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交换元件、全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全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6981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10:09
全热交换元件具备交替地层叠第一层和第二层而成的层叠体,所述第一层设置有供第一空气流通过的第一流路,所述第二层设置有供第二空气流通过的第二流路。层叠体具备: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分隔构件(10);间隔保持构件(11A、11B),其设置于第一层和第二层,并保持彼此相向的分隔构件彼此的间隔;以及潜热遮蔽构件(12),其在分隔构件局部地设置,并遮蔽经由分隔构件的第一空气流与第二空气流之间的潜热的传递。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quipment of total heat exchange element and total heat exchange element

The total heat exchange element is provided with a layer formed by alternately stacking the first layer and the second layer. The first layer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flow path for the first air flow, and the second layer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flow path for the second air flow. The laminated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separating member (10) between the first layer and the second layer; a spacing retaining member (11a, 11b),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layer and the second layer, and keeps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separating members which are opposite to each other; and a latent heat shielding member (12), which is locally arranged on the separating member, and blocks the transmission of latent heat between the first air flow and the second air flow through the separating mem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全热交换元件、全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全热交换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进行空气流彼此间的全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元件、全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全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有进行从室外向室内的供气流与从室内向室外的排气流之间的全热交换的全热交换装置。通过进行使用全热交换装置的换气,从而能够使室内的制冷制热的效率和除湿加湿的效率提高,并使室内的空气调节所使用的能量降低。设置于全热交换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在供气流通过的流路与排气流通过的流路之间进行显热的传递和潜热的传递。对于全热交换元件而言,为了提高全热交换的效率,除了要求能够进行由流路间的热传递率的提高产生的显热的高效传递之外,还要求能够进行由流路间的透湿率的提高产生的潜热的高效传递。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在具备流路的全热交换元件中,在流路设置有凹凸形状,所述流路形成于设有间隔地层叠的多个传热板之间。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通过在凹凸形状中产生空气流的紊乱,从而能够实现潜热的高效传递。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023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由于因凹凸形状处的紊乱而产生空气流的不均,所以有时会在流路内局部地出现空气流的通过变少的位置。在该位置处,由于空气流从显热及潜热的传递面被剥离,所以传递面处的显热及潜热的传递变少。因此,全热交换元件难以得到使全热交换效率提高的效果。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以较高的效率进行全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元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全热交换元件具备交替地层叠第一层和第二层而成的层叠体,所述第一层设置有供第一空气流通过的第一流路,所述第二层设置有供第二空气流通过的第二流路。层叠体具备: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分隔构件;间隔保持构件,所述间隔保持构件设置于第一层和第二层,并保持彼此相向的分隔构件彼此的间隔;以及潜热遮蔽构件,所述潜热遮蔽构件在分隔构件局部地设置,并遮蔽经由分隔构件的第一空气流与第二空气流之间的潜热的传递。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全热交换元件可以发挥能够以较高的效率进行全热交换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分隔构件和间隔保持构件的立体图。图3是对设置图2所示的潜热遮蔽构件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层的截面的图。图5是示出图2所示的分隔构件和潜热遮蔽构件的截面的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全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一部分的流程图。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包括图7所示的间隔保持构件的第一层的截面的图。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全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一部分的流程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图10所示的第一层的截面的图。图13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1的全热交换元件的全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全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全热交换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不由该实施方式限定。实施方式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全热交换元件1的立体图。全热交换元件1是第一空气流7的行进方向与第二空气流8的行进方向相互垂直的正交流型全热交换元件。全热交换元件1具备交替地层叠第一层3和第二层4而成的层叠体2。在第一层3设置有供第一空气流7通过的多个第一流路5。在第二层4设置有供第二空气流8通过的多个第二流路6。第一空气流7是从室外向室内的供气流。第二空气流8是从室内向室外的排气流。层叠体2具备第一层3与第二层4之间的分隔构件10和保持分隔构件10彼此的间隔的间隔保持构件11。间隔保持构件11设置于第一层3和第二层4。在层叠体2交替地层叠有分隔构件10和间隔保持构件11,所述分隔构件10是平坦地加工而成的片构件,所述间隔保持构件11是呈波纹状成形的片构件。分隔构件10与间隔保持构件11利用粘接剂相互粘接。间隔保持构件11呈三角波状成形。在图1中省略粘接剂的图示。间隔保持构件11包括间隔保持构件11A和间隔保持构件11B,所述间隔保持构件11A形成有将第一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波纹状凹凸,所述间隔保持构件11B形成有将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波纹状凹凸。间隔保持构件11A与间隔保持构件11B经由分隔构件10交替地堆叠。第一层3是设置有间隔保持构件11A的分隔构件10彼此之间的部分。第一流路5是第一层3中的由间隔保持构件11A和分隔构件10包围的空间。第一流路5中的第一空气流7的行进方向是第一方向。第二层4是设置有间隔保持构件11B的分隔构件10彼此之间的部分。第二流路6是第二层4中的由间隔保持构件11B和分隔构件10包围的空间。第二流路6中的第二空气流8的行进方向是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作为分隔构件10的材料,使用具有传热性、透湿性及气体遮蔽性的材料。分隔构件10的材料的一个例子是由各种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片。作为间隔保持构件11的材料,使用具有气体遮蔽性的材料。间隔保持构件11的材料的一个例子是以纤维素纤维为原材料的纸。全热交换元件1通过经由分隔构件10的热传导,进行第一空气流7与第二空气流8之间的显热的交换。另外,在全热交换元件1中,通过分隔构件10中的水蒸气的透过,进行第一空气流7与第二空气流8之间的潜热的交换。此外,层叠体2中的第一层3和第二层4的数量是任意的。另外,第一层3中的第一流路5的数量和第二层4中的第二流路6的数量是任意的。间隔保持构件11能够将分隔构件10彼此的间隔保持为恒定即可,可以呈矩形波状成形。另外,间隔保持构件11可以是将多个板片组合而成的构件。间隔保持构件11可以是利用树脂材料成形的肋材。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分隔构件10和间隔保持构件11的立体图。在图2中示出一个分隔构件10和粘接于分隔构件10的间隔保持构件11A、11B。在分隔构件10局部地设置有潜热遮蔽构件12。潜热遮蔽构件12遮蔽经由分隔构件10的第一空气流7与第二空气流8之间的潜热的传递。潜热遮蔽构件12设置于图1所示的层叠体2的各分隔构件10。潜热遮蔽构件12包括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的潜热遮蔽构件12A、12B。潜热遮蔽构件12A设置于第一区域14A,所述第一区域14A是与第一方向交叉的带状区域。第一区域14A的长度方向是第二方向。潜热遮蔽构件12A以横穿第一层3中的多个第一流路5的方式设置。在图2所示的分隔构件10中,潜热遮蔽构件12A设置于在第一方向上设有间隔的两个第一区域14A。第一流路5的上游侧端部13A与设置有一个潜热遮蔽构件12A的第一区域14A的间隔、以及设置有潜热遮蔽构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n所述全热交换元件具备交替地层叠第一层和第二层而成的层叠体,所述第一层设置有供第一空气流通过的第一流路,所述第二层设置有供第二空气流通过的第二流路,/n所述层叠体具备:/n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之间的分隔构件;/n间隔保持构件,所述间隔保持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并保持彼此相向的分隔构件彼此的间隔;以及/n潜热遮蔽构件,所述潜热遮蔽构件在所述分隔构件局部地设置,并遮蔽经由所述分隔构件的所述第一空气流与所述第二空气流之间的潜热的传递。/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热交换元件具备交替地层叠第一层和第二层而成的层叠体,所述第一层设置有供第一空气流通过的第一流路,所述第二层设置有供第二空气流通过的第二流路,
所述层叠体具备:
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之间的分隔构件;
间隔保持构件,所述间隔保持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并保持彼此相向的分隔构件彼此的间隔;以及
潜热遮蔽构件,所述潜热遮蔽构件在所述分隔构件局部地设置,并遮蔽经由所述分隔构件的所述第一空气流与所述第二空气流之间的潜热的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潜热遮蔽构件设置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是与第一方向交叉的带状区域,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一空气流的行进方向,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第二方向交叉的带状区域,所述第二方向是所述第二空气流的行进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潜热遮蔽构件设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有间隔的多个所述第一区域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有间隔的所述第二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的上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一区域的间隔和所述第一区域彼此的间隔中的至少一个为长度X,所述长度X与所述第一流路的等效直径De、所述第一空气流的雷诺数Re及普朗特数Pr满足如下关系,即:
X=0.06×Re×De×Pr。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路的上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二区域的间隔和所述第二区域彼此的间隔中的至少一个为长度X,所述长度X与所述第二流路的等效直径De、所述第二空气流的雷诺数Re及普朗特数Pr满足如下关系,即:
X=0.06×Re×De×Pr。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潜热遮蔽构件是贴附于所述分隔构件的防湿材料的片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分隔构件起的所述潜热遮蔽构件的厚度为0.2m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潜热遮蔽构件填充于所述分隔构件与所述间隔保持构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包含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流路的宽度的0.2倍至2倍的范围内。


10.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外川一龟石圭司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