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6490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0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流体控制组件,第一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二流体通道,流体控制组件至少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第二端口与第一流体通道连通,第三端口与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第一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或者所述第一凸台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分体,所述第二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或者所述第二凸台部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分体。本技术方案结构紧凑、安装空间较小。

Fluid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换热领域。
技术介绍
车辆热管理系统是从系统集成和整体角度出发,统筹热量、发动机或电池及整车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手段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的系统,其可根据行车工况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冷却强度以保证被冷却对象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从而优化整车的环保性能和节能效果,同时改善汽车运行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等。由于电池在应用过程中,会有预热和冷却的工况,因此需要专门的冷却加热系统对电池加热或冷却,一般情况下,电池加热或冷却是先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和冷却,通过冷却液和电池换热,实现电池的预热和冷却,一般情况下,需要冷却液进入不同的设备,且不同设备是独立安装,不同设备之间需要通过管路连接,连接管路较多,且安装空间占用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流体控制组件,所述流体控制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至少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导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导通;所述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所述第一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或者所述第一凸台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分体,所述第二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或者所述第二凸台部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分体,所述第一凸台部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和/或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密封设置,所述第二凸台部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密封设置。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流体换热装置、加热器件、压缩机、电池换热模组,所述流体换热装置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所述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外端口、第二外端口、第三外端口、第四外端口;所述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所述第二端口或者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所述第三端口,所述流体换热装置包括流体导通组件,所述流体导通组件包括第四端口、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六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五端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模组的流体出口经所述流体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流体换热装置连通,所述流体换热装置的所述第六端口与所述电池换热模组的流体进口连通,所述流体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三外端口与所述加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加热器件的出口与所述流体换热装置的所述第四外端口连通,所述流体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一外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流体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二外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通。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包括有第一换热组件、流体控制组件、第二换热组件,第一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或者所述第一凸台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分体,所述第二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或者所述第二凸台部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分体,相对通过连接管路连接的单独零部件,由于管路的相对减少,可以缩小装置的结构尺寸,占用空间较小,重量相对较轻。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第一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结构纵向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示意出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图5为图1所示结构纵向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其中示意出第一流体通道和第四流体通道;图6为流体控制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及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图8为图6中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流体控制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剖面图;图10为图9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部分结构剖面简略示意图;图11为流体控制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简略示意图;图12为流体控制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简略示意图;图13为图1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另一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组件与第一换热组件的一种安装实施方式的配合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组件与第一换热组件的另一种安装实施方式的配合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组件与第二换热组件的另一种安装实施方式的配合示意图;图18为图1所述流体控制组件的组装简略示意图;图19为图7中B-B线的剖视示意图;图20为图1所示流体导通组件的结构一侧示意图;图21为图1所示流体导通组件的结构另一侧示意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及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图23为沿图22中D-D线的剖视示意图;图24为图22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图22所示的第二换热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8为本专利技术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9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简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1示意出流体换热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流体换热装置100包括第一换热组件11、第二换热组件12、流体控制组件13和流体导通组件14,流体控制组件13、流体导通组件14与第一换热组件11、第二换热组件12集成,流体控制组件13、第一换热组件11、第二换热组件12组装固定。流体控制组件13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之间,流体控制组件13的一部分与第一换热组件11组装固定,例如通过焊接固定,或者可拆卸固定;流体控制组件13的另有部分与第二换热组件组装固定,例如通过焊接固定,或者可拆卸固定。流体控制组件13还可以通过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固定,例如,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流体控制组件三者通过外部连接结构固定。当然还可以有其他固定方式。第一换热组件11至少包括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换热组件12至少包括第二流体通道,其中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内可交替填充流体。该流体换热装置100可应用于车辆中,包括混合电动车辆,燃油汽车,纯电动车辆;该流体换热装置也可应用于其他换热领域,例如家用或工业应用中的一些对制冷、制热有需求的设备。该流体换热装置通过各部件的集成,相对通过管路连接的单独零部件,缩小了装置的结构尺寸,占用空间较小,由于管路的省略,也能做到轻量化。另外,流体换热组件、流体导通组件与流体控制组件集成在一起,也有助于提高流体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描述得更加直观,仅以将该流体换热装置100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而加以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应该明白,流体换热装置中流体类型可以改变。以下以图中示意出的换热器作为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明白,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的形式并不限于下文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例如可为板翅式换热器、板片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以及其他。本文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流体控制组件,所述流体控制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至少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导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导通;所述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所述第一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或者所述第一凸台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分体,所述第二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或者所述第二凸台部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分体,所述第一凸台部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和/或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密封设置,所述第二凸台部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密封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4.27 CN 20181039379361.一种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流体控制组件,所述流体控制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至少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导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导通;所述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所述第一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或者所述第一凸台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分体,所述第二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或者所述第二凸台部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分体,所述第一凸台部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和/或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密封设置,所述第二凸台部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密封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基座主体,所述基座主体包括所述第一凸台部和所述第二凸台部,所述第一凸台部包括面向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面部,所述第二凸台部包括面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面部,所述第一面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之间密封设置,所述第二面部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之间密封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筒体部,在所述第一凸台部的轴向平行方向上,所述第一凸台部相对所述筒体部凸出设置,所述第一凸台部朝着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凸伸,在所述第二凸台部的轴向平行方向上,所述第二凸台部相对筒体部凸出设置,所述第一凸台部、所述第二凸台部包括平台段和凸起段,所述平台段位于所述凸起段周边,所述凸起段自所述平台段凸伸,且所述凸起段中空,所述第一凸台部的凸起段设置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二凸台部的凸起段设置所述第三端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孔口和第三面部,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凸台部的凸起段伸入所述第一孔口,所述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面部与所述第三面部之间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密封件实现密封设置,所述第一面部设置有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三面部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三孔口和第四面部,所述第三孔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凸台部的凸起段伸入所述第三孔口,所述第二面部与所述第四面部之间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密封件实现密封设置,所述第二面部设置有第三凹槽,和/或所述第四面部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和/或所述第四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流体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主体的大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之间,所述基座主体包括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所述第一肋部和所述第二肋部相对设置于所述筒体部的周边,且所述第一凸台部、所述第二凸台部设置于沿所述第一肋部平行于所述筒体部径向方向的延伸线的两侧,所述第一凸台部、所述第二凸台部设置于沿所述第二肋部平行于所述筒体部径向方向的延伸线的两侧,所述第一肋部自所述筒体部周边向外延伸,所述第一肋部设置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中空设置,且所述第一凸柱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凸柱分设于所述第一肋部的两侧;所述第二肋部自所述筒体部周边向外延伸,所述第二肋部设置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中空设置,且所述第二凸柱设置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凸柱分设于所述第二肋部的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贯穿孔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的所述第一安装孔相适配;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的所述第二安装孔相适配;所述流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螺栓、第二螺栓、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一螺栓伸入所述第一贯穿孔、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螺母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栓的一端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形成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安装孔的壁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形成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安装孔的壁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安装孔的壁部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安装孔的壁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第二换热组件以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栓伸入所述第二贯穿孔、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螺母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栓的一端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形成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二安装孔的壁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形成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安装孔的壁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二安装孔的壁部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安装孔的壁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或第二换热组件以螺纹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