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颌嵌合型连结人工牙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8715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07:28
本申请提供一种上下颌嵌合型连结人工牙组,是一对上下颌的连结人工牙组,能够应用于不特定的多数无牙颌骨患者的牙槽嵴形状,且左右两侧的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这十四颗牙的所有的部位以理想的牙弓形以及理想的上下颌的咬合接触关系进行连结。提供一种一对上下颌的连结人工牙,明确规定了在假想的三维坐标中以特定的条件配置时的所有部位的排列区域、上下颌人工牙的接触关系、在平均值咬合器上运动时调节好的接触滑动关系。由此,无论施术者的技术水平以及无牙颌骨患者的牙槽嵴形状如何,都能在短时间内容易地建立全口义齿基本所需的咬合关系(双侧平衡咬合),且能够提供优质的全口义齿。

Upper and lower jaw impaction type connecting artificial teeth group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rovides an upper and lower jaw inlay type connecting artificial teeth group, which is a pair of upper and lower jaw connecting artificial teeth group.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alveolar ridge shape of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out teeth, and all parts of the fourteen teeth, including the left and right central incisors, lateral incisors, canine teeth, the first premolars, the second premolars, the first molars and the second molars, are in the ideal arch shape The ideal occlusal contact between the mandible and the upper jaw was achieved.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air of upper and lower jaw connecting artificial teeth, which clearly defines the arrangement area of all parts,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 of upper and lower jaw artificial teeth, and the contact sliding relationship adjusted when moving on the average occluder when configur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in the imaginary three-dimensional coordinates. Therefore, regardless of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he operator and the shape of alveolar ridge of the patients with edentulous jaws, it is easy to establish the basic occlusion relationship (bilateral balanced occlusion) required by the complete denture in a short time, and it can provide high-quality complete den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下颌嵌合型连结人工牙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制作带托义齿,特别是制作全口义齿时使用的现成的人工牙。
技术介绍
人工牙在牙科的修复治疗领域中,用作作为针对牙齿缺损的患者的处置而制作带托义齿时的构件。此外,在制作带托义齿时,人工牙被定位为使患者恢复牙齿缺损以前所具有的进食/发音/吞咽等口腔功能。例如,适应于每一个患者,一边考虑咬合的位置关系(称为咬合关系。)、美观性(外观的自然感)一边在用蜡制作的临时基托上以使各部位的人工牙成为弓形(称为牙弓。)的方式进行人工牙的定位。(将该操作称为排列。)带托义齿大致分为全口义齿和局部义齿,将针对所有牙齿缺损的颌而制作的带托义齿称为全口义齿,将针对部分牙齿缺损的颌而制作的带托义齿称为局部义齿。由于现有的大多数人工牙不仅对应于全口义齿的制作,也对应局部义齿的制作,因此,各人工牙以独立的状态被提供。在局部义齿的病例中,且在缺损齿数少的情况下,能够参考周围的残存齿以及对合齿的位置来排列人工牙。特别地,虽然不存在使用上的问题,但随着缺损数量变多,人工牙的最合适的排列位置的确定变得困难。在全口义齿的病例中,不仅不存在成为参考的残存齿,再加上牙槽骨的吸收,大多形成了平坦的颌(称为牙槽嵴。)的形状。因此,确定人工牙的最合适的排列位置需要高度的知识和经验。在全口义齿的制作工序中也与局部义齿相同,希望人工牙的排列位置参考患者的牙槽嵴的形状,考虑到被认为是原来牙齿萌出的位置来确定。这是为了在装戴义齿时,人工牙与各个患者的舌头、颊粘膜等口腔内的周边组织相协调。>另外,为了在患者进行了咀嚼、发音等颌运动时义齿自身获得力学的稳定性而不致从口腔内脱离,要求建立适当的咬合关系。因此,也要求考虑在患者进行颌运动时的上颌与下颌的人工牙的接触关系。但是,使用一个个独立的现有的人工牙排列成满足上述必要条件的位置关系需要高度的知识、技术以及极为繁杂的操作。此外,现状是在人工牙排列之后,将蜡义齿的义齿基托部从蜡置换成丙烯酸等树脂,进行聚合的操作。通过该操作会产生不少由义齿托材料的聚合收缩引起的义齿自身的形变或变形、各个人工牙的排列位置的偏移,因此,最终要通过切削人工牙(称为咬合调整。)来建立最合适的咬合关系,但这是非常繁杂的操作,需要时间。针对这样的状况,以往,为了降低其技术难度,减少排列作业时间,进行了几个尝试。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被称为全弓型塑料人工牙的结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人工牙通过在U字构造的空间之间设置支承体或规定用于使模具容易分割的牙冠轴面的坡度,能够制造尽可能地与人的自然牙相似的形状的人工牙。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具体地公开连结人工牙的牙弓的形状。此外,由于上颌用人工牙与下颌用人工牙的咬合接触关系不清楚,作为上颌用人工牙和下颌用人工牙的组不能确保适当的咬合关系,因此,反而要求比通常的人工牙更繁杂的操作。在现状中,其结果是不一定提供了在患者的口腔内发挥功能的义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2220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与施术者的技术水平以及无牙颌骨患者的牙槽嵴形状的差异无关地制作能进行调节且能在短时间内容易地建立理想的咬合接触关系的全口义齿。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的上下颌嵌合型连结人工牙组具备:具有弓形形状的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和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具有:分别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下颌中切牙部(T8)、下颌侧切牙部(T9)、下颌尖牙部(T10)、下颌第一前磨牙部(T11)、下颌第二前磨牙部(T12)、下颌第一磨牙部(T13)以及下颌第二磨牙部(T14),在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中央,左右的下颌中切牙部(T8)相互连结,在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右两侧的各部位,按以下顺序依次连结有:下颌中切牙部(T8)、下颌侧切牙部(T9)、下颌尖牙部(T10)、下颌第一前磨牙部(T11)、下颌第二前磨牙部(T12)、下颌第一磨牙部(T13)以及下颌第二磨牙部(T14),在将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表示的情况下,作为左右的下颌中切牙部(T8)的近中切角间的中点的下颌切牙点(10)与作为X坐标值0mm、Y坐标值0mm、Z坐标值0mm的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原点(1)一致,左右的下颌第一磨牙部(T13)的远中颊侧牙尖顶(C15)配置于Z坐标值0mm的位置,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侧的部位配置于正(+)的X坐标值侧,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右侧的部位配置于负(-)的X坐标值侧,位于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侧的部位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磨牙的牙尖顶的位置的X坐标值、Y坐标值、Z坐标值的绝对值与位于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右侧的部位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磨牙的牙尖顶的位置的X坐标值、Y坐标值、Z坐标值的绝对值分别相等,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右两侧的下颌中切牙部(T8)、下颌侧切牙部(T9)、下颌尖牙部(T10)、下颌第一前磨牙部(T11)、下颌第二前磨牙部(T12)、下颌第一磨牙部(T13)以及下颌第二磨牙部(T14)的牙冠形态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XY平面中,配置于由二次函数Ymm={(Xmm×Xmm)/α1mm}-β1mm表示的第一假想曲线(18)与由Ymm={(Xmm×Xmm)/α2mm}+β2mm表示的第二假想曲线(19)之间,在此α1mm在30~32mm的范围内、β1在3~5mm的范围内、α2mm在8~16mm的范围内、β2mm在2~5mm的范围内被分别确定,从左侧的下颌第二磨牙部(T14)到右侧的下颌第二磨牙部(T14)的近远中方向的幅径的合计(L1)在80.0mm~130.0mm之间,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所有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所有的磨牙的牙尖顶的Z坐标值在-10.0~+5.0mm之间,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具有分别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上颌中切牙部(T1)、上颌侧切牙部(T2)、上颌尖牙部(T3)、上颌第一前磨牙部(T4)、上颌第二前磨牙部(T5)、上颌第一磨牙部(T6)、以及上颌第二磨牙部(T7),在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中央,左右的上颌中切牙部(T1)相互连结,在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右两侧的各部位,按以下顺序依次连结有:上颌中切牙部(T1)、上颌侧切牙部(T2)、上颌尖牙部(T3)、上颌第一前磨牙部(T4)、上颌第二前磨牙部(T5)、上颌第一磨牙部(T6)以及上颌第二磨牙部(T7),在将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表示的情况下,作为左右的上颌中切牙部(T1)的近中切角间的中点的上颌切牙点(20)相对于假想的XYZ正交坐标系的原点(1),配置于X坐标值0mm、Y坐标值-10.0mm~0mm、Z坐标值-10.0mm~0mm之间,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侧的部位配置于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下颌嵌合型连结人工牙组,具备:具有弓形形状的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和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其特征在于,/n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具有:分别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下颌中切牙部(T8)、下颌侧切牙部(T9)、下颌尖牙部(T10)、下颌第一前磨牙部(T11)、下颌第二前磨牙部(T12)、下颌第一磨牙部(T13)以及下颌第二磨牙部(T14),/n在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中央,左右的下颌中切牙部(T8)相互连结,/n在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右两侧的各部位,按以下顺序依次连结有:下颌中切牙部(T8)、下颌侧切牙部(T9)、下颌尖牙部(T10)、下颌第一前磨牙部(T11)、下颌第二前磨牙部(T12)、下颌第一磨牙部(T13)以及下颌第二磨牙部(T14),/n在将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表示的情况下,/n作为左右的下颌中切牙部(T8)的近中切角间的中点的下颌切牙点(10)与作为X坐标值0mm、Y坐标值0mm、Z坐标值0mm的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原点(1)一致,/n左右的下颌第一磨牙部(T13)的远中颊侧牙尖顶(C15)配置于Z坐标值0mm的位置,/n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侧的部位配置于正(+)的X坐标值侧,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右侧的部位配置于负(-)的X坐标值侧,/n位于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侧的部位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磨牙的牙尖顶的位置的X坐标值、Y坐标值、Z坐标值的绝对值与位于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右侧的部位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磨牙的牙尖顶的位置的X坐标值、Y坐标值、Z坐标值的绝对值分别相等,/n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右两侧的下颌中切牙部(T8)、下颌侧切牙部(T9)、下颌尖牙部(T10)、下颌第一前磨牙部(T11)、下颌第二前磨牙部(T12)、下颌第一磨牙部(T13)以及下颌第二磨牙部(T14)的牙冠形态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XY平面中配置于由二次函数Ymm={(Xmm×Xmm)/α1mm}-β1mm表示的第一假想曲线(18)与由Ymm={(Xmm×Xmm)/α2mm}+β2mm表示的第二假想曲线(19)之间,在此α1mm在30~32mm的范围内、β1在3~5mm的范围内、α2mm在8~16mm的范围内、β2mm在2~5mm的范围内被分别确定,/n从左侧的下颌第二磨牙部(T14)到右侧的下颌第二磨牙部(T14)的近远中方向的幅径的合计(L1)在80.0mm~130.0mm之间,/n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所有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所有的磨牙的牙尖顶的Z坐标值在-10.0~+5.0mm之间,/n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具有:分别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上颌中切牙部(T1)、上颌侧切牙部(T2)、上颌尖牙部(T3)、上颌第一前磨牙部(T4)、上颌第二前磨牙部(T5)、上颌第一磨牙部(T6)以及上颌第二磨牙部(T7),/n在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中央,左右的上颌中切牙部(T1)相互连结,/n在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右两侧的各部位,按以下顺序依次连结有:上颌中切牙部(T1)、上颌侧切牙部(T2)、上颌尖牙部(T3)、上颌第一前磨牙部(T4)、上颌第二前磨牙部(T5)、上颌第一磨牙部(T6)以及上颌第二磨牙部(T7),/n在将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表示的情况下,/n作为左右的上颌中切牙部(T1)的近中切角间的中点的上颌切牙点(20)相对于假想的XYZ正交坐标系的原点(1),配置于X坐标值0mm、Y坐标值-10.0mm~0mm、Z坐标值-10.0mm~0mm之间,/n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侧的部位配置于正(+)的X坐标值侧,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右侧的部位配置于负(-)的X坐标值侧,/n位于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侧的部位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磨牙的牙尖顶的位置的X坐标值、Y坐标值、Z坐标值的绝对值与位于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右侧的部位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磨牙的牙尖顶的位置的X坐标值、Y坐标值、Z坐标值的绝对值分别相等,/n上颌第一磨牙部(T6)的中央窝(S6)的X坐标值以及Y坐标值在以下颌第一磨牙部(T13)的远中颊侧牙尖顶(C15)为中心的半径5.0mm以内,且在Z坐标值0mm~+5.0mm之间,/n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右两侧的上颌中切牙部(T1)、上颌侧切牙部(T2)、上颌尖牙部(T3)、上颌第一前磨牙部(T4)、上颌第二前磨牙部(T5)、上颌第一磨牙部(T6)以及上颌第二磨牙部(T7)的牙冠形态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XY平面中配置于由二次函数Ymm={(Xmm×Xmm)/α3mm}-β3mm表示的第三假想曲线(28)与由Ymm={(Xmm×Xmm)/α4mm}+β4mm表示的第四假想曲线(29)之间,在此α3在32~36的范围内、β3在8~12的...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510 JP 2018-091121;20190315 JP 2019-0481701.一种上下颌嵌合型连结人工牙组,具备:具有弓形形状的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和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其特征在于,
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具有:分别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下颌中切牙部(T8)、下颌侧切牙部(T9)、下颌尖牙部(T10)、下颌第一前磨牙部(T11)、下颌第二前磨牙部(T12)、下颌第一磨牙部(T13)以及下颌第二磨牙部(T14),
在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中央,左右的下颌中切牙部(T8)相互连结,
在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右两侧的各部位,按以下顺序依次连结有:下颌中切牙部(T8)、下颌侧切牙部(T9)、下颌尖牙部(T10)、下颌第一前磨牙部(T11)、下颌第二前磨牙部(T12)、下颌第一磨牙部(T13)以及下颌第二磨牙部(T14),
在将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表示的情况下,
作为左右的下颌中切牙部(T8)的近中切角间的中点的下颌切牙点(10)与作为X坐标值0mm、Y坐标值0mm、Z坐标值0mm的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原点(1)一致,
左右的下颌第一磨牙部(T13)的远中颊侧牙尖顶(C15)配置于Z坐标值0mm的位置,
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侧的部位配置于正(+)的X坐标值侧,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右侧的部位配置于负(-)的X坐标值侧,
位于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侧的部位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磨牙的牙尖顶的位置的X坐标值、Y坐标值、Z坐标值的绝对值与位于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右侧的部位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磨牙的牙尖顶的位置的X坐标值、Y坐标值、Z坐标值的绝对值分别相等,
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左右两侧的下颌中切牙部(T8)、下颌侧切牙部(T9)、下颌尖牙部(T10)、下颌第一前磨牙部(T11)、下颌第二前磨牙部(T12)、下颌第一磨牙部(T13)以及下颌第二磨牙部(T14)的牙冠形态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XY平面中配置于由二次函数Ymm={(Xmm×Xmm)/α1mm}-β1mm表示的第一假想曲线(18)与由Ymm={(Xmm×Xmm)/α2mm}+β2mm表示的第二假想曲线(19)之间,在此α1mm在30~32mm的范围内、β1在3~5mm的范围内、α2mm在8~16mm的范围内、β2mm在2~5mm的范围内被分别确定,
从左侧的下颌第二磨牙部(T14)到右侧的下颌第二磨牙部(T14)的近远中方向的幅径的合计(L1)在80.0mm~130.0mm之间,
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的所有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所有的磨牙的牙尖顶的Z坐标值在-10.0~+5.0mm之间,
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具有:分别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上颌中切牙部(T1)、上颌侧切牙部(T2)、上颌尖牙部(T3)、上颌第一前磨牙部(T4)、上颌第二前磨牙部(T5)、上颌第一磨牙部(T6)以及上颌第二磨牙部(T7),
在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中央,左右的上颌中切牙部(T1)相互连结,
在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右两侧的各部位,按以下顺序依次连结有:上颌中切牙部(T1)、上颌侧切牙部(T2)、上颌尖牙部(T3)、上颌第一前磨牙部(T4)、上颌第二前磨牙部(T5)、上颌第一磨牙部(T6)以及上颌第二磨牙部(T7),
在将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表示的情况下,
作为左右的上颌中切牙部(T1)的近中切角间的中点的上颌切牙点(20)相对于假想的XYZ正交坐标系的原点(1),配置于X坐标值0mm、Y坐标值-10.0mm~0mm、Z坐标值-10.0mm~0mm之间,
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侧的部位配置于正(+)的X坐标值侧,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右侧的部位配置于负(-)的X坐标值侧,
位于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侧的部位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磨牙的牙尖顶的位置的X坐标值、Y坐标值、Z坐标值的绝对值与位于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右侧的部位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磨牙的牙尖顶的位置的X坐标值、Y坐标值、Z坐标值的绝对值分别相等,
上颌第一磨牙部(T6)的中央窝(S6)的X坐标值以及Y坐标值在以下颌第一磨牙部(T13)的远中颊侧牙尖顶(C15)为中心的半径5.0mm以内,且在Z坐标值0mm~+5.0mm之间,
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右两侧的上颌中切牙部(T1)、上颌侧切牙部(T2)、上颌尖牙部(T3)、上颌第一前磨牙部(T4)、上颌第二前磨牙部(T5)、上颌第一磨牙部(T6)以及上颌第二磨牙部(T7)的牙冠形态在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XY平面中配置于由二次函数Ymm={(Xmm×Xmm)/α3mm}-β3mm表示的第三假想曲线(28)与由Ymm={(Xmm×Xmm)/α4mm}+β4mm表示的第四假想曲线(29)之间,在此α3在32~36的范围内、β3在8~12的范围内、α4在8~16的范围内、β4在1~5的范围内被分别确定,
从左侧的上颌第二磨牙部(T7)到右侧的上颌第二磨牙部(T7)的近远中方向的幅径的合计(L2)在90.0mm~140.0mm之间,
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所有的切牙及尖牙的切缘以及所有的磨牙的牙尖顶的Z坐标值在-5.0mm~+10.0mm之间,
在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与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为牙尖交错状态时,
分别在左侧的部位和右侧的部位中,
下颌第一前磨牙部(T11)和下颌第二前磨牙部(T12)中的至少一方与上颌第一前磨牙部(T4)和上颌第二前磨牙部(T5)中的至少一方在一处以上接触,
下颌第一磨牙部(T13)和下颌第二磨牙部(T14)中的至少一方至少与上颌第一磨牙部(T6)和上颌第二磨牙部(T7)中的至少一方在一处以上接触,
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和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右两侧的部位的接触部位的合计为四处以上,
在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和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右两侧的部位的磨牙中,以同名部位的一牙对一牙或一牙对二牙的关系进行接触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颌嵌合型连结人工牙组,其特征在于,
在具备咬合平面板和切牙指导标,髁突间距离为105mm、矢状髁道角相对于水平面为25.0°、咬合三角与咬合平面所成的角度为15.0°、矢状切牙道角为10.0°、侧方切牙道角为10.0°的咬合器上,
在使切牙指导标的顶端与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原点(1)一致,将咬合平面板的咬合平面(P1)设为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XY平面,将矢状面(P2)设为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YZ平面,将冠状面(P3)设为假想XYZ正交坐标系的ZX平面,将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以及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左侧的部位配置于正(+)的X坐标值侧,将下颌用连结人工牙(5)以及上颌用连结人工牙(6)的右侧的部位配置于负(-)的X坐标值侧的情况下,
上颌中切牙部(T1)在切缘(i1)处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1)和前方咬合小面(f2)这两个面,
关于前方咬合小面(f1)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2.0°~25.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5°~6.5°,
关于前方咬合小面(f2)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0.5°~23.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5°~6.5°,
上颌侧切牙部(T2)在切缘(i2)处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3)和前方咬合小面(f4)这两个面,
关于前方咬合小面(f3)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3.0°~28.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5.0°~17.0°,
关于前方咬合小面(f4)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6.0°~22.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9.5°~10.5°,
上颌尖牙部(T3)在切缘(i3)处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5)和后方咬合小面(f6)这两个面,
关于前方咬合小面(f5)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5.0°~31.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5°~5.0°,
关于后方咬合小面(f6)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8.5°~22.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8.0°~25.0°,
上颌第一前磨牙部(T4)在颊侧牙尖顶(C1)的周围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7)和后方咬合小面(f8)这两个面,而且在舌侧牙尖顶(C2)的周围具有平衡咬合小面(f9)这一个面,
关于颊侧牙尖顶(C1)附近的前方咬合小面(f7)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4.5°~27.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8.5°~16.4°
关于颊侧牙尖顶(C1)附近的后方咬合小面(f8)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8.5°~27.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0.0°~18.0°,
关于舌侧牙尖顶(C2)附近的平衡咬合小面(f9)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5°~4.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9.5°~35.5°,
上颌第二前磨牙部(T5)在颊侧牙尖顶(C3)的周围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10)和后方咬合小面(f11)这两个面,而且在舌侧牙尖顶(C4)的周围具有平衡咬合小面(f12)这一个面,
关于颊侧牙尖顶(C3)附近的前方咬合小面(f10)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3.0°~28.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0.0°~19.0°,
关于颊侧牙尖顶(C3)附近的后方咬合小面(f11)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6.5°~19.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3.0°~17.5°,
关于舌侧牙尖顶(C4)附近的平衡咬合小面(f12)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6.0°~10.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5.5°~29.0°,
上颌第一磨牙部(T6)在近中颊侧牙尖顶(C5)的周围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13)和后方咬合小面(f14)这两个面,在远中颊侧牙尖顶(C6)的周围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15)和后方咬合小面(f16)这两个面,在近中舌侧牙尖顶(C7)的周围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18)和平衡咬合小面(f17)这两个面,在远中舌侧牙尖顶(C8)的周围具有后方咬合小面(f19)和平衡咬合小面(f20)这两个面,
关于近中颊侧牙尖顶(C5)附近的前方咬合小面(f13)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8.5°~21.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5.0°~11.0°,
关于近中颊侧牙尖顶(C5)附近的后方咬合小面(f14)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7.0°~12.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9.0°~13.0°,
关于远中颊侧牙尖顶(C6)附近的前方咬合小面(f15)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5.5°~19.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8.0°~9.0°,
关于远中颊侧牙尖顶(C6)附近的后方咬合小面(f16)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8.5°~23.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1.0°~13.5°,
关于近中舌侧牙尖顶(C7)附近的平衡咬合小面(f17)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4.5°~16.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40.0°~42.0°,
关于近中舌侧牙尖顶(C7)附近的前方咬合小面(f18)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8.5°~19.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4.5°~6.5°,
关于远中舌侧牙尖顶(C8)附近的后方咬合小面(f19)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6.5°~7.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5.5°~18.0°,
关于远中舌侧牙尖顶(C8)附近的平衡咬合小面(f20)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3.0°~12.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32.0°~38.5°,
上颌第二磨牙部(T7)在近中颊侧牙尖顶(C9)的周围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21)和后方咬合小面(f22)这两个面,在远中颊侧牙尖顶(C10)的周围具有后方咬合小面(f23)这一个面,在近中舌侧牙尖顶(C11)的周围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25)和平衡咬合小面(f24)这两个面,
关于近中颊侧牙尖顶(C9)附近的前方咬合小面(f21)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2.5°~25.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0°~2.5°,
关于近中颊侧牙尖顶(C9)附近的后方咬合小面(f22)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9.5°~17.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3.0°~16.5°,
关于远中颊侧牙尖顶(C10)附近的后方咬合小面(f23)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6.5°~12.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4.5°~7.0°,
关于近中舌侧牙尖顶(C11)附近的平衡咬合小面(f24)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0.5°~10.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38.5°~47.0°,
关于近中舌侧牙尖顶(C11)附近的前方咬合小面(f25)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0.5°~22.5°,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1.5°~6.0°,
下颌中切牙部(T8)在切缘(i4)处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26),
关于前方咬合小面(f26)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27.0°~35.0°,同时,在冠状面(P3)的剖面中的角度为3.5°~12.5°,
下颌侧切牙部(T9)在切缘(i5)处具有前方咬合小面(f27)和前方咬合小面(f28),
关于前方咬合小面(f27)与咬合平面(P1)所成的角度,在矢状面(P2)的剖面中的角度为31.0°~35.0°,同时,在冠状面(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宣孝玉置胜司藤井法博佐藤浩一中塚稔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松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