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虹膜恢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9553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8:43
一种改良虹膜恢复器,包括握杆(4)、小操作头(2)和大操作头(6),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分别位于握杆的两端,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的前部(1、7)皆为钝扁圆形且向一侧弯折成倾斜状,小操作头的前部的厚度为0.1mm,大操作头的前部表面标有以mm为计量单位的长度刻度。由于将原有的双头虹膜恢复器的小操作头的厚度从0.15mm减薄成0.1mm,在翼状胬肉手术中使用时更加利于插入组织中间,钝性分离翼状胬肉与结膜、巩膜,减少使用剪刀类锐性器械,减少组织损伤,大操作头一端表面的刻度可代替直尺,用来测量移植片的尺寸。该器械兼具分离组织及测量功能,可节约手术器械,减少病人组织损伤及痛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良虹膜恢复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眼科医疗用具的结构,一种改良虹膜恢复器。
技术介绍
双头虹膜恢复器是眼科手术的常用器械,最初用于将脱位或外溢的虹膜复位,后来也用于翼状胬肉手术。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和多发病,翼状胬肉切除手术复发率较高,所以主流的手术是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切除翼状胬肉后,在健康的上方或下方取一块带角膜缘组织的结膜下来,将其缝在翼状胬肉切除区域,以降低复发率。翼状胬肉按形态学上分为头、颈、体三部分,其中体部最大,占整个胬肉2/3面积,且呈扇形,与球结膜粘连较紧密,肥厚型体部较静止型明显增大增厚,手术中分离困难,极易出血、残留,以往术中分离胬肉体部与球结膜、巩膜粘连均采用剪刀分离,易引起出血、胬肉组织残留,已有的虹膜恢复器仅可用于分离翼状胬肉颈部与角膜粘连,作用单一;移植片大小凭肉眼估计,不易跟创面匹配。常规的双头虹膜恢复器包括握杆、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分别位于握杆的两端,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的前部皆为钝扁圆形且向一侧弯折成倾斜状,其小操作头的前部的尺寸为长14mm、宽0.5mm、厚0.15mm,大操作头的前部宽1.2mm。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改良虹膜恢复器的结构,对双头虹膜恢复器加以改良,可用于翼状胬肉手术中翼状胬肉体部与球结膜、巩膜分离及测量移植片长度、宽度。这种改良虹膜恢复器包括握杆、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分别位于握杆的两端,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皆成针状,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的前部皆为钝扁圆形且向一侧弯折成倾斜状,小操作头的前部的厚度为0.1mm,大操作头的前部表面标有以mm为计量单位的长度刻度。这种改良虹膜恢复器由于将原有的双头虹膜恢复器的小操作头的厚度从0.15mm减薄成0.1mm,在翼状胬肉手术中使用时,更加利于插入组织中间对翼状胬肉与结膜、巩膜进行钝性分离,减少使用剪刀类锐性器械,减少组织损伤,大操作头一端表面标有刻度,可代替直尺使用,测量移植片的尺寸。附图说明附图为改良虹膜恢复器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这种改良虹膜恢复器包括握杆4、小操作头2和大操作头6,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分别位于握杆4的两端,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皆成针状,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的前部1、7皆为钝扁圆形且向一侧弯折成倾斜状,小操作头的前部1的厚度减薄成0.1mm,大操作头的前部7表面标有长度刻度。图中3和5为握杆的握手部位,表面有网纹,便于用手握持。这种改良虹膜恢复器在肥厚型翼状胬肉手术中使用时,在翼状胬肉体部中央球结膜剪开一个小口子,用小操作头一端插入其下行翼状胬肉体部与球结膜、巩膜潜行钝性分离,可减少剪刀类锐性器械的使用,减少组织损伤,用大操作头一端代替直尺进行移植片测量,使植片与植床匹配度更高。该器械兼具分离组织及测量功能,可节约手术器械,减少病人组织损伤及痛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良虹膜恢复器,包括握杆(4)、小操作头(2)和大操作头(6),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分别位于握杆(4)的两端,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皆成针状,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的前部(1、7)皆为钝扁圆形且向一侧弯折成倾斜状,其特征是小操作头的前部(1)的厚度为0.1mm,大操作头的前部(7)表面标有以mm为计量单位的长度刻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虹膜恢复器,包括握杆(4)、小操作头(2)和大操作头(6),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分别位于握杆(4)的两端,小操作头和大操作头皆成针状,小操作头和大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丽琴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