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包括嵌入在雷管内的第一内帽和第二内帽,所述第一内帽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二内帽包括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所述第四管段嵌入在所述第一管段内;当所述第二内帽嵌入在所述第一内帽内并装配在雷管内时,所述第四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以及所述雷管的重叠位置处压合有中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内帽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卡一道中印即可完成生产方式,有别于传统需要卡两道中印的生产方式,在提高生产线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生产工序,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
本技术涉及雷管
,具体为一种基于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
技术介绍
现阶段,市场上生产和使用的导爆管雷管绝大多数是含有起爆药的雷管,危险程度高。而无起爆药高段别导爆管雷管的生产采用的是卡两道中印的生产方式,工序复杂,危险性增大,即在无起爆药高段别导爆管雷管的生产时,需要在装有激发药的内帽中放入长约7mm的点火体,在雷管对应点火体的位置处卡一道中印,然后在点火体的上方人工排入装有延期体的另一个内帽,两个内帽对合在一起,然后人工在对装有延期体的内帽进行卡第二道印,工序较复杂,延长了人与雷管的接触时间,加大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综合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进行改进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通过对内帽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卡一道中印即可完成生产方式,有别于传统需要卡两道中印的生产方式,在提高生产线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生产工序,提高了安全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包括嵌入在雷管内的第一内帽和第二内帽,所述第二内帽至少有一部分嵌入在所述第一内帽内,所述第一内帽与所述第二内帽均为筒体且呈阶梯轴状;所述第一内帽与所述第二内帽的壁厚相同,所述第一内帽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二内帽包括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管段外径,所述第三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四管段的外径;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与所述第三管段的外径相同,所述第四管段的外径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内径相同,所述第四管段嵌入在所述第一管段内;当所述第二内帽嵌入在所述第一内帽内并装配在雷管内时,所述第四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以及所述雷管的重叠位置处压合有中印。优选的,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固定有用于承载激发药的预裂圈,所述第四管段内设置有点火体,所述第三管段内设置有延期体和所述点火体。优选的,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四管段之间均通过锥面过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针对传统雷管内的两个内帽对合的安装方式进行改进,将两个内帽的结构优化成阶梯轴状,使得其中一个内帽嵌套在另一个内帽内,然后在二者重叠的位置处进行卡印,使得只需要一次卡印即可完成装配,减少了传统生产需要两道卡印的生产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与雷管的接触时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传统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的卡印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的结构示意图(部分显示);图3为第一内帽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二内帽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内帽、11-第一管段、12-第二管段、13-预裂圈、14-激发药、2-第二内帽、21-第三管段、22-第四管段、23-延期体、24-点火体、3-雷管、4-中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基于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由嵌入在雷管3内的第一内帽1和第二内帽2组成,其中第二内帽2至少有一部分嵌入在第一内帽1内;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内帽1与第二内帽2均为筒体且呈阶梯轴状,因此第一内帽1和第二内帽2均具有不同外径的外周壁和内周壁,另外二者的壁厚相同,即第一内帽1包括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2,第二内帽2包括第三管段21和第四管段22,第一管段11的外径大于第二管段12外径,第三管段21的外径大于第四管段22的外径。结合图2,第一管段11的外径与第三管段21的外径相同,第四管段22的外径与第一管段11的内径相同,第二内帽2嵌套在第一内帽1上通过第四管段22与第一管段11的嵌套实现,第四管段22的长度小于第一管段11的长度;当第二内帽2嵌入在第一内帽内1并装配在雷管3内时,第四管段22、第一管段11以及雷管3的重叠位置处压合有一道中印4,如图2箭头处。结合图3和图4,第二管段12的一端固定有用于承载激发药14的预裂圈13(在激发药激发时会产生热量和气体,进而将预裂圈顶开),第四管段22内设置有点火体24,第三管段21内设置有延期体23和点火体24,即第二内帽2内部的两端有点火体24,中间有延期体23,当第二内帽2嵌套在第一内帽1上时,第二内帽2的第四管段22内的点火体24相当于进入到第一内帽1的第一管段11内,在第一内帽1的激发药14上方依次具有点火体24、延期体23、点火体24;其中激发药14、点火体24以及延期体23其材料均为现有技术。进一步的结合图3和图4,第一管段11与第二管段12之间、第三管段21与第四管段22之间均通过锥面过渡,即在管段的交界处形成倒角;第一内帽1与第二内帽2这种阶梯轴状的结构,一方面使得第四管段22能够插入第一管段11内,另一方面形成的倒角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第二内帽2过渡的进入第一内帽1内同时也能够限制第二内帽2内的延期体23坠落(在现有技术中延期体大都为铅,较重)。结合图1,图1为传统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的卡印示意图,箭头代表卡印的位置,可以看出传统是依靠两个内帽对合在一起,分别在两个内帽上进行量道卡印,其工序较为复杂,并且增加了人与雷管的接触时间,增加了危险性,而本申请针对此将内帽的结构进行优化,利用第二内帽2与第一内帽1的嵌套,只需进行一道卡印即可完成装配减少了传统生产需要两道卡印的生产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与雷管的接触时间。使用时,第一内帽1由生产线上的压力机将其压入雷管3内,通过生产线上的装药机将激发药装入第一内帽1内,再由生产线上的压力机将第二内帽2压入第一内帽1内,使得第四管段22进入第一管段11内形成重叠部分,随后通过将其移送至专门的卡腰机上,在雷管3对应重叠的部分进行压合,形成中印4;另外本申请的生产线上压力机和卡腰机均为现有生产中使用的设备,为现有技术,再此不对其具体结构进行叙述。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包括嵌入在雷管(3)内的第一内帽(1)和第二内帽(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帽(2)至少有一部分嵌入在所述第一内帽(1)内,所述第一内帽(1)与所述第二内帽(2)均为筒体且呈阶梯轴状;所述第一内帽(1)与所述第二内帽(2)的壁厚相同,所述第一内帽(1)包括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2),所述第二内帽(2)包括第三管段(21)和第四管段(22),所述第一管段(1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管段(12)外径,所述第三管段(2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四管段(22)的外径;所述第一管段(11)的外径与所述第三管段(21)的外径相同,所述第四管段(22)的外径与所述第一管段(11)的内径相同,所述第四管段(22)嵌入在所述第一管段(11)内;当所述第二内帽(2)嵌入在所述第一内帽(1)内并装配在雷管(3)内时,所述第四管段(22)、所述第一管段(11)以及所述雷管(3)的重叠位置处压合有中印(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无起爆药导爆管雷管,包括嵌入在雷管(3)内的第一内帽(1)和第二内帽(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帽(2)至少有一部分嵌入在所述第一内帽(1)内,所述第一内帽(1)与所述第二内帽(2)均为筒体且呈阶梯轴状;所述第一内帽(1)与所述第二内帽(2)的壁厚相同,所述第一内帽(1)包括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2),所述第二内帽(2)包括第三管段(21)和第四管段(22),所述第一管段(1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管段(12)外径,所述第三管段(2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四管段(22)的外径;所述第一管段(11)的外径与所述第三管段(21)的外径相同,所述第四管段(22)的外径与所述第一管段(11)的内径相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林,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雷鸣民爆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