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使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011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离子非水电解液及使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该电解液包括结构式1或结构式2所示的含氮双环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其中R1、R2、R3、R4、R5、R6、R7、R8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氰基、卤素原子或者含1~5个碳原子的基团。由于结构式1或结构式2所示含氮双环类化合物的存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可适用于常温电压和高电压锂离子电池,并能有效地提升电池的常温循环性能、高温性能以及低温放电性能。

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for lithium-ion battery and a lithium-ion battery using the electroly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使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水电解液的功能添加剂、非水电解液和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3C数码、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目前,获得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的途径包括有:采用高压实密度的正负极材料、以高容量的Si或者锂金属作为负极、以高比能量密度的高镍材料作为正极、提升电池的工作电压。但人们在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电池性能问题,比如循环性能差、高温性能差、低温放电性能和倍率性能差、低温循环时电池容易析锂等。究其原因在于,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电过程中,会在负极表面形成一层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若形成的SEI膜太厚或膜阻抗太大,会使得锂离子在低温环境下无法快速地穿透SEI膜进入负极层间,从而导致电池发生析锂。另一方面,在高温或高电压环境下,若形成的SEI膜不够致密稳定,SEI膜会逐渐溶解或破裂,导致暴露的负极表面会继续消耗电解液并形成新的SEI,出现电池容量降低及寿命下降的现象。由此可知,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包含结构式1或结构式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包含结构式1或结构式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其中R1、R2、R3、R4、R5、R6、R7、R8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氰基、卤原子或含有1~5个碳原子的基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1~5个碳原子基团选烃基、炔基、卤代烃基、含氧烃基、含硅烃基或含氰基取代的烃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式1或结构式2所示的化合物的添加量相对于所述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的总质量的0.1%~5%。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具体选自如下化合物1至化合物9。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还包括碳酸亚乙酯(VC)、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碳酸乙烯亚乙酯(VEC)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还包括1,3-丙烷磺内酯(1,3-PS)、1,4-丁烷磺内酯(BS)、1,3-丙烯磺内酯(PST)、亚硫酸亚乙酯(ES)、硫酸乙烯酯(DTD)、甲烷二磺酸亚甲酯(MMDS)、二氟磷酸锂(LiF2PO2)、四氟硼酸锂(LiBF4)、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还包括电解质盐,所述电解质盐为LiPF6、LiBF4、LiClO4、LiBOB、LiDFOB、LiFAP、LiAsF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霹霹毛冲于智力戴晓兵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赛纬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