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取力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492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擦取力轮,包括轮体、偏心轴套和轴体,所述轮体设有沿轴向方向的中心孔;所述偏心轴套设有偏心轴孔,所述偏心轴孔的中心线偏离所述偏心轴套的外周面的中心线;所述偏心轴套套设在所述中心孔中,所述偏心轴套的外周面的中心线与所述中心孔的中心线同轴,且所述轮体相对于所述偏心轴套可转动;所述轴体套设固定在所述偏心轴孔中,所述偏心轴套相对于所述轴体可转动调节,且所述偏心轴套相对于所述轴体沿轴向方向位置可调节。该摩擦取力轮可以实现摩擦取力轮的径向位置和轴向位置可调,保证了钢丝绳的压力大小和直线度要求。

Friction take-off whee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iction take-off wheel, which comprises a wheel body, an eccentric shaft sleeve and a shaft body, wherein the wheel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center hole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the eccentric shaft sleeve is provided with an eccentric shaft hole, and the center line of the eccentric shaft hole deviates from the center line of the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eccentric shaft sleeve; the eccentric shaft sleeve is arranged in the center hole, and the center line of the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eccentric shaft sleeve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e center line of the center hole is coaxial, and the wheel body can rotate with respect to the eccentric shaft sleeve; the shaft body sleeve is arranged and fixed in the eccentric shaft hole, the eccentric shaft sleeve can rotate and adjust with respect to the shaft body, and the eccentric shaft sleeve can adjust with respect to the axial position of the shaft body. The radial position and axial position of the friction take-off wheel can be adjusted by the friction take-off wheel, which ensures the pressure and straightness of the wire ro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擦取力轮
本技术涉及脱挂式索道
,具体涉及一种摩擦取力轮。
技术介绍
脱挂式抱索器索道吊厢在钢丝绳线路上高速进站后,通过脱开装置,吊厢与钢丝绳脱开,加减速装置减速,实现吊厢在站内低速运行。出站时相反。脱挂式抱索器索道要求加减速装置应保证抱索器在挂结钢丝绳的同时抱索器与钢丝绳同步速度。为保证加减速装置与线路运行速度的挂结同步及速度联动,加减速装置的同步性要求站内及线路采用同一动力源是既可靠又经济的方案。站内驱动轮高速旋转带动钢丝绳运行,利用钢丝绳与摩擦取力轮之间的摩擦,钢丝绳带动摩擦取力轮转动,摩擦取力轮为整个加减速装置提供动力源,必须保证摩擦取力轮与钢丝绳运行速度一致,不能打滑,这就要求钢丝绳对摩擦取力轮压力要适当。因此,需要对摩擦取力轮的径向位置和轴向位置进行调节,以保证钢丝绳的压力大小和直线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调节的摩擦取力轮,既可以实现摩擦取力轮的径向位置调节来保证钢丝绳的压力大小,又可以实现摩擦取力轮的轴向位置调节来保证钢丝绳的直线度的要求。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摩擦取力轮,包括:轮体,所述轮体设有沿轴向方向的中心孔;偏心轴套,所述偏心轴套设有偏心轴孔,所述偏心轴孔的中心线偏离所述偏心轴套的外周面的中心线;所述偏心轴套套设在所述中心孔中,所述偏心轴套的外周面的中心线与所述中心孔的中心线同轴,且所述轮体相对于所述偏心轴套可转动;轴体,所述轴体套设固定在所述偏心轴孔中,所述偏心轴套相对于所述轴体可转动调节,且所述偏心轴套相对于所述轴体沿轴向方向位置可调节。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摩擦取力轮,由于偏心轴套相对于轴体可转动调节,可以实现摩擦取力轮的径向位置可调,保证了钢丝绳对摩擦取力轮的压力大小。由偏心轴套相对于轴体可沿轴向方向位置可调节,可以保证摩擦取力轮组与钢丝绳的直线度要求。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盖板、轴向调节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偏心轴套的前端面上,所述轴向调节件穿过所述盖板,所述轴向调节件的后端顶在所述轴体上,所述轴向调节件与所述盖板可拆卸地固定,所述盖板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轴体可拆卸地固定,以使所述轴向调节件的后端与所述盖板之间的轴向长度可调;所述盖板与所述偏心轴套可拆卸地固定,以使所述偏心轴套相对于与所述轴体可转动调节。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盖板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偏心轴套的前端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分度调节孔,至少两个所述分度调节孔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一紧固件可拆卸地紧固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分度调节孔中,以将所述盖板与所述偏心轴套固定。根据本技术再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紧固件为第一螺纹紧固件,所述分度调节孔为轴套螺纹孔。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紧固件为第二螺纹紧固件,所述盖板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轴体的前端面设有轴体螺纹孔,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轴体螺纹孔相对应,所述第二紧固件紧固在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轴体螺纹孔中,以将所述盖板与所述轴体可拆卸地固定。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盖板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轴向调节件包括螺栓杆和螺母;所述螺栓杆的后端顶在所述轴体的前端面上,所述螺栓杆的前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且所述螺栓杆的前端通过和所述螺母螺纹配合与所述盖板可拆卸地固定。根据本技术再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轴体的前端面上沿轴向方向向前延伸有卡柱,所述盖板上设有与所述卡柱相配合的卡孔,所述卡柱穿过所述卡孔。根据本技术再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卡柱有两个,两个所述卡柱均呈半圆形且相对间隔开设置;相应地,所述卡孔有两个,两个所述卡孔均呈半圆形且相对间隔开设置,两个所述卡柱分别穿过两个所述卡孔。根据本技术一些的实施例,还包括与钢丝绳接触的环形轮衬,所述轮衬环套在所述轮体的外周面上。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轮体的外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轮衬卡设在所述凹槽中。根据本技术再进一步的实施例,还包括环形侧板,所述轮体的外周面上设有凸缘;所述侧板与所述凸缘轴向间隔开地且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轮体的外周面上,以使所述侧板、所述凸缘和所述轮体的外周面共同形成开口朝外的所述凹槽。根据本技术再进一步的实施例,还包括卡圈,所述轮体的外周面上设有与所述卡圈的内侧面相配合的第一卡槽,所述侧板的内周面上设有与所述卡圈的外侧面向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卡圈卡入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以使所述侧板固定在所述轮体的外周面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偏心轴套的外周面与所述轮体的内周面之间。根据本技术再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轴承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轴间隔开地设置。根据本技术再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偏心轴套的前端外周设有端部轴肩,所述偏心轴套的后端固定有轴用弹性挡圈,所述轮体的内周面上相对于所述端部轴肩和所述轴用弹性挡圈分别设有第一中挡肩和第二中挡肩;所述第一轴承的前端面抵靠在所述端部轴肩上且所述第一轴承的后端面抵靠在所述第一中挡肩上;所述第二轴承的前端面抵靠在所述第二中挡肩上且所述第二轴承的后端面抵靠在所述轴用弹性挡圈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体的后端伸出所述轴孔,且所述轴体的后端设有轴端挡板装置,以使所述轴体的后端一侧装入导轨梁后,所述轴端挡板装置挡住所述导轨梁。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是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摩擦取力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摩擦取力轮的正面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处剖切示意图。图4是图2中B-B处剖切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摩擦取力轮中的轴体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摩擦取力轮中的盖板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摩擦取力轮中的偏心轴套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摩擦取力轮1000轮体1中心孔101凸缘102第一中挡肩103第二中挡肩104中心孔的轴线I偏心轴套2偏心轴孔201分度调节孔202端部轴肩203偏心轴孔的中心线II轴体3轴体螺纹孔301卡柱302盖板4第一安装孔401第二安装孔402卡孔403第三安装孔404第二紧固件5第一紧固件6轴向调节件7螺栓杆71螺母72轮衬8侧板9卡圈10轴承11第一轴承1101第二轴承1102轴用弹性挡圈12轴端挡板装置13导轨梁1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介绍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行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至图7来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摩擦取力轮1000.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摩擦取力轮1000,包括轮体1、偏心轴套2和轴体3。其中,轮体1设有沿轴向方向的中心孔101;偏心轴套2设有偏心轴孔201,偏心轴孔201的中心线I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擦取力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体,所述轮体设有沿轴向方向的中心孔;偏心轴套,所述偏心轴套设有偏心轴孔,所述偏心轴孔的中心线偏离所述偏心轴套的外周面的中心线;所述偏心轴套套设在所述中心孔中,所述偏心轴套的外周面的中心线与所述中心孔的中心线同轴,且所述轮体相对于所述偏心轴套可转动;轴体,所述轴体套设固定在所述偏心轴孔中,所述偏心轴套相对于所述轴体可转动调节,且所述偏心轴套相对于所述轴体沿轴向方向位置可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擦取力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体,所述轮体设有沿轴向方向的中心孔;偏心轴套,所述偏心轴套设有偏心轴孔,所述偏心轴孔的中心线偏离所述偏心轴套的外周面的中心线;所述偏心轴套套设在所述中心孔中,所述偏心轴套的外周面的中心线与所述中心孔的中心线同轴,且所述轮体相对于所述偏心轴套可转动;轴体,所述轴体套设固定在所述偏心轴孔中,所述偏心轴套相对于所述轴体可转动调节,且所述偏心轴套相对于所述轴体沿轴向方向位置可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取力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轴向调节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偏心轴套的前端面上,所述轴向调节件穿过所述盖板,所述轴向调节件的后端顶在所述轴体上,所述轴向调节件与所述盖板可拆卸地固定,所述盖板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轴体可拆卸地固定,以使所述轴向调节件的后端与所述盖板之间的轴向长度可调;所述盖板与所述偏心轴套可拆卸地固定,以使所述偏心轴套相对于与所述轴体可转动调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取力轮,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盖板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偏心轴套的前端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分度调节孔,至少两个所述分度调节孔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一紧固件可拆卸地紧固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分度调节孔中,以将所述盖板与所述偏心轴套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擦取力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为第一螺纹紧固件,所述分度调节孔为轴套螺纹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取力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紧固件为第二螺纹紧固件,所述盖板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轴体的前端面设有轴体螺纹孔,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轴体螺纹孔相对应,所述第二紧固件紧固在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轴体螺纹孔中,以将所述盖板与所述轴体可拆卸地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取力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轴向调节件包括螺栓杆和螺母;所述螺栓杆的后端顶在所述轴体的前端面上,所述螺栓杆的前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且所述螺栓杆的前端通过和所述螺母螺纹配合与所述盖板可拆卸地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擦取力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的前端面上沿轴向方向向前延伸有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啸飞张海燕习进朝熊文楠金忠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