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超连续谱布里渊光时域分析器的传感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8556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超连续谱布里渊光时域分析器的传感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超连续谱光源、三个可调谐光滤波器、三个1×2光纤耦合器、两个偏振控制器、两个高速电光调制器、微波信号源、三个光放大器、光扰偏器、光隔离器、传感光纤、光环行器、脉冲发生器、三个光电探测器、数据采集卡、计算机。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增强BOTDA的动态范围,增大光纤的测量距离和提高系统空间分辨率;而且本装置采用相向检测光信号,解决传统BOTDA单路信号,随着光纤距离的增加,功率会逐渐被损耗,探测距离受限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超连续谱光源,具有相对于可调谐激光器更宽的光谱范围。可以配合光滤波器产生波长可调和空间分辨率可变的可调谐激光。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超连续谱光源作为泵浦光源解决了窄带激光器有限的测量距离,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超连续谱布里渊光时域分析器的传感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检测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超连续谱布里渊光时域分析器的传感装置及方法,能够实现对温度或应变的高空间分辨率、长距离的连续测量。
技术介绍
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rillouinOpticalTimeDomainAnalysis,BOTDA)的分布式光纤温度与应变传感技术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感技术,具有一次测量可获取沿整个光纤被测场分布信息、定位准确,可实现动态测量等,以及距离可达数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等独特优点,在电力、石油和水利等行业大型工程结构健康状况在线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基于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并逐步走向实用化。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传感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它在温度、应变测量上达到的测量精度、测量范围以及空间分辨率均高于其他传感技术,因此这种技术目前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是由HoriguchiTsuneo在1989年首次提出,以受激布里渊的放大效应作为应变传感的机理(JournalofLightwaveTechnology,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超连续谱布里渊光时域分析器的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超连续谱光源(1)、第一可调谐光滤波器(2)、1×2第一光纤耦合器(3)、第一偏振控制器(4)、微波信号源(5)、第一高速电光调制器(6)、第一光放大器(7)、光扰偏器(8)、光隔离器(9)、传感光纤(10)、第二偏振控制器(11)、第二高速电光调制器(12)、脉冲发生器(13)、1×2第二光纤耦合器(14)、第二光放大器(15)、光环行器(16)、第三光放大器(17)、1×2第三光纤耦合器(18)、第二可调谐光滤波器(19)、第三可调谐光滤波器(20)、第一光电探测器(21)、第二光电探测器(22)、第三光电探测器(23)、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超连续谱布里渊光时域分析器的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超连续谱光源(1)、第一可调谐光滤波器(2)、1×2第一光纤耦合器(3)、第一偏振控制器(4)、微波信号源(5)、第一高速电光调制器(6)、第一光放大器(7)、光扰偏器(8)、光隔离器(9)、传感光纤(10)、第二偏振控制器(11)、第二高速电光调制器(12)、脉冲发生器(13)、1×2第二光纤耦合器(14)、第二光放大器(15)、光环行器(16)、第三光放大器(17)、1×2第三光纤耦合器(18)、第二可调谐光滤波器(19)、第三可调谐光滤波器(20)、第一光电探测器(21)、第二光电探测器(22)、第三光电探测器(23)、数据采集卡(24)、计算机(25);其中,超连续谱光源(1)的出射端与第一可调谐光滤波器(2)的入射端连接;第一可调谐光滤波器(2)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1×2第一光纤耦合器(3)的入射端连接;1×2第一光纤耦合器(3)的第一个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第一偏振控制器(4)的入射端相连接,第一偏振控制器(4)的出射端与第一高速电光调制器(6)的入射端连接;第一高速电光调制器(6)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第一光放大器(7)的入射端连接;微波信号源(5)的信号输出端通过高频同轴电缆与第一高速电光调制器(6)的射频输入端连接;第一光放大器(7)的入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光扰偏器(8)入射端连接;光扰偏器(8)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光隔离器(9)的入射端连接;光隔离器(9)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传感光纤(10)的入射端连接;传感光纤(10)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光环行器(16)的反射端连接;1×2第一光纤耦合器(3)的第二个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第二偏振控制器(11)的入射端连接;第二偏振控制器(11)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第二高速电光调制器(12)的入射端连接;第二高速电光调制器(12)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1×2第二光纤耦合器(14)的入射端连接;脉冲发生器(13)的信号输出端通过高频同轴电缆与第二高速电光调制器(12)的射频输入端连接;1×2第二光纤耦合器(14)的第一个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第二光放大器(15)的入射端连接;第二光放大器(15)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光环行器(16)的入射端连接;光环行器(16)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第三光放大器(17)的入射端连接;第三光放大器(17)的出射端与1×2第三光纤耦合器(18)入射端连接;1×2第三光纤耦合器(18)第一个出射端与第二可调谐光滤波器(19)的入射端连接;第二可调谐光滤波器(19)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第二光电探测器(22)的入射端连接;第二光电探测器(22)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数据采集卡(24)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1×2第三光纤耦合器(18)第二个出射端与第三可调谐光滤波器(20)的入射端连接;第三可调谐光滤波器(20)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第三光电探测器(23)的入射端连接;第三光电探测器(23)的出射端通过单模光纤跳线与数据采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忠张晓程李梦文张明江乔丽君王涛李健吴星亮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