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59158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它包括植被层、土壤层、砂石层、集水腔和处理腔,所述植被层、土壤层、砂石层和集水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集水腔的上侧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溢流通道和第二溢流通道,所述第一溢流通道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溢流通道的高度,所述集水腔通过所述第一溢流通道与市政排水管路相连通,所述集水腔通过所述第二溢流通道与所述处理腔相连通,所述集水腔还连通有伸出地面的第一供水组件,所述处理腔通过第二供水组件与生产生活用水管道相连通。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处理雨水的速率高、对收集的雨水能有效的二次利用的优点。

A sponge city rainwater treatment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ponge city rainwater treatment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vegetation layer, a soil layer, a sandstone layer, a water collecting cavity and a treatment cavity. The vegetation layer, a soil layer, a sandstone layer and a water collecting cavity are arranged from top to bottom in turn. The upper side wall of the water collecting cavity is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irst overflow channel and a second overflow channel, and the height of the first overflow channel is higher than the second overflow channel The height of the channel, the water collecting cavity is connected with the municipal drainage pipeline through the first overflow channel, the water collecting cavity is connected with the treatment cavity through the second overflow channel, the water collecting cavity is also connected with a first water supply component extending out of the ground, the treatment cavity is connected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water pipeline through the second water supply component.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peed of rainwater treatment and effective secondary utilization of collected rain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
,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初期雨水截留利用与后期雨水入渗是海绵城市建设中被广泛研究的关于雨水的处理课题。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未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建设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但是目前的雨水处理系统处理雨水的速率不能确保在遇到暴雨时不会发生内涝,且对收集的雨水不能有效的二次利用。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处理雨水的速率低、对收集的雨水不能有效的二次利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包括植被层、土壤层、砂石层、集水腔和处理腔,所述植被层、土壤层、砂石层和集水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集水腔的上侧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溢流通道和第二溢流通道,所述第一溢流通道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溢流通道的高度,所述集水腔通过所述第一溢流通道与市政排水管路相连通,所述集水腔通过所述第二溢流通道与所述处理腔相连通,所述集水腔还连通有伸出地面的第一供水组件,所述处理腔通过第二供水组件与生产生活用水管道相连通。优选的,所述土壤层由间隔设置的块状土壤构成。优选的,相邻的块状土壤之间的间距为0.5—0.1cm。优选的,相邻的块状土壤之间的间距为0.3cm。优选的,所述砂石层由上至下包括细沙层、砾石层、碎石层。优选的,所述第一供水组件包括第一引水管、第一提升泵、第二引水管以及喷头,所述第一引水管的一端伸入所述集水腔内,所述第一引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提升泵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提升泵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引水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引水管的另一端伸入地面,所述喷头安装在第二引水管的另一端。优选的,所述第二供水组件包括第三引水管、第二提升泵以及第四引水管,所述第三引水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处理腔内,所述第三引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提升泵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提升泵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引水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引水管的另一端与生产生活用水管道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下述优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在遇到暴雨时,雨水沿着植被层、土壤层、砂石层快速渗透进集水腔内,在集水腔内迅速聚集,当集水腔内的水量聚集的过多,会先通过第二溢流通道流进处理腔内进行净化处理,渗透进集水腔的水进一步增多,雨水会通过第一溢流通道流进市政排水管路,防止集水腔内充满后,雨水无法再渗透下来,造成处理雨水的速率降低,且雨水可以直接通过第一供水组件来输送至地面上用于浇花、浇灌绿植,处理后的雨水可以作为生产生活用水,进行有效的再次利用。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处理雨水的速率高、对收集的雨水能有效的二次利用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植被层,2—土壤层,3—砂石层,4—集水腔,5—处理腔,6—第一溢流通道,7—第二溢流通道,8—第一供水组件,9—第二供水组件,31—细沙层,32—砾石层,33—碎石层,81—第一引水管,82—第一提升泵,83—第二引水管,84—喷头,91—第三引水管,92—第二提升泵,93—第四引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包括植被层1、土壤层2、砂石层3、集水腔4和处理腔5,植被层1、土壤层2、砂石层3和集水腔4由上至下依次设置,而处理腔5设置在集水腔4的一侧,集水腔4用于储存集水,处理腔5用于对集水进行净化处理。土壤层2由间隔设置的块状土壤构成。这样雨水能够通过相邻的块状土壤之间间隔快速的渗透至土壤层2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块状土壤之间的间距为0.5—0.1cm。具体地,相邻的块状土壤之间的间距为0.3cm。砂石层3由上至下包括细沙层31、砾石层32、碎石层33。细沙、砾石、碎石的颗粒体积逐渐增大,这样细沙层31、砾石层32和碎石层33的缝隙逐渐增大,这样雨水的渗透阻力逐渐减小,不仅能够便于雨水更快速的渗透下来,也使得雨水先通过细沙层进行充分的过滤,进行预处理,除去杂质。如图1所示,集水腔4的上侧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溢流通道6和第二溢流通道7,第一溢流通道6的高度高于第二溢流通道7的高度,集水腔4通过第一溢流通道6与市政排水管路相连通,集水腔4通过第二溢流通道7与处理腔5相连通,当集水腔4内的水量聚集的过多,会先通过第二溢流7通道流进处理腔5内进行净化处理,渗透进集水腔4的水进一步增多,雨水会通过第一溢流通道6流进市政排水管路,防止集水腔4内充满后,雨水无法再渗透下来。如图1所示,集水腔4还连通有伸出地面的第一供水组件8,第一供水组件8包括第一引水管81、第一提升泵82、第二引水管83以及喷头84,第一引水管81的一端伸入集水腔4内,第一引水管81的另一端与第一提升泵82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提升泵82的输出端与第二引水管83的一端相连,第二引水管83的另一端伸入地面,喷头84安装在第二引水管83的另一端。集水腔4内始终会有液面低于第二溢流通道7的高度的雨水,当地面上的绿植需要浇水灌溉时,第一提升泵82将雨水从集水腔4向上输送,最终从喷头84喷出。如图1所示,处理腔5通过第二供水组件9与生产生活用水管道相连通。第二供水组件9包括第三引水管91、第二提升泵92以及第四引水管93,第三引水管91的一端伸入处理腔5内,第三引水管91的另一端与第二提升泵92的输入端相连,第二提升泵92的输出端与第四引水管93的一端相连,第四引水管93的另一端与生产生活用水管道相连通。溢流进处理腔5内的雨水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生产生活用水。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植被层、土壤层、砂石层、集水腔和处理腔,所述植被层、土壤层、砂石层和集水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集水腔的上侧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溢流通道和第二溢流通道,所述第一溢流通道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溢流通道的高度,所述集水腔通过所述第一溢流通道与市政排水管路相连通,所述集水腔通过所述第二溢流通道与所述处理腔相连通,所述集水腔还连通有伸出地面的第一供水组件,所述处理腔通过第二供水组件与生产生活用水管道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植被层、土壤层、砂石层、集水腔和处理腔,所述植被层、土壤层、砂石层和集水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集水腔的上侧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溢流通道和第二溢流通道,所述第一溢流通道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溢流通道的高度,所述集水腔通过所述第一溢流通道与市政排水管路相连通,所述集水腔通过所述第二溢流通道与所述处理腔相连通,所述集水腔还连通有伸出地面的第一供水组件,所述处理腔通过第二供水组件与生产生活用水管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层由间隔设置的块状土壤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块状土壤之间的间距为0.5—0.1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块状土壤之间的间距为0.3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李苗苗童超王韬郝宗云张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新宇生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