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00299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9 0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厨房配套中的烹饪主要炊用设备燃气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所述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导流管一、导流管二、导流管三、进水管、出水管一、出水管二;所述导流管二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三为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三设置在导流管二的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个环形管组将烟气的通道分割为多个区域,烟气通过这些区域相应的管路结构进行换热,使烟气的余热与水的热交换更加均匀;烟气通过热交换管组的结构时,不断产生紊流,使烟气之间不断混合并与热交换管组进行热交换,改善了热交换效果。

A multi disc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gas boiler, which is the main cooking equipment in the matching kitchen, in particular to a multi disc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ulti disc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guide pipe 1, a guide pipe 2, a guide pipe 3, an inlet pipe, an outlet pipe 1 and an outlet pipe 2; the guide pipe 2 has a hollow cylindrical structure inside, the guide pipe 3 is a cylindrical structure, and the guide pipe 3 is arranged inside the guide pipe 2. The invention divides the flue gas channel into several areas through a plurality of ring pipe groups, and the flue gas exchanges heat through the corresponding pipe structures of these areas, so as to make the heat exchange between the waste heat of the flue gas and the water more uniform; when the flue gas passes through the structure of the heat exchange pipe group, the turbulent flow is continuously generated, so that the flue gas is continuously mixed and exchanges heat with the heat exchange pipe group, thus improving the heat exchange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应用于厨房配套中的烹饪主要炊用设备燃气锅炉,尤其涉及了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炊用燃气锅灶已成为烹饪各种菜肴的厨房炊用主要工具。传统炊用燃气锅灶耗能大、能效低,连基本的45%热效率指标都达不到,尤其鼓风式灶,虽能满足烹饪所需燃烧火力而提高热负荷,但能效甚低,一般热效率仅在35~38%之间,则60%以上的燃烧热能通过烟道就白白排放浪费掉了。现有的排烟管一般为圆筒形、矩形框架体结构,且现有的烟气余热利用方式一般为水管置于排烟管内,使与烟气进行热交换。现需要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对燃气燃烧后烟气的余热进行利用,减少对烟气热能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对燃气燃烧后烟气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导流管一、导流管二、导流管三、进水管、出水管一、出水管二;所述导流管二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三为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三设置在导流管二的内部;所述导流管一的上端面与导流管二的下端面相连接;所述出水管二的进水端与导流管二中空的内部相通连;所述进水管包括:进水管一、导水孔、进水管二;所述进水管一为左端开放且右端封闭的圆筒形结构;所述进水管一的侧壁面设有导水孔,且导水孔与导流管二内部中空的区域相通连;所述导流管三包括:导流罩、热交换管组;所述热交换管组设置在导流罩的内部;所述热交换管组包括:中心管一、环形管一、弧形管一、连通管一、环形管组、中心管二;所述进水管二的右端穿过进水管一的右端与中心管一相连接;所述出水管一穿过导流管二及导流罩的侧壁面与中心管二相通连;所述连通管一的两端分别与环形管一、中心管一相连接;所述弧形管一设置多个且弧形管一的两端均与环形管一相通连;所述弧形管一连通管一相连接;弧形管一、连通管一环绕于中心管一设置多组;所述环形管组包括:中心管三、环形管二、弧形管二、连通管二、环形管三、弧形管三、连通管三;所述连通管二与环形管二、中心管三均相互通连;所述弧形管三、连通管三相对于环形管三的设置方式与弧形管二、连通管二相对于环形管二的设置方式相同,且与弧形管一、连通管一相对于环形管一的设置方式相同;所述环形管一与环形管二相通连;环形管二与环形管三贴合设置;环形管一与环形管二、环形管三均同轴设置;所述环形管组设置多组,环形管三与其下方一组的环形管二相互通连,最下方的中心管三与中心管二相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管三、环形管二、环形管一尺寸相同、弧形管三、弧形管二、弧形管一、连通管三、连通管二、连通管一均是截面为圆形的管状结构,且这些管状结构直径相同。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管一与环形管二、环形管三贴近于导流罩的内壁面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一、连通管二、连通管三的数量设为多个。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一、连通管二、连通管三均为弧形结构,其靠近导流罩内壁面的一端开口方向分别沿着环形管一、环形管二、环形管三内的切线方向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一、连通管二、连通管三均为S形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水孔设置两个且开口方向均沿着导流管二中空内部的切线方向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通过多个环形管组将烟气的通道分割为多个区域,烟气通过这些区域相应的管路结构进行换热,使烟气的余热与水的热交换更加均匀。2.烟气通过热交换管组的结构时,不断产生紊流,使烟气之间不断混合并与热交换管组进行热交换,改善了热交换效果。3.通过多个环形管、连通管、弧形管及相匹配结构的设置,将水分流为多个路径流动,而在流动的过程中,各管路之间的水不断的进行混合,延长了水的热交换路径,增大了水与烟气的热交换面积,从而使水与烟气的热交换更加充分。4.将装置导入的水分流为进入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管路及热交换管组,根据不同的热交换路径及热交换时间,从而得到了不同温度的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二。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三。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四。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五。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六。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与本专利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导流管一1、导流管二2、导流管三3、进水管4、出水管一5、出水管二6;所述导流管二2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三3为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三3设置在导流管二2的内部;所述导流管一1的上端面与导流管二2的下端面相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出水管二6的进水端与导流管二2中空的内部相通连;如图4所示,所述进水管4包括:进水管一41、导水孔42、进水管二43;所述进水管一41为左端开放且右端封闭的圆筒形结构;所述进水管一41的侧壁面设有导水孔42,且导水孔42与导流管二2内部中空的区域相通连;如图5所示,所述导流管三3包括:导流罩31、热交换管组32;所述热交换管组32设置在导流罩31的内部;如图6、图7所示,所述热交换管组32包括:中心管一321、环形管一322、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环形管组325、中心管二326;所述进水管二43的右端穿过进水管一41的右端与中心管一321相连接;所述出水管一5穿过导流管二2及导流罩31的侧壁面与中心管二326相通连;所述连通管一324的两端分别与环形管一322、中心管一321相连接;所述弧形管一323设置多个且弧形管一323的两端均与环形管一322相通连;所述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相连接;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环绕于中心管一321设置多组;如图7所示,所述环形管组325包括:中心管三3251、环形管二3252、弧形管二3253、连通管二3254、环形管三3255、弧形管三3256、连通管三3257;所述连通管二3254与环形管二3252、中心管三3251均相互通连;所述弧形管三3256、连通管三3257相对于环形管三3255的设置方式与弧形管二3253、连通管二3254相对于环形管二3252的设置方式相同,且与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相对于环形管一322的设置方式相同;所述环形管一322与环形管二3252相通连;环形管二3252与环形管三3255贴合设置;环形管一322与环形管二3252、环形管三3255均同轴设置;所述环形管组325设置多组,环形管三3255与其下方一组的环形管二3252相互通连,最下方的中心管三3251与中心管二326相连接。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环形管三3255、环形管二3252、环形管一322尺寸相同、弧形管三3256、弧形管二3253、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三3257、连通管二3254、连通管一324均是截面为圆形的管状结构,且这些管状结构直径相同,此设置使烟气经过烟气经过管状结构的壁面产生湍流,从而改善了热交换效果。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导流管一(1)、导流管二(2)、导流管三(3)、进水管(4)、出水管一(5)、出水管二(6);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二(2)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三(3)为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三(3)设置在导流管二(2)的内部;所述导流管一(1)的上端面与导流管二(2)的下端面相连接;所述出水管二(6)的进水端与导流管二(2)中空的内部相通连;所述进水管(4)包括:进水管一(41)、导水孔(42)、进水管二(43);所述进水管一(41)为左端开放且右端封闭的圆筒形结构;所述进水管一(41)的侧壁面设有导水孔(42),且导水孔(42)与导流管二(2)内部中空的区域相通连;所述导流管三(3)包括:导流罩(31)、热交换管组(32);所述热交换管组(32)设置在导流罩(31)的内部;所述热交换管组(32)包括:中心管一(321)、环形管一(322)、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环形管组(325)、中心管二(326);所述进水管二(43)的右端穿过进水管一(41)的右端与中心管一(321)相连接;所述出水管一(5)穿过导流管二(2)及导流罩(31)的侧壁面与中心管二(326)相通连;所述连通管一(324)的两端分别与环形管一(322)、中心管一(321)相连接;所述弧形管一(323)设置多个且弧形管一(323)的两端均与环形管一(322)相通连;所述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相连接;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环绕于中心管一(321)设置多组;所述环形管组(325)包括:中心管三(3251)、环形管二(3252)、弧形管二(3253)、连通管二(3254)、环形管三(3255)、弧形管三(3256)、连通管三(3257);所述连通管二(3254)与环形管二(3252)、中心管三(3251)均相互通连;所述弧形管三(3256)、连通管三(3257)相对于环形管三(3255)的设置方式与弧形管二(3253)、连通管二(3254)相对于环形管二(3252)的设置方式相同,且与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相对于环形管一(322)的设置方式相同;所述环形管一(322)与环形管二(3252)相通连;环形管二(3252)与环形管三(3255)贴合设置;环形管一(322)与环形管二(3252)、环形管三(3255)均同轴设置;所述环形管组(325)设置多组,环形管三(3255)与其下方一组的环形管二(3252)相互通连,最下方的中心管三(3251)与中心管二(326)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盘式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导流管一(1)、导流管二(2)、导流管三(3)、进水管(4)、出水管一(5)、出水管二(6);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二(2)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三(3)为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三(3)设置在导流管二(2)的内部;所述导流管一(1)的上端面与导流管二(2)的下端面相连接;所述出水管二(6)的进水端与导流管二(2)中空的内部相通连;所述进水管(4)包括:进水管一(41)、导水孔(42)、进水管二(43);所述进水管一(41)为左端开放且右端封闭的圆筒形结构;所述进水管一(41)的侧壁面设有导水孔(42),且导水孔(42)与导流管二(2)内部中空的区域相通连;所述导流管三(3)包括:导流罩(31)、热交换管组(32);所述热交换管组(32)设置在导流罩(31)的内部;所述热交换管组(32)包括:中心管一(321)、环形管一(322)、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环形管组(325)、中心管二(326);所述进水管二(43)的右端穿过进水管一(41)的右端与中心管一(321)相连接;所述出水管一(5)穿过导流管二(2)及导流罩(31)的侧壁面与中心管二(326)相通连;所述连通管一(324)的两端分别与环形管一(322)、中心管一(321)相连接;所述弧形管一(323)设置多个且弧形管一(323)的两端均与环形管一(322)相通连;所述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相连接;弧形管一(323)、连通管一(324)环绕于中心管一(321)设置多组;所述环形管组(325)包括:中心管三(3251)、环形管二(3252)、弧形管二(3253)、连通管二(3254)、环形管三(3255)、弧形管三(3256)、连通管三(3257);所述连通管二(3254)与环形管二(3252)、中心管三(3251)均相互通连;所述弧形管三(3256)、连通管三(3257)相对于环形管三(3255)的设置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冠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