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58253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6 01: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道路维护施工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包括连接框架,连接框架的后端连接有第三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三缓冲层后方的第一缓冲层、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与第一缓冲层上的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包括第一防撞杆组、第二防撞杆组,第三防撞杆组以及第四防撞杆组,且所述第一防撞杆组、第二防撞杆组、第三防撞杆组和第四防撞杆组均为“8”字形支架。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四个相同结构(8字形)的防撞杆组结合来作为支架,该结构的好处在于若发生后车撞至后侧第一缓冲层的一侧时(例如仅撞至后端的左侧),那么位于左侧的第一防撞杆组和第三防撞杆组就其到缓冲的作用。

A new type of anti-collision bar applied to the rear anti-collision device of road vehicle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road maintenance and construction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 new anti-collision bar applied to the rear anti-collision device of a road operation vehicle. The second buffer layer includes a first anti-collision bar group, a second anti-collision bar group, a third anti-collision bar group and a fourth anti-collision bar group, and the first anti-collision bar group and the second anti-collision bar group The anti-collision bar group, the third anti-collision bar group and the fourth anti-collision bar group are all \8\ shaped supports. In this embodiment, four anti-collision bar groups of the same structure (8-shaped) are used as the support. The advantage of this structure is that if the rear vehicle collides with one side of the first buffer layer at the rear (for example, only to the left side of the rear end), the first and third anti-collision bar groups on the left side have the function of buff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
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维护施工设备的
,尤其涉及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
技术介绍
为了预防后方的行驶车辆追尾,现有的道路施工作业车,其施工作业时,后方一般跟随一辆防撞缓冲车,保证道路施工作业车不会被道路上行驶的失控车辆误撞。防撞缓冲车后部装有防撞装置,该防撞装置包括一设于最后侧的防撞板,连接在防撞板上的支架以及位于防撞板前侧且间隙设置的防撞包。在发生后车碰撞时,后车先撞在防撞板上,且推动防撞板,使支架破坏变形,最终撞到防撞包上形成多级缓冲从而达到保护的效果。但现有防撞装置上的支架一般采用直杆制成,其在被破坏变形过程中,会发生折断甚至被撞飞,被撞飞后的直杆容易造成二次事故,导致不必要的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撞缓冲装置的支架在被撞后容易折断引起事故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包括连接框架,还包括连接框架的后端连接有由吸能材料制成的第三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三缓冲层后方且与所述第三缓冲层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层、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与第一缓冲层上的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后侧面上且靠近上左方的第一防撞杆组、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后侧面上且靠近上右方的第二防撞杆组,位于连接框架后侧面上且靠近下方与所述第一防撞杆组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三防撞杆组以及位于连接框架后侧面上且靠近下方与所述第二防撞杆组相对间隔设置的第四防撞杆组,且所述第一防撞杆组、第二防撞杆组、第三防撞杆组和第四防撞杆组均为“8”字形支架。如上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所述连接框架的后侧面上靠近上左方设有第一连接块,在靠近上右方还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缓冲层相对所述连接框架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块相对的第三连接块,和与所述第二连接块相对设置的第四连接块;所述第一防撞杆组连接在第一连接块和第三连接块上,所述第二防撞杆组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块和第四连接块上。如上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所述第一防撞杆组包括四根中部朝向外弯曲的弧形杆,且两两相对设置形成两“0”型杆组,且两“0”型杆组的一端通过一连接件连接。如上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四根所述的弧形杆在同一平面内。如上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所述第一防撞杆组包括两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三连接块上的“S”型曲杆,两“S”型曲杆相对设置形成“8”字形,且两“S”型曲杆中部通过一连接件连接。如上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所述第一缓冲层还包括安装框,所述第三连接块和第四连接块均设于所述安装框上。如上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所述第一缓冲层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框内的防撞板。如上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所述第三缓冲层为防撞包,且其横截面呈蜂窝状,所述防撞包与所述防撞板相对的端面上设有向其内部凹陷形成的缓冲口。如上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所述缓冲口的两侧壁与防撞包的后端面通过导向斜面连接。如上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所述缓冲口贯穿所述防撞包的上下两端面且截面呈梯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其通过三个缓冲层来起到防撞缓冲的作用,在缓冲过程中,需要第二缓冲层被破坏之后才与第三缓冲层碰撞,故支架的形状以及连接方式将会导致其被破坏后的形变,若设计不当,可能在破坏过程中折断甚至会被撞飞,则会造成其他意外,如飞溅到后车或旁边造成二次伤害。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四个相同结构(8字形)的防撞杆组结合来作为支架,该结构的好处在于若发生后车撞至后侧第一缓冲层的一侧时(例如仅撞至后端的左侧),那么位于左侧的第一防撞杆组和第三防撞杆组就其到缓冲的作用,相比于整体的防撞杆组,能够发挥出跟好的缓冲效果。而且设置成8字形,能够控制在被破坏变形过程中,使其变形方向定向(优先朝弧形方向变形),防止随意变形导致折断等事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防撞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活动杆被拉伸状态(限位部与连接框架接触)的示意图;图4为活动杆的收缩状态(限位部与连接框架不接触)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如图1所示,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包括连接框架1,还包括连接框架1的后端连接有由吸能材料制成的第三缓冲层13、位于所述第三缓冲层13后方且与所述第三缓冲层13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层11、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与第一缓冲层11上的第二缓冲层12,所述第二缓冲层12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上左方的第一防撞杆组51、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上右方的第二防撞杆组52,位于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下方与所述第一防撞杆组51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三防撞杆组53以及位于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下方与所述第二防撞杆组52相对间隔设置的第四防撞杆组,且所述第一防撞杆组51、第二防撞杆组52、第三防撞杆组53和第四防撞杆组均为“8”字形支架。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其通过三个缓冲层来起到防撞缓冲的作用,在缓冲过程中,需要第二缓冲层被破坏之后才与第三缓冲层碰撞,故支架的形状以及连接方式将会导致其被破坏后的形变,若设计不当,可能在破坏过程中折断甚至会被撞飞,则会造成其他意外,如飞溅到后车或旁边造成二次伤害。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四个相同结构(8字形)的防撞杆组结合来作为支架,该结构的好处在于若发生后车撞至后侧第一缓冲层的一侧时(例如仅撞至后端的左侧),那么位于左侧的第一防撞杆组和第三防撞杆组就其到缓冲的作用,相比于整体的防撞杆组,能够发挥出跟好的缓冲效果。而且设置成8字形,能够控制在被破坏变形过程中,使其变形方向定向(优先朝弧形方向变形),防止随意变形导致折断等事故。本方案中第一防撞杆组、第二防撞杆组、第三防撞杆组和第四防撞杆组的结构相同,仅连接位置的差别,故以下仅对第一防撞杆组的结构作详细描述。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框架1的后侧面上靠近上左方设有第一连接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包括连接框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框架(1)的后端连接有由吸能材料制成的第三缓冲层(13)、位于所述第三缓冲层(13)后方且与所述第三缓冲层(13)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层(11)、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与第一缓冲层(11)上的第二缓冲层(12),所述第二缓冲层(12)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上左方的第一防撞杆组(51)、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上右方的第二防撞杆组(52),位于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下方与所述第一防撞杆组(51)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三防撞杆组(53)以及位于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下方与所述第二防撞杆组(52)相对间隔设置的第四防撞杆组(54),且所述第一防撞杆组(51)、第二防撞杆组(52)、第三防撞杆组(53)和第四防撞杆组(54)均为“8”字形支架。/n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包括连接框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框架(1)的后端连接有由吸能材料制成的第三缓冲层(13)、位于所述第三缓冲层(13)后方且与所述第三缓冲层(13)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层(11)、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与第一缓冲层(11)上的第二缓冲层(12),所述第二缓冲层(12)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上左方的第一防撞杆组(51)、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上右方的第二防撞杆组(52),位于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下方与所述第一防撞杆组(51)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三防撞杆组(53)以及位于连接框架(1)后侧面上且靠近下方与所述第二防撞杆组(52)相对间隔设置的第四防撞杆组(54),且所述第一防撞杆组(51)、第二防撞杆组(52)、第三防撞杆组(53)和第四防撞杆组(54)均为“8”字形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架(1)的后侧面上靠近上左方设有第一连接块(41),在靠近上右方还设有第二连接块(42),所述第一缓冲层(11)相对所述连接框架(1)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块(41)相对的第三连接块(43),和与所述第二连接块(42)相对设置的第四连接块(44);
所述第一防撞杆组(51)连接在第一连接块(41)和第三连接块(43)上,所述第二防撞杆组(52)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块(42)和第四连接块(4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新型防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撞杆组(51)包括四根中部朝向外弯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洪芝贾永力杨刚姜万双陈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易路美道路养护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