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1556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9 0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包括上盖板、下盖板以及设置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的橡胶座,还包括耗能板,耗能板设置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耗能板围绕橡胶座四周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震支座运用功能分离的设计思想,在正常载荷下受力由橡胶承担,地震时所需变形及耗能则由耗能板承担,受力结构更加明确,具有更好的耗能性能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能够产生更大的弹性变形以适应多发地震所需变形要求;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安装维护简单,在破坏后更换即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支座的上盖板进行设计,使得与支座连接的桥上部结构等实现单向或者双向的移动,当发生地震时,桥上部结构位移大于该设计位移时,才会进入耗能阶段。

A kind of energy dissipating bearing for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ructural energy dissipation damping support, which comprises an upper cover plate, a lower cover plate and a rubber seat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cover plate and the lower cover plate, and also comprises a energy dissipation plate which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cover plate and the lower cover plate,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plate is arranged around the rubber seat. The shock absorption bearing of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design idea of functional separation. Under normal load, the force is borne by rubber, and the deform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required during earthquake are borne by the energy dissipation plate. The stress structure is more clear, and has better energy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to consume the energy generated by earthquake, and can generate greater elastic deformation to meet the deformation requirements required by multiple earthquakes; and the installation dimension of the invention The protection is simple and can be replaced after damage.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upper cover plate of the support, the upper structure of the bridge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 can realize one-way or two-way movement. When an earthquake occurs,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upper structure of the bridge is greater than the design displacemen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tage will en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
本技术属于建筑、桥梁隔震
,涉及一种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
技术介绍
现有减隔震支座主要有橡胶型、滑动型、复合型三类。橡胶型橡胶隔震支座是由多层钢板与橡胶交替叠合而成,钢板作为橡胶支座的加劲材料,改变了橡胶体竖向刚度较小的特点,使其既能降低水平地震作用,又能承受较大竖向荷载。由于橡胶作为弹性体,耗能性不足,因此在支座中加入铅芯。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既能够承担整个上部结构的竖向荷载,延长结构周期,又能提供一定的阻尼,使得下部结构即墩和墩台的地震力重新分配,隔震层的位移也不会很大,具有很好的隔震效果。同时,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又具备一定的初始水平刚度,能够抵御荷载和制动荷载的作用。滑动型滑动隔震是在隔震层中设置滑动材料,如低摩擦系数材料石墨、砂粒、滑石粉等,使基础只能向上部结构传递有限的地震力作用,起到保护上部结构的作用。其动力学特点是滑动前整个系统的自振周期与结构周期相同,一旦滑动之后,隔震层的刚度变得很小,整个系统的自振周期变得很大,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滑动隔震能避开绝大多数地震波产生的共振效应。此外,隔震层摩擦力做功,能消耗结构的振动能量,增加结构阻尼,降低结构地震反应。复合型由于滑动摩擦支座本身并没有自复位能力,在大震时可能产生不可控制的位移;而叠层橡胶支座虽有自复位能力,但是阻尼有限,在耗散地震能量方面并无优势。目前采用的复合型隔震支座包括橡胶支座与滑动支座的并联使用、橡胶支座和阻尼器的并联使用等,也包括同时具备弹性水平恢复力与阻尼的复合隔震装置。但是,橡胶支座容易受温度变化、气温的变化、空气的氧化作用等而产生橡胶老化,正常荷载下橡胶也易产生变形。且普通橡胶支座无减隔震能力,减隔震橡胶支座的制作工艺复杂,造价相对较高,阻尼有限耗能较小。复合型隔震支座生产制造复杂,尤其是阻尼器安装复杂,成本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提供了一种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解决现有的减震支座制作复杂且橡胶阻尼有限耗能小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包括上盖板、下盖板以及设置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的橡胶座,还包括耗能板,所述的耗能板设置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所述的耗能板围绕橡胶座四周设置;所述的上盖板包括第一上盖板和第二上盖板,所述的第一上盖板设置在第二上盖板的上方,第二上盖板底部与橡胶座连接;所述的第一上盖板和第二上盖板之间夹设有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固定在第二上盖板上,所述的第一上盖板与限位块之间榫接在一起,且第一上盖板能够沿其板面方向往复移动一定距离。具体的,所述的第二上盖板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形成所述的限位块,所述的第一上盖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起匹配的第一凹槽,第一凸起的其中两个相对侧边与第一凹槽的两个侧边之间设置有空隙,使得第一上盖板能够在第二上盖板上沿一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具体的,所述的限位块为板体,该板体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上盖板上,板体上设置有第一凸起;板体的其中两个相对侧面埋设在第一上盖板和第二上盖板之间,板体的另外两个相对侧面与第一上盖板和第二上盖板的侧面齐平。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上盖板上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形成所述的限位块,所述的第一上盖板上设置有与第二凸起匹配的第二凹槽,第二凸起的各个侧边与第二凹槽的侧边之间设置有空隙,使得第一上盖板能够在第二上盖板上沿两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凸起的中心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的第一上盖板的中心对应设置有第三凸起,所述的第三凹槽和第三凸起均为封闭的环形,且第三凸起的侧边与第三凹槽的侧边设置有空隙。具体的,所述的限位块为板体,该板体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上盖板上,板体上设置有第二凸起;板体的其中两个相对侧面埋设在第一上盖板和第二上盖板之间,板体的另外两个相对侧面与第一上盖板和第二上盖板的侧面齐平。具体的,所述的第一上盖板和第二上盖板之间通过设置在两者侧边的侧板连接在一起,所述的侧板与第二上盖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圆形孔,侧板与第一上盖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长圆孔。优选的,所述的侧板位于第一上盖板移动方向的两侧。进一步的,所述的侧板的中部设置为弧形段,所述的侧板连接在第一上盖板和第二上盖板上时,该弧形段位于第一上盖板和第二上盖板的连接处,且该弧形段向外凸起。具体的,所述的耗能板为方形钢板、X型钢板或者表面开设有孔的方形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减震支座运用功能分离的设计思想,在正常载荷下受力由橡胶承担,地震时所需变形及耗能则由耗能板承担,受力结构更加明确,具有更好的耗能性能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能够产生更大的弹性变形以适应多发地震所需变形要求;并且本专利技术安装维护简单,在破坏后更换即可。本技术通过对支座的上盖板进行设计,使得与支座连接的桥上部结构等实现单向或者双向的移动,当发生地震时,桥上部结构位移大于该设计位移时,才会进入耗能阶段。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减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正剖视图。图3是可实现单向移动的减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A剖面图。图5是图3的B-B剖面图。图6是可实现双向移动的减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A-A剖面图。图8是图6的B-B剖面图。图9是图6中的第一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6中的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表示为:1-上盖板,2-下盖板,3-橡胶座,4-耗能板,5-限位块,6-空隙,7-侧板,8-安装孔;11-第一上盖板,12-第二上盖板;111-第一凹槽,112-第二凹槽,113-第三凸起;51-第一凸起,52-第二凸起,53-第三凹槽;71-圆形孔,72-长圆孔,73-弧形段。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给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以相应附图的图面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该支座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2以及设置在上盖板1和下盖板2之间的橡胶座3、耗能板4,耗能板4围绕橡胶座3四周设置。如图1所示,耗能板有四个,分别设置在橡胶座的四个面上。其中,耗能板4焊接在上盖板1和下盖板2上,橡胶座3粘结在上盖板1和下盖板2上。另外,在上盖板1的四个角上设置安装孔8,桥梁及盖梁埋入的预埋件通过该安装孔8与支座连接。其中,本实施例的耗能板4为方形钢板、X型钢板或者表面开设有孔的方形钢板等。不同形状的耗能板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具体根据实际使用过程选择。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该支座包括上述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外,本实施例中的上盖板1包括第一上盖板11和第二上盖板12,第一上盖板11设置在第二上盖板12的上方,第二上盖板12底部与橡胶座3连接。第一上盖板11和第二上盖板12之间夹设限位块5,限位块5固定在第二上盖板12上,第一上盖板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2)以及设置在上盖板(1)和下盖板(2)之间的橡胶座(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耗能板(4),所述的耗能板(4)设置在上盖板(1)和下盖板(2)之间,所述的耗能板(4)围绕橡胶座(3)四周设置;所述的上盖板(1)包括第一上盖板(11)和第二上盖板(12),所述的第一上盖板(11)设置在第二上盖板(12)的上方,第二上盖板(12)底部与橡胶座(3)连接;所述的第一上盖板(11)和第二上盖板(12)之间夹设有限位块(5),所述的限位块(5)固定在第二上盖板(12)上,所述的第一上盖板(11)与限位块(5)之间榫接在一起,且第一上盖板(11)能够沿其板面方向往复移动一定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2)以及设置在上盖板(1)和下盖板(2)之间的橡胶座(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耗能板(4),所述的耗能板(4)设置在上盖板(1)和下盖板(2)之间,所述的耗能板(4)围绕橡胶座(3)四周设置;所述的上盖板(1)包括第一上盖板(11)和第二上盖板(12),所述的第一上盖板(11)设置在第二上盖板(12)的上方,第二上盖板(12)底部与橡胶座(3)连接;所述的第一上盖板(11)和第二上盖板(12)之间夹设有限位块(5),所述的限位块(5)固定在第二上盖板(12)上,所述的第一上盖板(11)与限位块(5)之间榫接在一起,且第一上盖板(11)能够沿其板面方向往复移动一定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上盖板(12)上设置有第一凸起(51),第一凸起形成所述的限位块(5),所述的第一上盖板(11)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起(51)匹配的第一凹槽(111),第一凸起(51)的其中两个相对侧边与第一凹槽的两个侧边之间设置有空隙(6),使得第一上盖板(11)能够在第二上盖板(12)上沿一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块(5)为板体,该板体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上盖板(12)上,板体上设置有第一凸起(51);板体的其中两个相对侧面埋设在第一上盖板(11)和第二上盖板(12)之间,板体的另外两个相对侧面与第一上盖板(11)和第二上盖板(12)的侧面齐平。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耗能式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上盖板上(12)设置有第二凸起(52),第二凸起形成所述的限位块(5),所述的第一上盖板(11)上设置有与第二凸起(52)匹配的第二凹槽(112),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建鹏肇举刘银涛周鹏孙文武张家驹高畅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