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邱子晏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8581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医疗用具领域,提供了一种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包括盒体组件、底模拉手组件和放置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和挡板,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三侧壁左侧,所述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三侧壁右侧,所述第四侧壁位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且与两者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所有侧壁内侧均有第一导流槽;在脱水处理时,石蜡随第一导流槽流出,脱水试剂随第二导流槽流入,相比较现有的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新型的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处理标本更加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
技术介绍
在病理分析中,包埋模具是组织制片中常用且必备的装置,用于医院或实验室病理检验中的组织标本处理。包埋模具通常包括底模和包埋盒,底模具有一个放置台,包埋盒用来盖在放置台的上方。使用时将底模底面置于冷台上,向底模中注入石蜡液,注入适量的石蜡液后将组织置于底模中央,随着底面蜡液的迅速冷却,组织随即被粘在底模上定住,继续灌注蜡液至没过组织标本,将包埋盒平整遮盖与底模上方,注满蜡液,待石蜡冷凝固化后,得到组织蜡块。组织蜡块经适当修整后将盒盖一端卡在切片机上切片获得组织切片,进而通过后续的染色获得组织病理图像。目前市场上的包埋盒底模在使用过程中,包埋盒容易变形脱落,且处理组织稍厚或大于最佳包埋标准的标本时处理能力有所下降。目前国内没有可以进行自动包埋的脱水机,国外也只有个别脱水机可以进行自动包埋,所以一方面就没有适合活检小标本规格的包埋底模。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的组织包埋底模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员在取出包埋盒底模时,包埋盒容易变形脱落,引起覆盖在底模和标本间的海绵膨胀并和组织块混合,从而在切片时,造成切片破碎不完整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包埋底模与包埋盒头部蜡在固化后遮盖大部分病理编号,给整理排号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旨在解决目前国内没有可以进行自动包埋的脱水机,国外也只有个别脱水机可以进行自动包埋,所以一方面就没有适合活检小标本规格的包埋底模。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的组织包埋底模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员在取出包埋盒底模时,包埋盒容易脱落,引起覆盖在底模和标本间的海绵膨胀并和组织块混合,从而在切片时,造成切片破碎不完整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包埋底模与包埋盒头部蜡在固化后遮盖大部分病理编号,给整理排号带来不便。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包括盒体组件、底模拉手组件和放置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和挡板,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三侧壁左侧,所述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三侧壁右侧,所述第四侧壁位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且与两者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内侧均有三条第一导流槽,所述挡板设置两条,分别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上面,且与二者固定连接;所述底模拉手组件包括拉手和支撑柱,所述拉手位于支撑柱的上方,且拉手与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拉手固定连接于第三侧壁外侧,所述放置组件包括第二导流槽和放置组件本体,所述第二引流槽位于放置组件本体四周,所述第二导流槽与第一导流槽相通,所述放置组件本体与每条侧壁下端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挡板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长度为0.3厘米。优选的,所述每个侧壁上的第一导流槽之间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大小为0.05厘米-0.01厘米。优选的,所述拉手为长方形薄片,且所述长方形薄片中间位置为镂空。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为拱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通过设置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使脱水试剂可以在脱水机压力下流通,增加了标本与试剂的接触面积,使得标本在试剂中得以更好的处理。在更换试剂时,在脱水机的压力作用下,上一道试剂会被排空,通过设置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试剂的排空就会更彻底,减少了更换每道试剂时试剂的残留,也最大限度保证了每道试剂的纯度,解决了现有的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处理大于最佳包埋标准的标本时处理能力下降的问题。通过设置挡板和支撑柱,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标本脱水处理时,包埋盒容易脱落的问题,另外因为支撑柱的存在使底模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使得包埋底模与包埋盒在从脱水机取出时多余的石蜡不会堆积在头部,解决了包埋底模与包埋盒头部蜡在固化后遮盖大部分病理编号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正视图;图中:10-盒体组件、20-底模拉手组件、30-放置组件、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第四侧壁、15-挡板、16-第一导流槽、21-拉手、22-支撑柱、31-第二导流槽、32-放置组件本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包括盒体组件10、底模拉手组件20和放置组件30,盒体组件10包括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第四侧壁14和挡板15,第一侧壁11与第三侧壁13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三侧壁13左侧,第二侧壁12与第三侧壁13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三侧壁13右侧,第四侧壁14位于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之间,且与两者固定连接,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内侧均有三条第一导流槽16,挡板15设置两条,分别位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上面,且与二者固定连接,底模拉手组件20包括拉手21和支撑柱22,所述拉手21位于支撑柱22的上方,且拉手21与支撑柱22固定连接,拉手21固定连接于第三侧壁13外侧,放置组件30包括第二导流槽31和放置组件本体32,第二引流槽31位于放置组件本体32四周,第二导流槽31与第一导流槽16相通,放置组件本体32与每条侧壁下端一体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4、第四侧边和挡板15,第一侧壁11与第三侧壁13固定连接,第三侧壁13与第二侧壁12固定连接,第二侧壁12与第四侧壁14固定连接,第四侧壁14与第一侧壁11固定连接对包埋盒进行固定,挡板15与第一侧壁11固定,挡板15与第二侧壁固定,从而对包埋盒进行固定,防止在标本脱水过程中,包埋盒变形脱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内侧均有三条第一导流槽16,放置组件本体32四周设置第二导流槽31,第一导流槽16与第二导流槽31相通,从而使脱水试剂在脱水过程中流动,增加催化比表面积加速脱水进程。进一步的,挡板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长度为0.3厘米在本实施方式中,0.3厘米的凸起对包埋盒进行固定的同时,更方便包埋盒放置。进一步的,每个侧壁上的第一导流槽之间有间隙,间隙的大小为0.05厘米至0.1厘米。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侧壁上的第一导流槽之间的间隙为0.05厘米至0.1厘米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组件(10)、底模拉手组件(20)和放置组件(30),所述盒体组件(10)包括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第四侧壁(14)和挡板(15),所述第一侧壁(11)与第三侧壁(13)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三侧壁(13)左侧,所述第二侧壁(12)与第三侧壁(13)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三侧壁(13)右侧,所述第四侧壁(14)位于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之间,且与两者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内侧均有三条第一导流槽(16),所述挡板(15)设置两条,分别位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上面,且与二者固定连接;所述底模拉手组件(20)包括拉手(21)和支撑柱(22),所述拉手(21)位于支撑柱(22)的上方,且拉手(21)与支撑柱(22)固定连接,所述拉手(21)固定连接于第三侧壁(13)外侧;所述放置组件(30)包括第二导流槽(31)和放置组件本体(32),所述第二引流槽(31)位于放置组件本体(32)四周,所述第二导流槽(31)与第一导流槽(16)相通,所述放置组件本体(32)与每个侧壁下端一体成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自动包埋机用的活检标本包埋盒底模,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组件(10)、底模拉手组件(20)和放置组件(30),所述盒体组件(10)包括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第四侧壁(14)和挡板(15),所述第一侧壁(11)与第三侧壁(13)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三侧壁(13)左侧,所述第二侧壁(12)与第三侧壁(13)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三侧壁(13)右侧,所述第四侧壁(14)位于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之间,且与两者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内侧均有三条第一导流槽(16),所述挡板(15)设置两条,分别位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上面,且与二者固定连接;所述底模拉手组件(20)包括拉手(21)和支撑柱(22),所述拉手(21)位于支撑柱(22)的上方,且拉手(21)与支撑柱(22)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承敏邱子晏
申请(专利权)人:邱子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