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电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5404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发电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壳体、用于发电的线圈、PCB板、导磁弹片、永磁体、用于将永磁体的N极的磁力传递至导磁弹片的上导磁板、用于将永磁体的S极的磁力传递至导磁弹片的下导磁板、用于带动永磁体、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运动的摆动杆、用于驱动摆动杆运动的圆形按钮和用于驱使摆动杆复位的复位弹簧;线圈、PCB板和导磁弹片固定至安装壳体内;线圈套设于导磁弹片外周;PCB板电性连接至线圈;永磁体固定至摆动杆;上导磁板固定至永磁体的N极;下导磁板固定至永磁体的S极;导磁弹片的一端位于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之间。自发电控制装置的结构简单且稳定性较高,使用便捷,用户体验感较高。

Self generating control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lf generating control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 coil fo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a PCB board, a magnetic guide spring piece, a permanent magnet, an upper magnetic guide plate for transferring the N-pole magnetic force of the permanent magnet to the magnetic guide spring piece, a lower magnetic guide plate for transferring the S-pole magnetic force of the permanent magnet to the magnetic guide spring piece, a pendulum for driving the motion of the permanent magnet, the upper magnetic guide plate and the lower magnetic guide plate The moving rod, the circular button for driving the movement of the swing rod and the return spring for driving the return of the swing rod; the coil, PCB board and the magnetic guide spring are fixed in the installation shell; the coil is sleeved around the magnetic guide spring; the PCB board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coil; the permanent magnet is fixed to the swing rod; the upper magnetic guide plate is fixed to the N-pole of the permanent magnet; the lower magnetic guide plate is fixed to the S-pole of the permanent magnet; the magnetic guide spring One end is locat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guide plates. The self generating control device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high stability, convenient use and high user experie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发电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发电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自发电控制装置的结构复杂,且具有按压按钮时无法进入发电状态的情况发生,结构稳定性较低,影响用户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发电控制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自发电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壳体、用于发电的线圈、用于接收线圈发的电以发射控制信号的PCB板、用于改变线圈的磁通方向从而实现发电的导磁弹片、用于提供磁力的永磁体、用于将永磁体的N极的磁力传递至导磁弹片的上导磁板、用于将永磁体的S极的磁力传递至导磁弹片的下导磁板、用于带动永磁体、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运动的摆动杆、用于驱动摆动杆运动的圆形按钮和用于驱使摆动杆复位的复位弹簧;线圈、PCB板和导磁弹片固定至安装壳体内;线圈套设于导磁弹片外周;PCB板电性连接至线圈;永磁体固定至摆动杆;上导磁板固定至永磁体的N极;下导磁板固定至永磁体的S极;导磁弹片的一端位于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之间;安装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复位弹簧位于摆动杆和下壳体之间;复位弹簧的一端接触摆动杆的下端面且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接触下壳体;圆形按钮安装于上壳体;圆形按钮的中部形成有用于接触摆动杆上端面的凸起部;按压圆形按钮驱动摆动杆向下运动进入上导磁板接触导磁弹片的一端且下导磁板脱离导磁弹片的一端的发电状态;复位弹簧驱使摆动杆向上运动进入上导磁板脱离导磁弹片的一端且下导磁板接触导磁弹片的一端的恢复状态;圆形按钮设有多个L形触角;L形触角远离圆形按钮的一端形成有限位凸起;上壳体形成有用于阻止限位凸起向上运动的限位部;限位凸起位于限位部的下方且接触限位部。进一步地,L形触角均匀分布于圆形按钮的外周。进一步地,L形触角的数目为偶数。进一步地,L形触角的数目为4。进一步地,自发电控制装置包括多个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数目为2。进一步地,2个复位弹簧分别设置在摆动杆的下端面的两侧。进一步地,上壳体可拆卸安装至下壳体。进一步地,下壳体设有连接部;摆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至连接部。进一步地,连接部的数目为2;摆动杆的一端形成有两个分别用于转动连接至连接部的连接杆;2个连接杆分别位于线圈的两侧。进一步地,PCB板和导磁弹片分别通过固定螺钉固定至下壳体。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的自发电控制装置的结构简单且稳定性较高,使用便捷,用户体验感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自发电控制装置的爆炸图;图2是图1中的自发电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自发电控制装置处于恢复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图2中的自发电控制装置处于发电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自发电控制装置处于另一个发电状态的剖视图。自发电控制装置10,安装壳体11,上壳体111,限位部112,下壳体113,连接部114,线圈13,PCB板14,导磁弹片15,永磁体16,上导磁板17,下导磁板18,摆动杆19,连接杆191,圆形按钮20,凸起部201,L形触角202,限位凸起203,复位弹簧21,固定螺钉2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具体的介绍。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自发电控制装置10,包括:安装壳体11、线圈13、PCB板14、导磁弹片15、永磁体16、上导磁板17、下导磁板18、摆动杆19、圆形按钮20和复位弹簧21。其中,线圈13用于发电。PCB板14用于接收线圈13发的电以发射控制信号。导磁弹片15用于改变线圈13的磁通方向从而实现发电。永磁体16用于提供磁力。上导磁板17用于将永磁体16的N极的磁力传递至导磁弹片15。下导磁板18用于将永磁体16的S极的磁力传递至导磁弹片15。摆动杆19用于带动永磁体16、上导磁板17和下导磁板18运动。圆形按钮20用于驱动摆动杆19运动。复位弹簧21用于驱使摆动杆19复位。作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将线圈13、PCB板14和导磁弹片15固定至安装壳体11内。再将线圈13套设于导磁弹片15外周。PCB板14电性连接至线圈13以获得线圈13产生的电能。永磁体16固定至摆动杆19从而实现跟随摆动杆19上下运动。上导磁板17固定至永磁体16的N极。下导磁板18固定至永磁体16的S极。导磁弹片15的一端位于上导磁板17和下导磁板18之间。其中,安装壳体11包括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3。复位弹簧21位于摆动杆19和下壳体113之间。复位弹簧21的一端接触摆动杆19的下端面且复位弹簧21的另一端接触下壳体113。圆形按钮20安装于上壳体111。圆形按钮20的中部形成有凸起部201。凸起部201用于接触摆动杆19上端面从而实现按压摆动杆19致使摆动杆19向下运动。在本方案中,克服复位弹簧21的弹力,向下按压圆形按钮20驱动摆动杆19向下运动。摆动杆19带动永磁体16、上导磁板17和下导磁板18一起向下运动直至上导磁板17接触导磁弹片15的一端且下导磁板18脱离导磁弹片15的一端。此时,导磁弹片15的一端接触的磁极发生改变,致使线圈13的磁通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电能。线圈13将电能传递至PCB板14供PCB板14发射控制型号。这是摆动杆19处于发电状态。当取消对圆形按钮20施加的驱使摆动杆19向下运动的作用力时,摆动杆19在复位弹簧21的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摆动杆19带动永磁体16、上导磁板17和下导磁板18一起向上运动直至上导磁板17脱离导磁弹片15的一端且下导磁板18接触导磁弹片15。此时,摆动杆19在复位弹簧21的弹力作用下回到恢复状态且保持在回复状态。这是导磁弹片15的一端接触的磁极保持不变,则线圈13的磁通方向保持不变,即停止发电。作为更具体的方案,圆形按钮20设有多个L形触角202。L形触角202均匀分布于圆形按钮20的外周。L形触角202远离圆形按钮20的一端形成有限位凸起203。上壳体111形成有用于阻止限位凸起203向上运动的限位部112。限位凸起203位于限位部112的下方且接触限位部112。具体而言,凸起部201位于圆形按钮20的中心位置。按压圆形按钮20的中心位置能够带动摆动杆19向下运动。L形触角202均匀分布于圆形按钮20的外周,且L形触角202形成的限位凸起203在限位部112的限定下无法向上运动。所以随意按压圆形按钮20的边缘时,位于边缘处的L形触角202向下运动,从而带动圆形按钮20整体倾斜向下运动。此时,位于圆形按钮20的中心位置的凸起部201也跟随圆形按钮20向下运动,从而压迫摆动杆19向下运动直至进入发电状态。这样的自发电控制装置10结构简单,使得用户按压圆形按钮20的任何部位都能进行发电,使用方便,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L形触角202的数目为偶数。多个L形触角202均匀分布于圆形按钮20的外周,而将其数目设置为偶数,使得每个L形触角202在关于圆形按钮20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均设有与之对称的另一个L形触角202。这样设置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使得用户按压圆形按钮20的任何部位都能使摆动杆19稳定地进入发电状态。具体地,可以将L形触角202的数目设置为4。这样的圆形按钮20结构即简单,稳定性又高。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自发电控制装置10包括多个复位弹簧21。具体地,可将复位弹簧21的数目设置为2。2个复位弹簧21分别设置在摆动杆19的下端面的两侧以对摆动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发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壳体、用于发电的线圈、用于接收所述线圈发的电以发射控制信号的PCB板、用于改变所述线圈的磁通方向从而实现发电的导磁弹片、用于提供磁力的永磁体、用于将所述永磁体的N极的磁力传递至所述导磁弹片的上导磁板、用于将所述永磁体的S极的磁力传递至所述导磁弹片的下导磁板、用于带动所述永磁体、所述上导磁板和所述下导磁板运动的摆动杆、用于驱动所述摆动杆运动的圆形按钮和用于驱使所述摆动杆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线圈、所述PCB板和所述导磁弹片固定至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线圈套设于所述导磁弹片外周;所述PCB板电性连接至所述线圈;所述永磁体固定至所述摆动杆;所述上导磁板固定至所述永磁体的N极;所述下导磁板固定至所述永磁体的S极;所述导磁弹片的一端位于所述上导磁板和所述下导磁板之间;所述安装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摆动杆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接触所述摆动杆的下端面且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接触所述下壳体;所述圆形按钮安装于所述上壳体;所述圆形按钮的中部形成有用于接触所述摆动杆上端面的凸起部;按压所述圆形按钮驱动所述摆动杆向下运动进入所述上导磁板接触所述导磁弹片的一端且下导磁板脱离所述导磁弹片的一端的发电状态;所述复位弹簧驱使所述摆动杆向上运动进入所述上导磁板脱离所述导磁弹片的一端且下导磁板接触所述导磁弹片的一端的恢复状态;所述圆形按钮设有多个L形触角;所述L形触角远离所述圆形按钮的一端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上壳体形成有用于阻止所述限位凸起向上运动的限位部;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限位部的下方且接触所述限位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发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壳体、用于发电的线圈、用于接收所述线圈发的电以发射控制信号的PCB板、用于改变所述线圈的磁通方向从而实现发电的导磁弹片、用于提供磁力的永磁体、用于将所述永磁体的N极的磁力传递至所述导磁弹片的上导磁板、用于将所述永磁体的S极的磁力传递至所述导磁弹片的下导磁板、用于带动所述永磁体、所述上导磁板和所述下导磁板运动的摆动杆、用于驱动所述摆动杆运动的圆形按钮和用于驱使所述摆动杆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线圈、所述PCB板和所述导磁弹片固定至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线圈套设于所述导磁弹片外周;所述PCB板电性连接至所述线圈;所述永磁体固定至所述摆动杆;所述上导磁板固定至所述永磁体的N极;所述下导磁板固定至所述永磁体的S极;所述导磁弹片的一端位于所述上导磁板和所述下导磁板之间;所述安装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摆动杆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接触所述摆动杆的下端面且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接触所述下壳体;所述圆形按钮安装于所述上壳体;所述圆形按钮的中部形成有用于接触所述摆动杆上端面的凸起部;按压所述圆形按钮驱动所述摆动杆向下运动进入所述上导磁板接触所述导磁弹片的一端且下导磁板脱离所述导磁弹片的一端的发电状态;所述复位弹簧驱使所述摆动杆向上运动进入所述上导磁板脱离所述导磁弹片的一端且下导磁板接触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辉朱为泼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阿乐乐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