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5030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器,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夹角为5~12°,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间距为23~38mm;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主导风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3~30°,副导风板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距离≤10mm;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主导风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副导风板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间距≥5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空调器的导风板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出流气流能够集中从主、副导风板形成的通道吹出;出风口的气流流通截面处于合理范围内,促使气流能够以较高速度送至地面,避免出现热气流聚集在房间中上部的情况,使房间垂直平面上温度分布均匀。

Structure of air guide plate and air condition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the air guide plate structure and the air conditioner, the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main air plate and the auxiliary air guide plate is 5-12 \u00b0, the space between the main air plate and the auxiliary air guide plate is 23-38mm; when the air conditioner is in the heating state, the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main air plate and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s 13-30 \u00b0,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op end of the auxiliary air guide plate and the upper profile of the air outlet duct is \u2264 10 mm; the air conditioner When the air conditioner is in refrigeration state, the angle between the main air plate and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is \u00b1 8 \u00b0, and the minimum distance between the auxiliary air plate and the upper profile of the air outlet duct is \u2265 5mm. The utility model improves the structure of the air guide plate of the air conditioner, so that the air flow can be concentrated from the channels formed by the main and auxiliary air guide plates; the air flow cross section of the air outlet is in a reasonable range, so that the air flow can be sent to the ground at a higher speed, avoiding the situation that the hot air flow gather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room, and making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vertical plane of the room uni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尤其是一种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家庭所常用的分体壁挂式空调主要采用上送上回的送风形式,在进行制热工作时,由于热空气的密度小,热空气不容易被送到地面,会导致热量集中在房间的中上部,使得室内温度在垂直平面上分布不均匀,出现热力分层现象,使得房间内足冷顶暖,影响人体舒适度。空调器的导风板安装在出风口处,导风板的结构设计和角度控制对出流气流的流线走向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导风板的结构设计和角度控制是房间温度场分布情况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对于现有的成型产品,主导风板作为外观造型的组成部分,其改动的可操作性极低,因此若要改善房间的温度场分布,对副导风板进行优化改进是成本最低、且最易实现的一种优化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可使房间内温度场分布均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空调器导风板结构,所述导风板结构可转动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口,所述导风板结构包括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所述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夹角为5~12°,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间距为23~38mm;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主导风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3~30°,副导风板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距离≤10mm;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主导风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副导风板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间距≥5mm。进一步的是:所述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固定在副导风板上并沿副导风板的延伸方向平行排列。本技术还公开了空调器,所述空调器的出风口设置有如上述内容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对空调器的导风板结构进行改进,对副导风板与风道上部型线的间距进行控制,使得出流气流能够集中从主、副导风板形成的通道吹出;并利用加强筋控制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最小间距,使得出风口的气流流通截面处于合理范围内,促使气流能够以较高速度送至地面,避免出现热气流聚集在房间中上部的情况,使房间垂直平面上温度分布均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导风板结构的运行角度示意图;图3为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导风板结构的运行角度示意图;图4为采用现有空调器的空调气流流线图;图5为采用本技术的空调气流流线图;图中标记为:1-主导风板、2-副导风板、3-加强筋、α-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间距、β-主导风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γ-主导风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L1-副导风板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距离、L2-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间距、L3-副导风板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间距。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导风板结构以及采用该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的空调器。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由主导风板1和副导风板2组成,主导风板1和副导风板2都通过转轴可转动连接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如图4所示,现有的空调器在制热时,送出的热空气大部分不能达到房间的地面,对房间的覆盖面积也不足,由于热空气自身密度较小,热空气集中在房间的中上部,造成房间底部和中上部的温差较大,使用者在房间内会有足冷顶暖的感觉,本技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主导风板1、副导风板2以及空调出风口风道之间的距离和夹角进行控制,如图2所示,控制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夹角α为5~12°,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间距L2为23~38mm;另外,在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在满足安全间隙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副导风板2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间隙,控制此距离L1≤10mm为最佳,可使出风口的气流尽量从主导风板1和副导风板2之间的通道吹出,再通过主导风板1对热气流的出流角度进行控制,主导风板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为13~30°为佳。使得在制热状态下,如图5所示,热气流能以接近竖直的出流角度吹出,能够让热气流在房间内的覆盖面积更大,而对主导风板1、副导风板2以及空调出风口风道之间的距离和夹角进行控制,可让热气流的吹出速度增加,促使热气流能够以较高速度送至房间地面,减小热气流因密度小、易向上扩散的特性对吹地效果产生的影响,提升房间的地面温度,使房间内温度分布均匀。另外,为了使出风口气流的横向扩散面积更宽,使空调器吹出气流对房间的覆盖更广,同时也为了加强对主导风板1和副导风板2之间的间距进行控制,在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3,加强筋3固定在副导风板2上并沿副导风板2的延伸方向平行排列。由于本技术中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间距L2需控制为23~38mm,加强筋3的高度不得低于23mm。通过设置多个加强筋3,将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形成多个独立的小出风口,能够促使吹出的气流在房间内横向扩散,增大气流覆盖面积,提高空调器的制热和制冷效果。另外,当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如图3所示,控制主导风板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γ为±8°,控制副导风板2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距离L3≥5mm,以避免对空调器进行制冷工作时风道的干风量以及该角度下的制冷能力造成不良影响而导致房间温度场分布情况变差。实施例对采用现有空调器的房间温度和采用本技术所述空调器的房间温度以及空调器风量进行对比,制热工作时的数据如表1所示,制冷工作时的数据如表2所示:表1低温制热工况、制热默认运行角度下对比数据房间垂直平面各层温度现有空调器本技术空调器足部均温(℃)15.8319.10腰部均温(℃)18.2619.27头部均温(℃)18.8318.77头部-足部温差(℃)3.00-0.33风量(m3/h)543540表2最大制冷工况、制冷默认运行角度下对比数据房间垂直平面各层温度现有空调器本技术空调器足部均温(℃)20.2819.97腰部均温(℃)20.7720.56头部均温(℃)20.9520.69头部-足部温差(℃)0.670.72风量(m3/h)621625由表1和表2可知,在制热工作和制冷工作时,采用本技术所述空调器的房间内垂直平面各层温度分布均匀,足部和头部的温差较小,且风量相比于现有空调器并未有较大改变,采用本技术所述的空调器可对制热状态下房间的温度分布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并未影响空调器的制冷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空调器导风板结构,所述导风板结构可转动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结构包括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所述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夹角为5~12°,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间距为23~38mm;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主导风板(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3~30°,副导风板(2)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距离≤10mm;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主导风板(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副导风板(2)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间距≥5mm。

【技术特征摘要】
1.空调器导风板结构,所述导风板结构可转动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结构包括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所述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夹角为5~12°,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间距为23~38mm;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主导风板(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3~30°,副导风板(2)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距离≤10mm;空调器处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奇杰邱名友蒋浩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