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圈引脚弯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74814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1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圈引脚弯折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线圈支撑块、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一升降板、第一升降柱、第二升降柱、缓冲板、第二升降板、第一弯折柱、第二弯折柱、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所述线圈支撑块的顶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线圈支撑块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升降柱和所述第二升降柱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缓冲板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弯折柱和所述第二弯折柱穿过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线圈支撑块对应所述第一弯折柱和所述第二弯折柱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弯折孔和第二弯折孔。本技术方案用于解决现有线圈的组装焊接存在定位不准,引脚脱落的问题。

A bending device of coil pi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il pin bend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 first air cylinder, a second air cylinder, a coil support block, a first lifting device, a second lifting device, a first lifting plate, a first lifting column, a second lifting column, a buffer plate, a second lifting plate, a first bending column, a second bending column, a first bending plate and a second bending plate. The top of the coil support block A positioning groove is arranged on the coil support block, a first through hole and a second through hole are arranged on the coil support block, the first lifting column and the second lifting column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in the first through hole and the second through hole, the buffer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third through hole and a fourth through hole for the first bending column and the second bending column to pass through, and the coil support block corresponds to the first bending The position of the column and the second bending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bending hole and a second bending hole. The technical scheme i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falling off of pins in the assembly and welding of existing coi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圈引脚弯折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感生产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线圈引脚弯折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为现有电感装置中一类线圈结构,中间部分为环绕的线圈,同时线圈朝两侧引出有引脚,由于后续组装过程中需要将线圈的引脚从同一侧引出以跟底座的焊盘相互焊接,进而在后续安装时需要将其与底座进行组装后将引脚按压至焊盘位置,再进行焊接,然而该种方式操作较为麻烦,且易因为引脚定位不准而导致焊接不准,引脚易脱落,影响其电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线圈引脚弯折装置,以解决现有线圈的组装焊接存在定位不准,引脚脱落的问题,该线圈引脚弯折装置能够对线圈进行预弯折,从而提高在组装过程中的定位精准度,提高焊接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线圈引脚弯折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线圈支撑块、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一升降板、第一升降柱、第二升降柱、缓冲板、第二升降板、第一弯折柱、第二弯折柱、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线圈支撑块位于所述底座的顶部,所述第一升降板可上下位移地位于所述线圈支撑块的底部,所述线圈支撑块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放置线圈的定位槽,所述线圈支撑块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定位槽的两侧,所述第一升降柱和所述第二升降柱位于所述第一升降板的顶部,所述第一升降柱和所述第二升降柱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第一升降板由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带动上下位移,所述第二升降板可上下位移地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撑块的上方,所述第二升降板由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带动上下位移,所述缓冲板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升降板的底部,所述第一弯折柱和所述第二弯折柱连接于所述第二升降板的底部,所述缓冲板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弯折柱和所述第二弯折柱穿过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线圈支撑块对应所述第一弯折柱和所述第二弯折柱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弯折孔和第二弯折孔,所述第一弯折孔和所述第二弯折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外侧,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弯折板水平设置于所述定位槽的顶部两侧,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板,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二弯折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为气缸,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为液压装置。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支撑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弯折板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块和所述第二导向块之间。本线圈引脚弯折装置在进行线圈引脚弯折的时候,可先将线圈放置到所述线圈支撑块的定位槽中,线圈的两侧引脚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弯折孔和所述第二弯折孔的上方,所述第二升降板下压,所述缓冲板固定所述线圈,所述第二升降板继续下压,所述第一弯折柱和所述第二弯折柱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弯折孔和所述第二弯折孔进行初次弯折,再将所述第二升降板提起,同时所述第一升降板上升,所述第一升降柱和所述第二升降柱升起同时将线圈的引脚顶起,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弯折板朝线圈方向滑动,对线圈的引脚进行第二次弯折,完成线圈引脚的弯折,完成弯折的线圈在后续的组装过程中更便于进行定位,与焊盘的位置也能相互对应,提高焊接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线圈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线圈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线圈引脚弯折装置的结构视图;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视图图5为线圈引脚弯折装置的另一结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线圈引脚弯折装置,该线圈引脚弯折装置能够对线圈进行预弯折,从而提高在组装过程中的定位精准度,提高焊接效果。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5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线圈引脚弯折装置,包括底座4、第一气缸3、第二气缸9、线圈支撑块8、第一升降装置(未图示)、第二升降装置(未图示)、第一升降板7、第一升降柱14、第二升降柱15、缓冲板2、第二升降板1、第一弯折柱10、第二弯折柱11、第一弯折板5和第二弯折板6,所述第一气缸3、所述第二气缸9和所述线圈支撑块8位于所述底座4的顶部,所述第一升降板7可上下位移地位于所述线圈支撑块8的底部,所述线圈支撑块8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放置线圈的定位槽18,所述线圈支撑块18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16和第二通孔17,所述第一通孔16和所述第二通孔17位于所述定位槽18的两侧,所述第一升降柱14和所述第二升降柱15位于所述第一升降板7的顶部,所述第一升降柱14和所述第二升降柱15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16和所述第二通孔17中,所述第一升降板14由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带动上下位移,所述第二升降板1可上下位移地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撑块8的上方,所述第二升降板1由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带动上下位移,所述缓冲板2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升降板1的底部,所述第一弯折柱10和所述第二弯折柱11连接于所述第二升降板1的底部,所述缓冲板2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弯折柱10和所述第二弯折柱11穿过的第三通孔12和第四通孔13,所述线圈支撑块8对应所述第一弯折柱10和所述第二弯折柱1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弯折孔19和第二弯折孔20,所述第一弯折孔19和所述第二弯折孔2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6和所述第二通孔17的外侧,所述第一弯折板5和所述第二弯折板6水平设置于所述定位槽18的顶部两侧,所述第一气缸3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板5,所述第二气缸9连接所述第二弯折板6。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为气缸,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为液压装置。所述线圈支撑块8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块21和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一弯折板5和所述第二弯折板6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块21和所述第二导向块之间。本线圈引脚弯折装置在进行线圈引脚弯折的时候,可先将线圈放置到所述线圈支撑块的定位槽中,线圈的两侧引脚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弯折孔和所述第二弯折孔的上方,所述第二升降板下压,所述缓冲板固定所述线圈,所述第二升降板继续下压,所述第一弯折柱和所述第二弯折柱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弯折孔和所述第二弯折孔进行初次弯折,再将所述第二升降板提起,同时所述第一升降板上升,所述第一升降柱和所述第二升降柱升起同时将线圈的引脚顶起,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弯折板朝线圈方向滑动,对线圈的引脚进行第二次弯折,完成线圈引脚的弯折,完成弯折的线圈在后续的组装过程中更便于进行定位,与焊盘的位置也能相互对应,提高焊接质量。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引脚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线圈支撑块、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一升降板、第一升降柱、第二升降柱、缓冲板、第二升降板、第一弯折柱、第二弯折柱、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线圈支撑块位于所述底座的顶部,所述第一升降板可上下位移地位于所述线圈支撑块的底部,所述线圈支撑块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放置线圈的定位槽,所述线圈支撑块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定位槽的两侧,所述第一升降柱和所述第二升降柱位于所述第一升降板的顶部,所述第一升降柱和所述第二升降柱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第一升降板由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带动上下位移,所述第二升降板可上下位移地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撑块的上方,所述第二升降板由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带动上下位移,所述缓冲板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升降板的底部,所述第一弯折柱和所述第二弯折柱连接于所述第二升降板的底部,所述缓冲板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弯折柱和所述第二弯折柱穿过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线圈支撑块对应所述第一弯折柱和所述第二弯折柱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弯折孔和第二弯折孔,所述第一弯折孔和所述第二弯折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外侧,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弯折板水平设置于所述定位槽的顶部两侧,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板,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二弯折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引脚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线圈支撑块、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一升降板、第一升降柱、第二升降柱、缓冲板、第二升降板、第一弯折柱、第二弯折柱、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线圈支撑块位于所述底座的顶部,所述第一升降板可上下位移地位于所述线圈支撑块的底部,所述线圈支撑块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放置线圈的定位槽,所述线圈支撑块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定位槽的两侧,所述第一升降柱和所述第二升降柱位于所述第一升降板的顶部,所述第一升降柱和所述第二升降柱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第一升降板由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带动上下位移,所述第二升降板可上下位移地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撑块的上方,所述第二升降板由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带动上下位移,所述缓冲板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平
申请(专利权)人:磁电实业罗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