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病变系统扩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9553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耳部病变系统扩张装置,包括依次相连通的球囊、外管和管座,所述管座的另一端设有可对球囊内充气的气源,外管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向外管内延伸有内管,所述内管同时穿过所述球囊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球囊的另一端相固定,所述球囊内部的内管上设有至少一个能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发出荧光的标记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气源对球囊进行充气,通过球囊的慢慢扩大带动耳部病变部位的慢慢扩张,在对耳部病变部位进行扩张且减轻对耳组织的损伤;由于外管很长且软,在使用时前端会向下垂,采用开口和内管,医生能够用金属导丝从开口插入内管将前端撑起,使用时避免或降低前端下垂,在外管的中后部设置开口,能够在使用时方便更换金属导丝。

System dilator for ear diseas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部病变系统扩张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部病变系统扩张装置。
技术介绍
参考图1-2,耳10分成三个部分:外耳12、中耳14和内耳16。外耳12由耳廓18和耳道20组成,耳廓18和耳道20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向位于耳道20的内端24处的鼓膜22(也称为耳膜)。中耳14位于外耳12和内耳16之间并且通过咽鼓管26连接至咽喉后部,咽鼓管26充当耳10和窦之间的均压阀。咽鼓管26终止于咽喉32的鼻咽区域30中的远侧开口或口28中。除耳膜22之外,中耳14还由三根小耳骨(听小骨)组成:锤骨34(锤)、砧骨36(砧)和镫骨38(镫)。这些骨34-38将声音振动传递到内耳16,从而充当变换器,将外耳12的耳道20中的声音振动转换成内耳16中的流体波。这些流体波刺激若干神经末梢40,神经末梢40依次又将声能传输到脑并在脑中被解释。咽鼓管26从口28到骨峡部29测量是二厘米至二又二分之一厘米长的狭窄通道,连接中耳14与在鼻的后部中的鼻咽30,腭正上方的上咽喉区。咽鼓管26充当通常充满空气的中耳14的均压阀。当适当起作用时,咽鼓管26响应吞咽或打哈欠周期性地(约每三分钟一次)打开几分之一秒。在这样做时,其允许空气进入中耳14内替换已被中耳衬里(粘膜)吸收的空气或平衡在海拔变化时发生的压力变化。干扰咽鼓管26的此周期性打开和关闭的任何因素均可导致听力损害或其他耳症状。咽鼓管26的阻塞或堵塞导致负中耳压14,伴随耳膜22的回缩(吸入)。在成人中,这通常伴随一些耳不适,发胀或压力感,并且可导致轻度听力损害和头部噪声(耳鸣)。在儿童中可能无症状。如果阻塞延长,则流体可从中耳14的粘膜中抽出,产生被称为浆液性中耳炎(流体在中耳中)的病症。这与上呼吸道感染结合在儿童中频繁发生并且是与该病症相关的听力损害的原因。中耳14和咽鼓管26的衬膜(粘膜)与鼻42、窦44和咽喉32的膜连接并相同。这些区域的感染导致粘膜肿胀,该粘膜肿胀反过来可导致咽鼓管26的阻塞。这被称为浆液性中耳炎,即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基本上在中耳14中的流体集合,通常为咽鼓管26的远侧开口28堵塞的结果,该堵塞允许流体在中耳14中累积。在存在细菌的情况下,该流体可变得被感染,导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被感染或化脓)。当感染未发展时,流体保持直至咽鼓管26再次开始正常起作用,在此时流体被吸收或通过咽鼓管开口28沿管向下排到咽喉32中。慢性浆液性中耳炎可由咽鼓管的长期阻塞引起,或流体的增稠,使得它不能被吸收或沿咽鼓管26向下排出。该慢性病症通常伴随听力损害。可能存在复发性耳痛,尤其当个体感冒时。幸运的是,浆液性中耳炎可持续多年而不对中耳机构产生任何永久性损伤。然而,中耳14中流体的存在使其易受复发性急性感染的影响。这些复发性感染可导致中耳损伤。当咽鼓管26含有流体积聚时,将出现多种情况。首先,身体吸收来自中耳14的空气,导致真空形成,该真空趋于向内拉动衬膜和耳膜22,从而引起疼痛。接下来,身体用更多流体替换真空,这趋于减轻疼痛,但患者可经历耳10中的发胀感。用抗组胺剂和减充血剂治疗该病症可花费数周才完全有效。最后,流体可变得被感染,这是疼痛的并且使得患者感觉不适,并且可促使患者不能良好地听见。如果内耳14受影响,则患者可感觉旋转感或转向感(眩晕)。与中耳和咽鼓管相关联的典型疾病包括耳膜穿孔、鼓膜硬化、砧骨侵蚀、中耳炎、胆脂瘤、乳突炎、咽鼓管异常开放和传导性听力丧失。为了治疗这些疾病中的一些,可执行耳外科手术。大多数耳外科手术是用手术显微镜进行的显微手术。耳外科手术的类型包括镫骨切除术、鼓室成形术、鼓膜切开术和耳管手术。这些耳外科手术由于很疼痛,对于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中耳和咽鼓管病痛是非常普遍和严重的医学问题,困扰数百万人并引起疼痛、不适和甚至听力丧失或永久性听力损害。因此,需要用于接近中耳和咽鼓管内的靶组织区域的装置。理想的是,此类装置将是微创的并且对健康的耳组织造成非常小的损害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耳部病变部位进行扩张、减轻对耳组织的损伤的耳部病变系统扩张装置。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耳部病变系统扩张装置,包括依次相连通的球囊、外管和管座,所述管座的另一端设有可对球囊内充气的气源,所述外管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向外管内延伸有内管,所述内管同时穿过所述球囊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球囊的另一端相固定,所述球囊内部的内管上设有至少一个能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发出荧光的标记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气源对球囊进行充气,通过球囊的慢慢扩大带动耳部病变部位的慢慢扩张,在对耳部病变部位进行扩张且减轻对耳组织的损伤;由于外管很长且软,在使用时前端会向下垂,采用开口和内管,医生能够用金属导丝从开口插入内管将前端撑起,使用时避免或降低前端下垂,在外管的中后部设置开口,能够在使用时方便更换金属导丝。优选地,所述球囊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凸起。由于有时医生需要往耳内输送支架,将支架搁置于球囊上,球囊的外表面的凸起能够穿过支架上的孔洞,将支架更好的固定。优选地,所述球囊前端连有保护端,所述保护端的材质为柔性材料。采用材质为柔性材料的保护端,能够在使用时防止戳伤耳道。优选地,所述外管和管座之间还连有应力分散管,所述应力分散管分别与所述外管、管座相连通。在球囊扩张时会产生扩张应力,扩张应力过大可能会损坏外管和管座,采用应力分散管能够将扩张应力分散,降低对外管和管座的损伤,提高使用寿命。优选地,还包括球囊保护套,所述球囊保护套罩设于球囊外部。由于球囊要伸入耳道内需要保持洁净,且球囊不能有破损,所以采用球囊保护套能够很好的保护球囊。优选地,所述球囊的长度为5-40mm,所述球囊扩张后的直径为1-6mm。由于咽鼓管的长度为35-40mm,宽度约为4.5mm,所以采用长度为5-40mm的球囊,扩张后直径为1-6mm的球囊,保证球囊能够将耳部病变部位扩张起来。附图说明图1为图1是人耳的横截面,示出了内耳部分、中耳部分和外耳部分以及咽鼓管,该咽鼓管经由其远端开口连接中耳与咽喉的鼻咽区;图2为人头部的横截面,示出了图1所示的咽喉的鼻咽区,该区域包含图1所示的咽鼓管的远端开口;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A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的B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球囊;101-凸起;2-内管;3-外管;4-管座;5-标记环;6-应力分散管;7-球囊保护套;8-开口;9-保护端;10-耳;12-外耳;14-中耳;16-内耳;18-耳廓;20-耳道;22-鼓膜;24-内端;26-咽鼓管;28-口;29-骨峡部;30-鼻咽区域;32-咽喉;34-锤骨;36-砧骨;38-镫骨;40-神经末梢;42-鼻;44-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见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耳部病变系统扩张装置,包括依次焊接相连通的球囊1、外管3和管座4,所述管座4的另一端设有可对球囊1内充气的气源。球囊1采用尼龙材质。所述外管3的中后部设有开口8,所述开口8向外管3内延伸有内管2,所述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部病变系统扩张装置,包括依次相连通的球囊(1)、外管(3)和管座(4),所述管座(4)的另一端设有可对球囊(1)内充气的气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3)上设有开口(8),所述开口(8)向外管(3)内延伸有内管(2),所述内管(2)同时穿过所述球囊(1)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球囊(1)的另一端相固定,所述球囊(1)内部的内管上设有至少一个能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发出荧光的标记环(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部病变系统扩张装置,包括依次相连通的球囊(1)、外管(3)和管座(4),所述管座(4)的另一端设有可对球囊(1)内充气的气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3)上设有开口(8),所述开口(8)向外管(3)内延伸有内管(2),所述内管(2)同时穿过所述球囊(1)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球囊(1)的另一端相固定,所述球囊(1)内部的内管上设有至少一个能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发出荧光的标记环(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病变系统扩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1)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凸起(1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病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永魏倪关森陈素文周叶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莱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