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54418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RF接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电连接;所述第五电感和RF发射器串联构成接收主回路,所述第五电感与所述第四电感耦合。RF发射器测量并确定第四电感和第五电感之间的间距,RF接收器自动切换为相对应的电路以保证输出电压处于稳定状态,在采用线径小、后级充电电路简单的前提下,提供了生产成本低而传输效率高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A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the output end of the RF receiver is respectively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triode, the second triode, the third triode and the fourth triode; the fifth inductor and the RF transmitter form a receiving main circuit in series, and the fifth inductor is coupled with the fourth inductor. The RF transmitter measures and determine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ourth and fifth inductors. The RF receiver automatically switches to the corresponding circuit to ensure the output voltage is in a stable state. On the premise of using small wire diameter and simple post stage charging circuit, a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with low production cost and high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is provid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不同的汽车底盘与地面的之间距离都不相等,匹配不同的电动汽车时为了缩小接收线圈输出电压变化幅度,需要大体积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配合才可实现,而绕线线径粗、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和屏蔽材料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生产成本高、质量大,大大增加了电动汽车的负担;另外为适应接收端大幅度变化的电压,后级充电电路设计复杂、电路要求过高、损耗过大,严重影响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充电效率高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包括RF发射器、RF接收器、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和电源;所述电源、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一电容和第四电感依次连接构成输出主回路,所述第一三极管与所述第三电感并联,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漏极连接在第二电感远离第三电感的一端,第二三极管的源极连接在第三电感与第一电容的连接处,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在第三电感与第一电容的连接处,第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在第四电感远离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的另一端通过第三三极管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第四电容的另一端通过第四三极管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RF接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电连接;所述第五电感和RF发射器串联构成接收主回路,所述第五电感与所述第四电感耦合。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六电感、第七电感、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和第八三极管;所述第六电感和第七电感串联于所述第一电感与第二电感之间,所述第五三极管的漏极连接于第六电感与第七电感连接处,所述第五三极管的源极连接于所述第三电感与第一电容的连接处;所述第六三极管的漏极连接于第一电感与第七电感连接处,所述第六三极管的源极连接于所述第三电感与第一电容的连接处;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第五电容的另一端通过第七三极管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第六电容的另一端通过第八三极管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RF接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和第八三极管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的电压为200V。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接收主回路的第七电容,所述第七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五电感与RF发射器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RF发射器测量并确定第四电感和第五电感之间的间距,RF接收器自动切换为相对应的电路以保证输出电压处于稳定状态,在采用线径小、后级充电电路简单的前提下,提供了生产成本低而传输效率高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路图。标号说明:1、RF发射器;2、RF接收器;U、电源;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3、第三电感;L4、第四电感;L5、第五电感;L6、第六电感;L7、第七电感;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6、第六电容;C7、第七电容;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Q4、第四三极管;Q5、第五三极管;Q6、第六三极管;Q7、第七三极管;Q8、第八三极管。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RF发射器测量并确定第四电感和第五电感之间的间距,RF接收器自动切换为相对应的电路以保证输出电压处于稳定状态。请参照图1,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包括RF发射器1、RF接收器2、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和电源U;所述电源U、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电容C1和第四电感L4依次连接构成输出主回路,所述第一三极管Q1与所述第三电感L3并联,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漏极连接在第二电感L2远离第三电感L3的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源极连接在第三电感L3与第一电容C1的连接处,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在第三电感L3与第一电容C1的连接处,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四电感L4远离第一电容C1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通过第三三极管Q3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通过第四三极管Q4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相连;所述RF接收器2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电连接;所述第五电感L5和RF发射器1串联构成接收主回路,所述第五电感L5与所述第四电感L4耦合。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位于充电系统后级的RF发射器计算测量第四电感和第五电感之间的实际距离后将数据传输至RF接收器,RF接收器切换相对应的元器件组成相对应的电路,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RF发射器测量并确定第四电感和第五电感之间的间距,RF接收器自动切换为相对应的电路以保证输出电压处于稳定状态,在采用线径小、后级充电电路简单的前提下,提供了生产成本低而传输效率高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六电感L6、第七电感L7、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七三极管Q7和第八三极管Q8;所述第六电感L6和第七电感L7串联于所述第一电感L1与第二电感L2之间,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漏极连接于第六电感L6与第七电感L7连接处,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源极连接于所述第三电感L3与第一电容C1的连接处;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漏极连接于第一电感L1与第七电感L7连接处,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源极连接于所述第三电感L3与第一电容C1的连接处;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通过第七三极管Q7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通过第八三极管Q8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相连;所述RF接收器2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七三极管Q7和第八三极管Q8电连接。由上述描述可知,第六电感、第七电感、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和第八三极管组成多个切换电路,大大提高了无线充电系统的适用性和兼容性。进一步的,所述电源U的电压为200V。由上述描述可知,200V的充电电压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用户使用需求。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接收主回路的第七电容C7,所述第七电容C7连接在所述第五电感L5与RF发射器1之间。实施例一请参照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包括RF发射器1、RF接收器2、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RF发射器、RF接收器、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和电源;所述电源、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一电容和第四电感依次连接构成输出主回路,所述第一三极管与所述第三电感并联,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漏极连接在第二电感远离第三电感的一端,第二三极管的源极连接在第三电感与第一电容的连接处,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在第三电感与第一电容的连接处,第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在第四电感远离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的另一端通过第三三极管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第四电容的另一端通过第四三极管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RF接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电连接;所述第五电感和RF发射器串联构成接收主回路,所述第五电感与所述第四电感耦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RF发射器、RF接收器、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和电源;所述电源、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一电容和第四电感依次连接构成输出主回路,所述第一三极管与所述第三电感并联,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漏极连接在第二电感远离第三电感的一端,第二三极管的源极连接在第三电感与第一电容的连接处,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在第三电感与第一电容的连接处,第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在第四电感远离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的另一端通过第三三极管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第四电容的另一端通过第四三极管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RF接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电连接;所述第五电感和RF发射器串联构成接收主回路,所述第五电感与所述第四电感耦合。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清辉黄亮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