1378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9:31
避雷器均压环。提供了一种方便收纳、便于运输的避雷器均压环。包括同轴且平行设置的上环和下环,所述下环的直径大于所述上环的直径,所述上环和下环之间通过若干连杆连接,所述上环的内壁上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杆包括套管和一端插接在套管中的插杆,所述套管的一端铰接在下环上,另一端套设在插杆上,所述插杆的一端铰接在上环上,另一端可伸缩地插在套管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两个直径不同的环体之间的连杆设为伸缩可调式,与环体连接处设为铰接,运输之前将连杆缩至最短,从而使得两环之间的距离最近,大大减小占地面积,方便运输。

Arrester grading ring

Arrester grading r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rrester grading ring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he upper ring and the lower ring are coaxial and parallel, the diameter of the lower ring is larger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upper ring, the upper ring and the lower ring are connected by a number of connecting rods, the inner wall of the upper ring is provided with a mounting plate, the mount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mounting hole, the connecting rod includes a sleeve and a inserting rod inserted in the sleeve at one end, one end of the sleeve is hinged on the lower ring, and the other end is sleeved The utility model is arranged on the inserting rod, one end of the inserting rod is hinged on the upper ring, and the other end is extendible inserted in the sleeve. The utility model sets the connecting rod between two ring bodie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as the expansion adjustable type, and the joint with the ring body is set as the hinge. Before transportation, the connecting rod is reduced to the shortest, so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rings is the closest, the floor area is greatly reduced, and the transportation is conveni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避雷器均压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气配件,具体涉及一种避雷器均压环。
技术介绍
避雷器均压环是改善绝缘子串电压分布的环状金具,由于高压避雷器对地有杂散电容,使得沿避雷器的电压分布不均匀,这样电压高的地方就容易发生损坏,所以加一个避雷器均压环,用来均衡对地杂散电容,使电压分布均匀,不发生局部击穿而损坏,以防止触电的一种安全措施,良好绝缘性可保证电气设备与线路的安全运行。现有的避雷器均压环种类繁多,通常为结构固定式。但随着使用要求的提高,避雷器均压环的体积有着明显增大的趋势,按照传统的结构固定式的均压环,势必会造成占用空间大,不便于运输,且更容易受到外力触碰,继而容易对避雷器均压环造成损坏。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7年3月29日公开了专利名称为“避雷器均压环的”、申请号为“201610998304.0”专利技术专利,该方案中各环体之间的连接筋可脱离连接在环体上,运输时,将其各部分拆分,大大缩小整体体积。但是每个均压环上有若干连接筋,依次将其拆下或者安装将需要很长时间,拼装和拆卸的效率都很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可快速收放、便于运输的避雷器均压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同轴且平行设置的上环和下环,所述下环的直径大于所述上环的直径,所述上环和下环之间通过若干连杆连接,所述上环的内壁上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杆包括套管和插杆,所述套管的一端铰接在下环上,另一端套设在插杆上,所述插杆的一端铰接在上环上,另一端可伸缩地插在套管中。还包括一个阶梯螺母,所述套管远离下环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螺纹一,所述插杆的外壁上设有螺纹二,所述阶梯螺母的内壁呈阶梯型,阶梯型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螺纹一适配的螺纹三以及与螺纹二适配的螺纹四。所述插杆远离上环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中设有压簧和固定连接在压簧上的插销,所述压簧和插销均与插杆同轴;所述套管远离下环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一个开孔,所述插销的直径等于所述开孔的直径,所述压簧的直径大于所述开孔的直径,所述插销可适配在开孔中,当插销适配在开孔中时,套管与下环以及插杆与上环的铰接处拉紧。所述插销远离压簧的一端为圆弧型。所述下环上设有铰接座一,铰接座一的上部设有铰接轴一,所述铰接轴一穿过套管的下部,所述铰接座一的底部设有三面开口的U型槽一,所述套管的底部设有可过盈配合在U型槽一中的顶块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两个直径不同的环体之间的连杆设为伸缩可调式,与环体连接处设为铰接,运输之前将连杆缩至最短,从而使得两环之间的距离最近,大大减小占地面积,方便运输,运输状态转换至使用状态时只需将下环固定住,一手拉上环,拉至最高出时手动或者自动锁紧,使用状态转换至运输状态时只需一手解开锁紧机构,另一只手压上环即可,大大提高了状态转换的工作效率;为了防止铰接点晃动,铰接座的底部设有U形槽,铰接在铰接轴上的套管或者插杆的端头设有可过盈配合在U形槽中的顶块,在小环拉至预设位置时,顶块顶在U形槽中,从而保证套管或插杆不会相对铰接座以及环体晃动,保证均压环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B-B向剖视图,图6的图4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中铰接座与套管的连接示意图,图8是图7的右视图,图9是图8另一种工作状态图;图中1是上环,11是安装板,111是安装孔,2是下环,3是套管,31是开孔,32是顶块一,4是插杆,41是螺纹二,42是凹槽,43是压簧,44是插销,5是阶梯螺母,6的铰接座一,61是铰接轴一,62是U型槽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具体说明。如图1-9所示,本技术包括同轴且平行设置的上环1和下环2,所述下环2的直径大于所述上环1的直径,所述上环1和下环2之间通过若干连杆连接,所述上环1的内壁上设有安装板11,所述安装板11上设有安装孔111,安装孔111用于将均压环安装在避雷器上,安装板11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一个的情况下设若干安装孔111(该种情况下,安装板11的中间留有避雷器上端穿过的孔),多个的情况下,每个安装板11上设一个安装孔111(该种情况下,各安装板11的内端头不接触,即留下避雷器上端穿过的空间),所述连杆包括套管3和一端插接在套管3中的插杆4,所述套管3的一端铰接在下环2上,另一端套设在插杆4上,所述插杆4的一端铰接在上环1上,另一端可伸缩地插在套管3中(铰接便于拉伸和收回时套管3和插杆4的转动,使得上环1向下环2的内部靠近)。套管3与插杆4的长度最好相等,这样,可以将插杆4完全插在套管3中,使得上环1的外壁与下环2的内壁的直线距离最小。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图1-3所示,还包括一个阶梯螺母5,所述套管3远离下环2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螺纹一,所述插杆4的外壁上设有螺纹二41,螺纹一和螺纹二41同向,所述阶梯螺母5的内壁呈阶梯型,阶梯型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螺纹一适配的螺纹三以及与螺纹二41适配的螺纹四。该实施方式中,均压环的运输状态为插杆4完全插在套管3中,阶梯螺母5拧在插杆4和套管3上(避免插杆4和套管3的晃动),使用前,将阶梯螺母5拧开,使得螺纹三与螺纹一脱离,拉动上环1,使其远离下环2(即插杆4从套管3中拉出),待拉至无法再拉(拉至极限可防止均压环使用过程中晃动)时,拧动螺母使得螺纹三与螺纹一配合,然后安装到避雷器上即可。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4-6所示,所述插杆4远离上环1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凹槽42,所述凹槽42中设有压簧43和固定连接在压簧43上的插销44,所述压簧43和插销44均与插杆4同轴;所述套管3远离下环2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一个开孔31,所述插销44的直径等于所述开孔31的直径,所述压簧43的直径大于所述开孔31的直径,所述插销44可适配在开孔31中,当插销44适配在开孔31中时,套管3与下环2以及插杆4与上环1的铰接处拉紧(即套管3保持给与上环1向上的力,插杆4保持给与下环2向下的力,保证均压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晃动)。该实施方式中,均压环的运输状态为插杆4完全插在套管3中,此时插销44缩在凹槽42中、端头顶在套管3的内壁上,使用前,将插杆4拉出套管3,插销44在套管3的内壁上滑动,直至插销44进入开孔中。插杆4需缩回时,按压插销44使其缩回套管3中,然后将上环1向下环2方向压即可。所述插销44远离压簧43的一端为圆弧型。相对于直角,圆弧形更便于插销44进入开孔和离开开孔。所述下环2上设有铰接座一6,如图7-9所示,铰接座一6的上部设有铰接轴一61,所述铰接轴一61穿过套管3的下部,所述铰接座一6的底部设有三面开口的U型槽一62,所述套管3的底部设有可过盈配合在U型槽一62中的顶块一32。当上环1与下环2距离最近时,顶块一32位于U型槽一62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避雷器均压环,包括同轴且平行设置的上环和下环,所述下环的直径大于所述上环的直径,所述上环和下环之间通过若干连杆连接,所述上环的内壁上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套管和插杆,所述套管的一端铰接在下环上,另一端套设在插杆上,所述插杆的一端铰接在上环上,另一端可伸缩地插在套管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避雷器均压环,包括同轴且平行设置的上环和下环,所述下环的直径大于所述上环的直径,所述上环和下环之间通过若干连杆连接,所述上环的内壁上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套管和插杆,所述套管的一端铰接在下环上,另一端套设在插杆上,所述插杆的一端铰接在上环上,另一端可伸缩地插在套管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器均压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阶梯螺母,所述套管远离下环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螺纹一,所述插杆的外壁上设有螺纹二,所述阶梯螺母的内壁呈阶梯型,阶梯型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螺纹一适配的螺纹三以及与螺纹二适配的螺纹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器均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鑫陆爱明汤卫明邵锦明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洪顺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