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76483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包括X射线发射管、射线屏蔽机构、箱体、上盖及散热下盖。上盖设置在箱体的顶部,散热下盖设置在箱体的底部,上盖、散热下盖与箱体构成一个封闭空间,封闭空间内充有绝缘油;射线屏蔽机构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且射线屏蔽机构设置在上盖的底部,射线屏蔽机构与散热下盖之间构成散热腔;射线屏蔽机构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循环孔及第二循环孔,射线屏蔽机构的内部通过第一循环孔及第二循环孔与散热腔连通;X射线发射管设置在射线屏蔽机构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散热效果显著,避免了X射线发射源由于长时间工作而出现过热,改善了X射线发射源的工作环境,延长了设备整体的使用寿命。

Internal circulation heat radiation X-ray emission sou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
本技术涉及X射线发射
,特别是涉及一种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
技术介绍
在X-Ray发射源通电工作时,X-Ray发射管根据输入功率和工作时间产生一定热量,整个箱体内部的绝缘油升温,当达到过热时则不能正常工作。即便未达到过热保护温度极限,设备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也会影响元件寿命甚至造成高压放电击穿。传统的X射线发射源,只是通过其内部绝缘油自然对流和箱壁自身导热来散热,对于输入功率较大和连续工作时间较长的发射源来说,这种散热方式的散热效果不理想,容易产生过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X射线发射源散热效果不理想,长时间工作会出现过热现象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包括X射线发射管、射线屏蔽机构、箱体、上盖及散热下盖;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散热下盖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上盖、所述散热下盖与所述箱体构成一个封闭空间,所述封闭空间内充有绝缘油;所述射线屏蔽机构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且所述射线屏蔽机构设置在所述上盖的底部,所述射线屏蔽机构与所述散热下盖之间构成散热腔;所述射线屏蔽机构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循环孔及第二循环孔,所述射线屏蔽机构的内部通过所述第一循环孔及所述第二循环孔与所述散热腔连通;所述X射线发射管设置在所述射线屏蔽机构的内部。进一步地,所述射线屏蔽机构包括隔离底板;所述第一循环孔及所述第二循环孔均设置在所述隔离底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循环孔的位置对应所述X射线发射管的阳极。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循环孔位于所述第一循环孔在所述隔离底板上的对角位置。进一步地,所述散热下盖的材质为铝合金。进一步地,所述散热下盖上设置有散热槽。进一步地,所述散热下盖与所述箱体的接合面设置有密封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的材质为铝合金。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上设置有散热槽。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与所述箱体的接合面设置有密封结构。本技术提供的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当X射线发射管开始工作时,X射线发射管根据输入功率和工作时间而产生一定热量,位于X射线发射管周边的绝缘油升温,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绝缘油通过第一循环孔及第二循环孔,在射线屏蔽机构内部和散热腔之间自然循环流动,形成箱内循环,将热量从不易散热的射线屏蔽机构内部带到较易散热的散热腔,进而通过散热下盖及上盖、箱体体壁而快速地将热量导出到箱体外,显著提高了对发射源的散热效果,避免了X射线发射源由于长时间工作而出现过热现象,改善了X射线发射源的工作环境,延长了设备整体的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的X射线发射源散热效果不理想,长时间工作会出现过热现象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在某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X射线发射管;2-上盖;3-箱体;4-射线屏蔽机构;5-散热下盖;6-第一循环孔;7-第二循环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包括X射线发射管1、射线屏蔽机构4、箱体3、上盖2及散热下盖5;上盖2设置在箱体3的顶部,散热下盖5设置在箱体3的底部,上盖2、散热下盖5与箱体3构成一个封闭空间,封闭空间内充有绝缘油;射线屏蔽机构4设置在箱体3的内部,且射线屏蔽机构4设置在上盖2的底部,射线屏蔽机构4与散热下盖5之间构成散热腔;射线屏蔽机构4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循环孔6及第二循环孔7,射线屏蔽机构4的内部通过第一循环孔6及第二循环孔7与散热腔连通;X射线发射管1设置在射线屏蔽机构4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当X射线发射管1开始工作时,X射线发射管1根据输入功率和工作时间而产生一定热量,位于X射线发射管1周边的绝缘油升温,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绝缘油通过第一循环孔6及第二循环孔7,在射线屏蔽机构4内部和散热腔之间自然循环流动,形成箱内循环,将热量从不易散热的射线屏蔽机构4内部带到较易散热的散热腔,热量通过散热下盖5及上盖2、箱体3体壁而散发到外界,提高了对发射源的散热速度,改善了对发射源的散热效果,避免了X射线发射源由于长时间工作而出现过热现象,并且,改善了X射线发射源的工作环境,延长了设备整体的使用寿命。其中,射线屏蔽机构4的高度小于箱体3的高度,散热腔主要为射线屏蔽机构4与箱体3之间的、箱体3底部的空间。并且,箱体3上对应X射线发射管1处设置有出束窗口,射线屏蔽机构4除了与出束窗口对应处设有开孔,其他部分封闭,用于屏蔽和吸收X射线发射管1所发射的工作不需要的X-Ray。优选地,射线屏蔽机构4的材质为铅,能够较好地屏蔽和吸收X-Ray;射线屏蔽机构4的形状为箱型。在本实施例中,与X射线发射管1相匹配的电路模块,设置在射线屏蔽机构4的内部。本实施例的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能够广泛使用于安检、探测、医疗等领域。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射线屏蔽机构4包括隔离底板;第一循环孔6及第二循环孔7均设置在隔离底板上。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底板为射线屏蔽机构4的组成元件,作为射线屏蔽机构4的一部分而使得射线屏蔽机构4成为具备屏蔽和吸收X-Ray功能的封闭结构。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循环孔6的位置对应X射线发射管1的阳极。在本实施例中,当X射线发射管1开始工作时,X射线发射管1的阳极(整个设备的热源)产生大量热量,热量传递给周边的绝缘油,整个箱体3中的绝缘油在射线屏蔽机构4内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其特征在于,包括X射线发射管、射线屏蔽机构、箱体、上盖及散热下盖;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散热下盖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上盖、所述散热下盖与所述箱体构成一个封闭空间,所述封闭空间内充有绝缘油;所述射线屏蔽机构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且所述射线屏蔽机构设置在所述上盖的底部,所述射线屏蔽机构与所述散热下盖之间构成散热腔;所述射线屏蔽机构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循环孔及第二循环孔,所述射线屏蔽机构的内部通过所述第一循环孔及所述第二循环孔与所述散热腔连通;所述X射线发射管设置在所述射线屏蔽机构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其特征在于,包括X射线发射管、射线屏蔽机构、箱体、上盖及散热下盖;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散热下盖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上盖、所述散热下盖与所述箱体构成一个封闭空间,所述封闭空间内充有绝缘油;所述射线屏蔽机构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且所述射线屏蔽机构设置在所述上盖的底部,所述射线屏蔽机构与所述散热下盖之间构成散热腔;所述射线屏蔽机构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循环孔及第二循环孔,所述射线屏蔽机构的内部通过所述第一循环孔及所述第二循环孔与所述散热腔连通;所述X射线发射管设置在所述射线屏蔽机构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线屏蔽机构包括隔离底板;所述第一循环孔及所述第二循环孔均设置在所述隔离底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循环散热式X射线发射源,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和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研合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