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壳体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50645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9 04:05
电气设备壳体(1)具备顶面金属板(3)、背面金属板(5)、左侧面金属板(7)、右侧面金属板(9)、基座(11)。在电气设备壳体(1)的内侧形成有筒状的棱柱结构体(31~36)。在背面金属板(5)中,设置有左侧弯折端部和右侧弯折端部,在左侧面金属板(7)中,设置有里侧弯折端部和上侧弯折端部。以使里侧弯折端部与左侧弯折端部嵌合的方式组合,从而形成棱柱结构体(31)。在棱柱结构体(31)中,里侧弯折端部与左侧弯折端部接触的部分通过紧固部件(15)紧固。

Electrical equipment shell and its assembly method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shell (1) has a top metal plate (3), a back metal plate (5), a left metal plate (7), a right metal plate (9), and a base (11). A cylindrical prism structure (31-36) is form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shell (1). In the back metal plate (5), the left side bending end and the right side bending end are arranged, and in the left side metal plate (7), the inner side bending end and the upper side bending end are arranged. The prism structure (31)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 inner bending end with the left bending end. In the prism structure (31), the part contacting the inner bending end and the left bending end is fastened by the fastening part (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气设备壳体及其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设备壳体及其组装方法,特别是涉及容纳搭载有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单元的控制盘或配电盘等中使用的电气设备壳体和这样的电气设备壳体的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对于在大型电力转换设备的配电盘或电梯的控制盘等中使用的电气设备壳体,为了能够承受地震或输送引起的振动,要求高耐振动性、即刚性。为了提高刚性,一般而言,在以往的电气设备壳体中,采用通过焊接对在电气设备壳体中产生大的应力的部位进行连接的方法。但是,焊接连接要求熟练的技术,因此作业者的人数受限。因此,生产成本容易提高,而且有时交货日期也需要较长时间,成为生产上的缺点。而且,在通过焊接连接的部位接合不充分的状态下进行制造等,从品质的观点来看也会产生问题的事例较多。因此,专利技术替代焊接的耐振动性高的结构或连接方法是有意义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收纳库。在该收纳库中,前后端缘分别双重折返而成为柱部的两块侧面板相对配置。在两侧面板的后端的柱部分别连结有背面板的两端。在前端的柱部分别连结有门挡。在两门挡之间配置有门体。通过在收纳库的角落形成柱部,有望提高收纳库的刚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2-12329号公报(实开昭58-123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在电气设备壳体搭载有重量比较大的电气部件。因此,在电气设备壳体中,以更高水准要求针对振动的强度,作为电气设备壳体要求更牢固的结构。本专利技术是因这样的开发中的一环而完成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更牢固的结构的电气设备壳体,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电气设备壳体的组装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气设备壳体是容纳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壳体,其具备背面板、第1侧面板和第2侧面板、筒状结构体、以及紧固部件。第1侧面板和第2侧面板分别与背面板连接,并且配置成隔开间隔地对置。筒状结构体包括连接背面板与第1侧面板而成的第1筒状结构体。紧固部件紧固筒状结构体。背面板具有背面第1弯折端部。第1侧面板具有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在第1筒状结构体中,背面第1弯折端部与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以彼此面接触的方式嵌合。背面第1弯折端部与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彼此面接触的部分通过作为紧固部件的第1紧固部件被紧固。本专利技术的电气设备壳体的组装方法是上述电气设备壳体的组装方法,具备以下的工序。将第1侧面板安装于背面板。将第2侧面板安装于背面板。在第1侧面板和第2侧面板被安装于所述背面板后,将顶面板以架设在第1侧面板与第2侧面板之间的方式安装于背面板。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气设备壳体,连接背面板与第1侧面板而成的第1筒状结构体中,背面第1弯折端部与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以彼此面接触的方式嵌合。该背面第1弯折端部与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彼此面接触的部分通过紧固部件被紧固。由此,能够提高电气设备壳体的耐振动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气设备壳体的组装方法,能够组装具有更牢固的结构的电气设备壳体。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气设备壳体的立体图。图2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背面金属板的上部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左侧面金属板的上部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顶面金属板的立体图。图5是该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通过左侧面金属板与背面金属板的嵌合而形成棱柱结构体的局部立体图。图6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通过左侧面金属板与顶面金属板的嵌合而形成棱柱结构体的局部立体图。图7是该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剖面线VII-VII处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该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剖面线VIII-VIII处的局部剖视图。图9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收纳有电气部件的电气设备壳体的主视图。图10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棱柱结构体和配置于棱柱结构体的配线的局部放大剖视立体图。图11是该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剖面线XI-XI处的局部剖视图。图12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电气设备壳体的组装步骤的流程图。图13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电气设备壳体的组装步骤的一道工序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4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图13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5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图14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6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图15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7是实施方式2的电气设备壳体的局部侧视图。图18是实施方式3的电气设备壳体的与图1所示的剖面线VII-VII对应的剖面线处的局部剖视图。图19是该实施方式中包括用于说明效果的一部分截面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20是实施方式4的电气设备壳体的立体图。图21是该实施方式中图20所示的剖面线XXI-XXI处的局部剖视图。图22是该实施方式中第1变形例的电气设备壳体的立体图。图23是该实施方式中图22所示的剖面线XXIII-XXIII处的局部剖视图。图24是该实施方式中第2变形例的电气设备壳体的与图22所示的剖面线XXIII-XXIII对应的剖面线处的局部剖视图。图25是实施方式5的电气设备壳体的立体图。图26是该实施方式中图25所示的电气设备壳体的分解立体图。图27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基座的结构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28是该实施方式中示出变形例的电气设备壳体的基座的结构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对合适的电气设备壳体进行说明。另外,电气设备壳体的专利技术并不限于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壳体。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宽度”、“进深”以及“高度”与图1所示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分别对应。此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安装密度”是指搭载的电气部件相对于电气设备壳体的最外形尺寸的体积比例。实施方式1.对实施方式1的电气设备壳体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气设备壳体1具备顶面金属板3、背面金属板5、左侧面金属板7、右侧面金属板9、基座11。电气设备壳体1除此之外还具备前门(未图示)和中板27a、27b(参照图9)。在电气设备壳体1的内侧,沿着拐角形成有筒状的棱柱结构体31、32、33、34、35、36作为筒状结构体。另外,棱柱结构体31对应于第1筒状结构体,棱柱结构体33对应于第2筒状结构体。在电气设备壳体1内安装有印刷基板、触头、电抗器以及半导体装置等各种电气部件25(参照图8)。如后所述,各电气部件25通过期望的配线电连接。顶面金属板3、背面金属板5、左侧面金属板7、右侧面金属板9以及基座11是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钢板,例如,由热浸镀锌钢板或彩涂钢板等形成。另外,作为顶面金属板3等的材料,并不限于这些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铝系的合金或其他的金属材料。接下来,对形成电气设备壳体1的顶面金属板3、背面金属板5以及左侧面金属板7等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中示出背面金属板5的上部分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在背面金属板5中,设置有左侧弯折端部5a和右侧弯折端部5b。左侧弯折端部5a与背面第1弯折端部对应。左侧弯折端部5a与右侧弯折端部5b在X轴方向上隔开距离,分别与Z轴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在左侧弯折端部5a中,从与XZ平面平行的部分弯折(Y轴正方向)成与YZ平面平行的部分,从该与YZ平面平行的部分弯折(X轴负方向)成与XZ平面平行的部分,进而,从与XZ平面平行的部分弯折(Y轴负方向)成与YZ平面平行的部分。在与YZ平面平行的部分,沿Z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气设备壳体,其容纳电气设备,所述电气设备壳体具备:背面板;第1侧面板和第2侧面板,它们分别与所述背面板连接,并且配置成隔开间隔地对置;筒状结构体,其包括连接所述背面板与所述第1侧面板而成的第1筒状结构体;以及紧固部件,其紧固所述筒状结构体,所述背面板具有背面第1弯折端部,所述第1侧面板具有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在所述第1筒状结构体中,所述背面第1弯折端部与所述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以彼此面接触的方式嵌合,所述背面第1弯折端部与所述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彼此面接触的部分通过作为所述紧固部件的第1紧固部件被紧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3.28 JP 2017-0632931.一种电气设备壳体,其容纳电气设备,所述电气设备壳体具备:背面板;第1侧面板和第2侧面板,它们分别与所述背面板连接,并且配置成隔开间隔地对置;筒状结构体,其包括连接所述背面板与所述第1侧面板而成的第1筒状结构体;以及紧固部件,其紧固所述筒状结构体,所述背面板具有背面第1弯折端部,所述第1侧面板具有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在所述第1筒状结构体中,所述背面第1弯折端部与所述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以彼此面接触的方式嵌合,所述背面第1弯折端部与所述第1侧面第1弯折端部彼此面接触的部分通过作为所述紧固部件的第1紧固部件被紧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壳体,其中,所述电气设备壳体具有顶面板,所述顶面板与所述背面板、所述第1侧面板及所述第2侧面板分别连接,并且配置成架设在所述第1侧面板与所述第2侧面板之间,所述筒状结构体包括连接所述第1侧面板与所述顶面板而成的第2筒状结构体,所述顶面板具有顶面弯折端部,所述第1侧面板具有第1侧面第2弯折端部,在所述第2筒状结构体中,所述顶面弯折端部与所述第1侧面第2弯折端部以彼此面接触的方式嵌合,所述顶面弯折端部与所述第1侧面第2弯折端部彼此面接触的部分通过作为所述紧固部件的第2紧固部件被紧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壳体,其中,所述电气设备壳体包括:配线材料,其配置在所述筒状结构体的内部;第1连接器,其设置于所述筒状结构体,并且电连接所述配线材料的一端侧与所述筒状结构体的外部;以及第2连接器,其以与所述第1连接器隔开距离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筒状结构体,并且电连接所述配线材料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筒状结构体的外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壳体,其中,所述筒状结构体中的彼此对置的部分分别通过所述紧固部件被紧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壳体,其中,所述紧固部件呈交错状地配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壳体,其中,所述紧固部件包括铆钉及螺钉中的任意方。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壳体,其中,所述筒状结构体的截面形状为矩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设备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翔太细川淳史竹井亮山中雄介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