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防裂型隧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4861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震防裂型隧道,包括隧道本体,隧道本体外设有橡胶层,橡胶层外设有支护层;沿着隧道本体的周向延伸方向,于隧道本体和支护层分别设有缓冲腔,缓冲腔与橡胶层相邻,位于隧道本体的缓冲腔与位于支护层的缓冲腔相对设置,缓冲腔内设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柱和两个缓冲组件,缓冲柱与橡胶层连接,缓冲柱自橡胶层朝缓冲腔纵向延伸,两个缓冲组件对称设于缓冲柱的两侧,两个缓冲组件分别对缓冲柱施加横向弹性力。由于缓冲柱与橡胶层连接,使得橡胶层的周向震动可带动缓冲柱于缓冲腔中左右移动,而两侧的缓冲组件施加的横向弹性力会对缓冲柱的震动力起到抵消作用,以此降低作用于隧道的地震力,提高了隧道的抗震作用。

A kind of anti-seismic and anti crack tunnel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nti-seismic and anti crack tunnel, which includes a tunnel body. The outside of the tunnel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rubber layer, and a support layer is arranged outside the rubber layer.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tunnel body, the tunnel body and the support layer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buffer cavity, which is adjacent to the rubber layer, the buffer cavit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tunnel body is arranged opposite to the buffer cavit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upport layer, and the buffer cavity is arranged There is a buffer device; the buffer device includes a buffer column and two buffer components, the buffer column is connected with the rubber layer, the buffer column extends longitudinally from the rubber layer to the buffer cavity, the two buffer components are symmetrically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buffer column, and the two buffer components respectively exert transverse elastic force on the buffer column. Due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uffer column and the rubber layer, the circumferential vibration of the rubber layer can drive the buffer column to move left and right in the buffer cavity, while the lateral elastic force exerted by the buffer components on both sides will counteract the vibration force of the buffer column, so as to reduce the seismic force on the tunnel and improve the seismic effect of the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防裂型隧道
本技术涉及隧道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抗震防裂型隧道。
技术介绍
隧道是指在既有的建筑或土石结构中挖出来的通道,供交通立体化、穿山越岭、地下通道、越江、过海、管道运输、电缆地下化、水利工程等使用。随着城市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地方进行了隧道建设。然而建设区域的扩展,使得隧道要面临更复杂的建设条件。特别是在地震区,由于地震区地震活动频发且地震活动强烈,为保证该区域的交通不易因地震的影响而经常被阻断,隧道的抗震问题成了不可避免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减震的抗震防裂型隧道。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抗震防裂型隧道。该抗震防裂型隧道包括隧道本体,隧道本体外设有橡胶层,橡胶层外设有支护层;沿着隧道本体的周向延伸方向,于隧道本体和支护层分别设有第一缓冲腔,第一缓冲腔与橡胶层相邻,位于隧道本体的第一缓冲腔与位于支护层的第一缓冲腔相对设置,第一缓冲腔内设有第一缓冲装置;第一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缓冲柱和两个第一缓冲组件,第一缓冲柱与橡胶层连接,第一缓冲柱自橡胶层朝第一缓冲腔纵向延伸,两个第一缓冲组件对称设于第一缓冲柱的两侧,两个第一缓冲组件分别对第一缓冲柱施加横向弹性力。由以上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橡胶层,能有效降低地震时直接作用于隧道本体的地震力,由于橡胶层夹设于隧道本体和支护层之间,使得作用于抗震防裂型隧道的地震力可转为为橡胶层自身的周向震动力,由于第一缓冲柱与橡胶层连接,使得橡胶层的周向震动能带动第一缓冲柱于第一缓冲腔中左右移动,而于第一缓冲腔中的左右移动的第一缓冲柱会受到来自两侧的第一缓冲组件对其施加的横向弹性力,将第一缓冲组件对第一缓冲柱施加的横向弹性力与第一缓冲柱的震动力进行抵消,最后将第一缓冲柱维持于第一缓冲腔的中部,以此来抵消作用于抗震防裂型隧道的地震力,提高了抗震防裂型隧道的抗震作用。一个具体的方案是,第一缓冲组件包括推动柱和第一缓冲单元,第一缓冲单元包括第一弹性件,推动柱与第一弹性件连接,第一弹性件对推动柱施加横向弹性力,推动柱和第一弹性件设于第一缓冲柱和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之间,推动柱靠近第一缓冲柱设置。由以上方案可见,推动柱和第一弹性件设于第一缓冲柱和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之间,通过第一弹性件对推动柱施加的横向弹性力,再通过横向设置的推动柱对第一缓冲柱施加横向的弹性力以抵消第一缓冲柱对第一缓冲组件施加的震动力,使用方便。另一个具体的方案是,第一缓冲单元还包括第一缓冲槽,第一缓冲槽横向设于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上,第一缓冲槽的槽口朝向第一缓冲柱设置;第一弹性件设于第一缓冲槽中,第一弹性件内穿插设有伸缩杆,伸缩杆固定设于第一缓冲槽中;推动柱的第一端与第一缓冲柱抵接,推动柱的第二端穿过第一缓冲槽的槽口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一推动板,第一推动板的纵向两端分别与第一缓冲槽的槽壁抵接,第一推动板与伸缩杆固定连接,第一推动板与第一弹性件抵接。由以上方案可见,通过设置第一缓冲槽,将伸缩杆固定设置于第一缓冲槽中,将第一弹性件外套设于伸缩杆,便于第一弹性件对推动柱施加横向弹性力,而推动柱第二端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一推动板,第一推动板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一缓冲槽的槽壁上,且第一推动板与伸缩杆固定连接,第一推动板与第一弹性件抵接,使得第一弹性件和推动柱能更紧固地设置于第一缓冲柱和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之间,便于第一弹性件更好地对第一缓冲柱施加横向的弹性力。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于第一缓冲槽的槽口边缘设有相向设置的限位沿,限位沿用于与第一推动板的纵向两端抵接。由以上方案可见,通过于第一缓冲槽的槽口边缘设置相向设置的限位沿,以与移动至第一缓冲槽的槽口处的第一推动板的纵向两端进行抵接,限制了第一推动板的移动范围,进而限制了推动柱推动第一缓冲柱移动的范围,防止了位于第一缓冲柱另一侧的第一缓冲组件因受到相对的第一缓冲组件对其施加的过大的横向弹性力而被损坏。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第一缓冲组件还包括两个转动杆和两个第二缓冲单元,两个第二缓冲单元对称设于推动柱的两侧,第二缓冲单元固定设于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上,一个第二缓冲单元通过一个转动杆与推动柱连接,转动杆的第一端与推动柱铰接,转动杆的第二端与第二缓冲单元铰接,沿横向方向,转动杆的第一端远离第一缓冲槽设置,转动杆的第二端靠近第一缓冲槽设置,第二缓冲单元对转动杆施加纵向弹性力,转动杆对推动柱施加横向推动力。由以上方案可见,推动柱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二缓冲单元,第二缓冲单元固定设于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上,一个第二缓冲单元通过一个转动杆与推动柱连接,便于两个第二缓冲单元在推动柱的两侧对推动柱进行进一步的位置固定。为更好地对推动柱施加横向作用力,由于第一转动杆分别与推动柱和第二缓冲单元铰接,沿横向方向,转动杆的第一端远离第一缓冲槽设置,转动杆的第二端靠近第一缓冲槽设置,所以随着推动柱朝远离第一缓冲槽一侧的横向移动,可将第二缓冲单元对转动杆施加的纵向弹性力转变为对推动柱施加的横向作用力。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第二缓冲单元包括第二推动板、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二缓冲槽、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第二缓冲槽纵向设于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上,第二缓冲槽的槽口朝向推动柱设置,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交错设置于第二缓冲槽中,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相互铰接,第二推动板横向设于第二缓冲槽的槽口中,第二推动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缓冲槽的槽壁抵接,转动杆的第二端与第二推动板铰接;第一压杆的长度和第二压杆的长度均小于第二推动板的长度;第一压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推动板铰接,第一压杆的第二端与缓冲槽的槽底抵接,第二压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推动板抵接,第二压杆的第二端与缓冲槽的槽底铰接;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设于第二缓冲槽中,第二弹性件驱动第一压杆的第二端朝向第二压杆的第二端移动,第三弹性件驱动第二压杆的第一端朝向第一压杆的第一端移动。由以上方案可见,随着推动柱朝远离第一缓冲柱一侧的横向移动,转动杆可绕转动杆的第二端进行旋转,由于转动杆的长度不变,转动杆由倾斜状态逐渐转变为竖直状态时,会将第二推动板朝第二缓冲槽的槽底进行平移,由于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的长度小于第二推动板的长度,会将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的倾斜角度进行缩小,由于第一压杆的第二端与缓冲槽的槽底抵接,使得第一压杆的第二端可于第二缓冲槽的槽底沿第二缓冲槽的槽底的延伸方向进行平移,由于第二压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推动板抵接,使得第二压杆的第一端可于第二推动板沿第二推动板的延伸方向平移。而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可驱动第一压杆的第二端朝向第二压杆的第二端移动,第三弹性件的弹性力可驱动第二压杆的第一端朝向第一压杆的第一端移动,可将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的倾斜角度进行增大,进而推动第二推动板朝远离第二缓冲槽的槽底移动,进而对转动杆施加纵向弹性力,转动杆旋转再对推动柱施加横向弹性力,推动柱往第一缓冲柱一侧平移。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槽底的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可于第二缓冲槽的槽底沿第二缓冲槽的槽底延伸方向平移,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与第一压杆的第二端抵接;第三弹性件的第一端与第二推动板的固定连接,第三弹性件的第二端可于第二推动板沿第二推动板的延伸方向平移,第三弹性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压杆的第一端抵接。由以上方案可见,通过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槽底的固定连接,使得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可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防裂型隧道,包括隧道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本体外设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外设有支护层;沿着所述隧道本体的周向延伸方向,于所述隧道本体和所述支护层分别设有第一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与所述橡胶层相邻,位于所述隧道本体的第一缓冲腔与位于所述支护层的第一缓冲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缓冲腔内设有第一缓冲装置;所述第一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缓冲柱和两个第一缓冲组件,所述第一缓冲柱与所述橡胶层连接,所述第一缓冲柱自所述橡胶层朝所述第一缓冲腔纵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对称设于所述第一缓冲柱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分别对所述第一缓冲柱施加横向弹性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防裂型隧道,包括隧道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本体外设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外设有支护层;沿着所述隧道本体的周向延伸方向,于所述隧道本体和所述支护层分别设有第一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与所述橡胶层相邻,位于所述隧道本体的第一缓冲腔与位于所述支护层的第一缓冲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缓冲腔内设有第一缓冲装置;所述第一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缓冲柱和两个第一缓冲组件,所述第一缓冲柱与所述橡胶层连接,所述第一缓冲柱自所述橡胶层朝所述第一缓冲腔纵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对称设于所述第一缓冲柱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分别对所述第一缓冲柱施加横向弹性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防裂型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包括推动柱和第一缓冲单元,所述第一缓冲单元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推动柱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对所述推动柱施加横向弹性力,所述推动柱和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缓冲柱和所述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之间,所述推动柱靠近所述第一缓冲柱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震防裂型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单元还包括第一缓冲槽,所述第一缓冲槽横向设于所述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缓冲槽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一缓冲柱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缓冲槽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内穿插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固定设于所述第一缓冲槽中;所述推动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缓冲柱抵接,所述推动柱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缓冲槽的槽口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一推动板,所述第一推动板的纵向两端分别与第一缓冲槽的槽壁抵接,所述第一推动板与所述伸缩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板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震防裂型隧道,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缓冲槽的槽口边缘设有相向设置的限位沿,所述限位沿用于与所述第一推动板的纵向两端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震防裂型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还包括两个转动杆和两个第二缓冲单元,两个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对称设于所述推动柱的两侧,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固定设于所述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上,一个所述第二缓冲单元通过一个所述转动杆与所述推动柱连接,所述转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推动柱铰接,所述转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缓冲单元铰接,沿横向方向,所述转动杆的第一端远离所述第一缓冲槽设置,所述转动杆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一缓冲槽设置,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对所述转动杆施加纵向弹性力,所述转动杆对所述推动柱施加横向推动力。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震防裂型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包括第二推动板、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二缓冲槽、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缓冲槽纵向设于所述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缓冲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胥森月何向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九局集团广州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