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47139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包括用以连接于主梁前端的前导梁,以及用以连接于主梁尾端的后导梁;所述前导梁包括两块相对且通过第一水平桁架连接的钢板单元,所述前导梁的前端设有前上抬段;所述后导梁包括两片相对且通过第二水平桁架连接的桁片单元,所述后导梁的每片桁片单元包括若干个桁架节段,所述后导梁尾端的最后一个桁架节段设为后上抬段;所述前上抬段的水平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后上抬段的水平长度;所述前上抬段的上抬量大于所述后上抬段的上抬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为短悬臂主梁的顶推施工、以及路基与主梁间存在非顶推梁的顶推施工提供了结构基础。

Front and rear double guide beam structure for jack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ont and rear double guide beam structure for pushing,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guide beam for connecting to the front end of the main beam and a rear guide beam for connecting to the rear end of the main beam; the front guide beam comprises two steel plate units which are opposite and connected through the first horizontal truss, the front end of the front guide beam is provided with a front lifting section; the rear guide beam comprises two opposite and connected through the second horizontal truss The connected truss segment unit, each truss segment of the rear guide beam includes several truss segments, the last truss segment at the tail end of the rear guide beam is set as the rear lifting segment; the horizontal length of the front lifting segment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horizontal length of the rear lifting segment; the lifting amount of the front lifting segment is greater than the lifting amount of the rear lifting segment. The double guide beam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jacking of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the struc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jacking construction of the short cantilever main beam and the jacking construction of the non jacking beam between the subgrade and the main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
本技术涉及顶推桥梁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顶推施工需依赖桥后路基或者拼装平台。在顶推施工过程中,设计中有路基直接连接在顶推梁段后方的,一般直接利用路基作为拼装平台;设计中无路基、或者路基与顶推梁段有一定距离的,在顶推梁段后方搭设拼装平台用于梁段拼装。然而桥后路基实现梁段拼装具有许多缺点,比如:1.对路基位置要求很高,必须是梁段后紧跟路基的情况,具有很大局限性。2.目前很多设计中路基和主梁间还有几跨非顶推梁,按现有技术仍在路基上拼装主梁后进行顶推,不仅容易出现顶推过程中主梁尾端大悬臂而导致主梁应力超规范,而且主梁尾端离开墩顶时的瞬间下坠还容易导致主梁受到较大冲击和挠动,对结构和施工造成极大安全隐患。采用拼装平台实现梁段拼装同样存在许多缺点,例如:平台钢材投入大,对于地形条件受限的地方,会出现平台材料运输、大型吊装设备进场和站位困难等问题,且拼装平台高,整体稳定性差。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适应短悬臂主梁的顶推施工且实现主梁整体平稳上墩和离墩的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满足上墩要求且便于后期回收利用的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为实现该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包括用以连接于主梁前端的前导梁,以及用以连接于主梁尾端的后导梁;所述前导梁包括两块相对且通过第一水平桁架连接的钢板单元,所述钢板单元由若干相互焊接的钢板形成,所述前导梁的前端设有前上抬段;所述后导梁包括两片相对且通过第二水平桁架连接的桁片单元,每片所述桁片单元包括上弦杆、下弦杆和若干个在上弦杆、下弦杆之间呈“W”形设置的腹杆,所述后导梁的每片桁片单元包括若干个桁架节段,所述后导梁尾端的最后一个桁架节段设为后上抬段;所述前上抬段的水平长度大于所述后上抬段的水平长度;所述前上抬段的上抬量大于所述后上抬段的上抬量。优选地,所述前上抬段的水平长度为2.0~10.0m,所述前上抬段的上抬量小于80.0cm;所述后上抬段的水平长度为1.0~8.0m,所述后上抬段的上抬量小于70.0cm。优选地,所述前导梁的高度由尾端至前端逐渐变小。优选地,所述腹杆首尾连接且均匀布设于所述导梁主体的上弦杆与下弦杆之间,相邻所述腹杆在所述上弦杆的中心线处形成第一腹杆间隔,在所述下弦杆的中心线处形成第二腹杆间隔,所述第一腹杆间隔与所述第二腹杆间隔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平桁架设置在两片所述桁片单元的上弦杆之间,以及两片所述桁片单元的下弦杆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平桁架包括若干均匀布设于所述桁片单元的上弦杆之间,以及两片所述桁片单元的下弦杆之间的第一子桁架和第二子桁架,所述第一子桁架和所述第二子桁架为若干首尾连接的斜杆形成的“W”形桁架,所述第一子桁架和所述第二子桁架交错且相对布设。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平桁架还包括若干均匀横跨于所述桁片单元的上弦杆之间,以及两片所述桁片单元的下弦杆之间的横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如下优点:本技术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通过在主梁前后两端各设置带上抬段的导梁,其中,前导梁设为钢板导梁,后导梁设为桁架导梁,一方面能够满足主梁在顶推过程中的最大应力规范要求,另一方面为短悬臂主梁的顶推施工、以及路基与主梁间存在非顶推梁的顶推施工提供了结构基础。在用于顶推施工的过程中,前导梁的前上抬段用于上墩,后导梁的后上抬段用于离墩,通过前上抬段和后上抬段实现了主梁整体平稳上墩和离墩,大大减小了过墩时主梁尾坠和挠动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中后导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所示的后导梁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本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参见图1,在顶推施工过程中,适应桥后有路基3、且路基3与主梁成桥位置不相连的情况,不设拼装平台,通过设置前后双导梁结构,实现主梁4在路基3上的拼装,并整体顶推到位,抵达目标桥墩5。本技术提供一种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包括用以连接于主梁4前端的前导梁1,以及用以连接于主梁4尾端的后导梁2;结合图2,所述前导梁1包括两块相对且通过第一水平桁架(未示出)连接的钢板单元10,所述钢板单元10由若干相互焊接的钢板形成,所述前导梁1的前端设有前上抬段11。优选地,所述前导梁1的高度由尾端至前端逐渐变小,在保证前导梁1线形的前提下,降低导梁的自重,保证顺利过墩。参见图3和图5,所述后导梁2包括两片相对且通过第二水平桁架22连接的桁片单元,每片所述桁片单元包括上弦杆211、下弦杆212和若干个在上弦杆211、下弦杆212之间呈“W”形设置的腹杆213,所述后导梁2的每片桁片单元包括若干个桁架节段20。所述导梁前端的桁架节段20中,腹杆采用两根型钢并列设置以加固连接,所述导梁后端的桁架节段20中,腹杆采用单根型钢。参见图4,所述后导梁2尾端的最后一个桁架节段20设为后上抬段21。适应顶推过程中导梁的受力要求,并保证前端顺利上墩,后端顺利离墩,所述前上抬段11的水平长度大于所述后上抬段21的水平长度;所述前上抬段11的上抬量大于所述后上抬段21的上抬量。本技术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通过在主梁4前后两端各设置带上抬段的导梁,其中,前导梁1设为钢板导梁,后导梁2设为桁架导梁,一方面能够满足主梁4在顶推过程中的最大应力规范要求,另一方面为短悬臂主梁4的顶推施工、以及路基3与主梁4间存在非顶推梁的顶推施工提供了结构基础。导梁的上抬量根据导梁实际的下挠量进行设置,一般情况下,上抬量由导梁材质刚度、跨径、重量等参数共同决定。优选地,所述前上抬段11的水平长度为2.0~10.0m,所述前上抬段11的上抬量小于80.0cm;所述后上抬段21的水平长度为1.0~8.0m,所述后上抬段21的上抬量小于70.0cm。优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上抬段11的水平长度为8.0m,所述前上抬段11的上抬量为22.1cm;所述后上抬段21的水平长度为2.0m,所述后上抬段21的上抬量为6.0cm。所述前导梁1的前端设有前上抬段11,所述后导梁2尾端的最后一个桁架节段20设为后上抬段21,前导梁1的前上抬段11用于上墩,后导梁2的后上抬段21用于离墩,通过前上抬段11和后上抬段21实现了主梁4整体平稳上墩和离墩,大大减小了过墩时主梁4尾坠和挠动的影响。此外,由于后导梁2的存在,还大大减小了主梁4应力。优选地,所述腹杆213首尾连接且均匀布设于所述导梁主体的上弦杆211与下弦杆212之间,桁架单元的结构作为导梁主体,大大减少了所述上弦杆211、下弦杆212与腹杆213之间的焊接量,简化了导梁结构。同时,相邻所述腹杆213在所述上弦杆211的中心线处形成第一腹杆213间隔,在所述下弦杆212的中心线处形成第二腹杆213间隔,所述第一腹杆213间隔与所述第二腹杆213间隔相等,保证了桁架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连接于主梁前端的前导梁,以及用以连接于主梁尾端的后导梁;所述前导梁包括两块相对且通过第一水平桁架连接的钢板单元,所述钢板单元由若干相互焊接的钢板形成,所述前导梁的前端设有前上抬段;所述后导梁包括两片相对且通过第二水平桁架连接的桁片单元,每片所述桁片单元包括上弦杆、下弦杆和若干个在上弦杆、下弦杆之间呈“W”形设置的腹杆,所述后导梁的每片桁片单元包括若干个桁架节段,所述后导梁尾端的最后一个桁架节段设为后上抬段;所述前上抬段的水平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后上抬段的水平长度;所述前上抬段的上抬量大于所述后上抬段的上抬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连接于主梁前端的前导梁,以及用以连接于主梁尾端的后导梁;所述前导梁包括两块相对且通过第一水平桁架连接的钢板单元,所述钢板单元由若干相互焊接的钢板形成,所述前导梁的前端设有前上抬段;所述后导梁包括两片相对且通过第二水平桁架连接的桁片单元,每片所述桁片单元包括上弦杆、下弦杆和若干个在上弦杆、下弦杆之间呈“W”形设置的腹杆,所述后导梁的每片桁片单元包括若干个桁架节段,所述后导梁尾端的最后一个桁架节段设为后上抬段;所述前上抬段的水平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后上抬段的水平长度;所述前上抬段的上抬量大于所述后上抬段的上抬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抬段的水平长度为2.0~10.0m,所述前上抬段的上抬量小于80.0cm;所述后上抬段的水平长度为1.0~8.0m,所述后上抬段的上抬量小于70.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推用前后双导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梁的高度由尾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水英张皎胡建峰刘怀刚刘炜张敬弦肖英陈小龙冯志杰黄开开张凤凰邱鹏李渊涛高世强肖向荣赵升辉陶坡赵胜陈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