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6641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周边光量丰富且具有高光学性能,而且高变倍比的变焦透镜以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供的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正的第一透镜组(G1)、负的第二透镜组(G2)、正的第三透镜组(G3)、正的第四透镜组(G4)、负的第五透镜组(G5)以及第六透镜组,变焦时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间隔变化,且满足规定的条件式。另外,提供的摄像装置具备该变焦透镜。

Zoom lens and camer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尤其涉及适用于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使用固体摄像元件(CCD、CMOS等)的摄像装置的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下,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使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广泛普及。作为这样的摄像装置,例如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广播用摄像机/电影摄像机、监视摄像机、车载摄像机等各种摄像机。随着构成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元件的高集成化,所有摄像装置均不断高功能化和小型化,摄像装置的摄像光学系统中也要求进一步的高性能化和小型化。作为摄像光学系统,一直以来广泛使用变焦透镜。在变焦透镜中,除了高性能化和小型化以外,还要求广角化、高变倍化。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由正-负-正-负-正五个透镜组构成的变焦透镜。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由正-负-正-正-负-正六个透镜组构成的变焦透镜。这样的所谓正先行型的变焦透镜易于实现高变倍化,另外,变倍时使各透镜组移动时的移动量、移动方向的自由度高。因此,容易实现期望的变倍比且抑制像差的变动,容易实现在整个变焦范围内光学性能高的变焦透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179213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7-151240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变焦透镜从第一透镜组至第四透镜组的合成屈光力小,合成焦距表示负值。在该变焦透镜中,广角端的半视角为41度,实现了广角化,但广角端中通过第五透镜组的周边光线的高度高。因此,因为摄像机安装部以及透镜安装部的内径限制,产生周边光束的暗角,难以确保丰富的周边光量。另外,由于最终透镜组、即第五透镜组的直径变大,因而也难以实现该变焦透镜的径向的小型化。进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变焦透镜的变倍比为4倍左右,为了实现高变倍化,需要增加变焦时的各透镜组的移动量。另外,为了实现良好的成像性能,需要增加用于像差校正的构成透镜个数。由此,若想实现高变倍化,则会产生光学总长变长、更加不易确保周边光量这一问题。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变焦透镜实现了12倍左右的高变倍比。但是,在该变焦透镜中,也由于从第一透镜组至第五透镜组的合成屈光力弱,因此,通过最终透镜组、即第六透镜组的周边光束的高度高,从而周边光量的确保以及径向的小型化变困难。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周边光量丰富且具有高光学性能、高变倍比,而且小型的变焦透镜以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五透镜组以及第六透镜组,并且,变焦时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间隔变化,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0≤f34w/|f5|≤0.75……(1)-0.5≤fw/f5iw≤0.2……(2)其中,f34w:广角端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的合成焦距;f5:所述第五透镜组的焦距;fw:广角端的该变焦透镜的焦距;f5iw:从广角端的所述第五透镜组至该变焦透镜中配置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为止的合成焦距。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变焦透镜、和在该变焦透镜的像侧将通过该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周边光量丰富且具有高光学性能、高变倍比,而且小型的变焦透镜以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1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是实施例1的第一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4是实施例1的第二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5是实施例1的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6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7是实施例2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8是实施例2的第一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9是实施例2的第二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0是实施例2的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2是实施例3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3是实施例3的第一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4是实施例3的第二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5是实施例3的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6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7是实施例4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8是实施例4的第一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9是实施例4的第二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20是实施例4的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2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22是实施例5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23是实施例5的第一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24是实施例5的第二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25是实施例5的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26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27是实施例6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28是实施例6的第一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29是实施例6的第二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0是实施例6的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32是实施例7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3是实施例7的第一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4是实施例7的第二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5是实施例7的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6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37是实施例8的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8是实施例8的第一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9是实施例8的第二中间焦距位置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40是实施例8的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焦透镜,其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五透镜组、以及第六透镜组,并且,变焦时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间隔变化,所述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0≤f34w/|f5|≤0.75……(1)‑0.5≤fw/f5iw≤0.2……(2)其中,f34w:广角端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的合成焦距;f5:所述第五透镜组的焦距;fw:广角端的该变焦透镜的焦距;f5iw:从广角端的所述第五透镜组至该变焦透镜中配置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为止的合成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4.27 JP 2018-0859681.一种变焦透镜,其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五透镜组、以及第六透镜组,并且,变焦时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间隔变化,所述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0≤f34w/|f5|≤0.75……(1)-0.5≤fw/f5iw≤0.2……(2)其中,f34w:广角端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的合成焦距;f5:所述第五透镜组的焦距;fw:广角端的该变焦透镜的焦距;f5iw:从广角端的所述第五透镜组至该变焦透镜中配置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为止的合成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5≤f1/fw≤9.0……(3)其中,f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0≤T3w/Y≤8.0……(4)其中,T3w:从广角端的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成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Y:广角端的最大像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0≤f345w/f6iw...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中久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腾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