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电抗器罩壳及空调室外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74419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电抗器罩壳,包括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底板围成的外壳,所述前侧板连接有与其限定出挡水腔的外侧板,所述前侧板、外侧板分别形成有连通所述挡水腔的多个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在前后方向错开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空调电抗器罩壳可用来解决现有空调室外机电控器罩壳防雨与散热不能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电抗器罩壳及空调室外机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上的电抗器罩壳的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在空调室外机中,电抗器运行时发热量较大,若防护罩壳包裹严密,使得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则极易缩短电抗器的使用周期。现有技术通过在防护罩壳上开设通风孔,通过气体流动带走热量,但是,在淋雨环境中,高速运转的风扇极易将雨水甩入通风孔内,当雨水由通风孔落在电抗器上时,则易对电抗器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电抗器罩壳,以解决现有空调室外机电控器罩壳防雨与散热不能兼顾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空调电抗器罩壳,包括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底板围成的外壳,所述前侧板连接有与其限定出挡水腔的外侧板,所述前侧板、外侧板分别形成有连通所述挡水腔的多个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在前后方向错开布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风孔位于所述左侧板、所述外壳的侧开口之间靠近所述侧开口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风孔位于所述左侧板、所述外壳的侧开口之间靠近所述左侧板一侧。进一步的,所述前侧板形成有朝所述挡水腔内凸出的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一端形成有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或所述外侧板形成有朝所述挡水腔外凸出的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一端形成有所述第二通风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流面上端形成有所述第二通风孔。进一步的,所述外侧板的左侧端、底端分别形成有连接所述外壳的第一翻边、第二翻边。进一步的,所述外侧板的顶端形成有连接所述外壳的第三翻边,和/或所述第二翻边形成有依次贴合所述前侧板、底板的第四翻边、第五翻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呈长条形且彼此不平行,和/或所述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均为多个且呈阵列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后侧板形成有多个第三通风孔,所述后侧板形成有朝所述外壳内部凸出的第三导流面,所述第三导流面一端形成有所述第三通风孔。基于上述的空调电抗器罩壳的结构设计,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其包括电抗器以及上述的空调电抗器罩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外壳的前侧板上安装了外侧板,利用前侧板、外侧板限定出一个挡水腔,即使高速运转的风扇将雨水由外侧板上第二通风孔甩入挡水腔内,因本技术将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在前后方向错开布置,由第二通风孔甩入挡水腔内的雨滴也只会落至前侧板上,前侧板上与第二通风孔相对的部位对雨滴形成有效遮挡,从而可以有效阻挡雨水入侵电抗器。同时,前侧板上的第二通风孔以及外侧板上的第一通风孔,则形成了连通外部与外壳内部之间的S形散热风道,气流沿第二通风孔穿过挡水腔并由第一通风孔流出时,能够及时带走电抗器正常运行所产生的热量,从而可以起到良好地散热效果。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空调电抗器罩壳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空调电抗器罩壳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空调室外机的局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电抗器罩壳,包括外壳,外壳形成容置电抗器的容置腔,其包括呈U形设置的前侧板10、后侧板20、左侧板30以及位于所述前侧板10、后侧板20、左侧板30底端的底板40,左侧板30的相对一侧预留出安装侧开口A。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室外机上电抗器罩壳无法在保证良好散热性能的同时起到有效地挡雨作用,本实施例在极易被风扇甩上雨滴的前侧板10上安装了外侧板50,可根据外侧板50的材质采用焊接、粘结等方式连接,前侧板10、外侧板50之间限定出位于容置腔前侧的挡水腔。如图2所示,在前侧板10上开设出连通挡水腔的第一通风孔B,在外侧板50上开设出连通挡水腔的第二通风孔C,以便使得容置腔内电抗器产生的热量及时由第一通风孔B、第二通风孔C通风散出。同时,为了实现防止雨水穿过挡水腔进入容置腔,本实施例还将第一通风孔B、第二通风孔C在前后方向错开布置,前侧板10上与第二通风孔C相对的部位对第二通风孔C形成遮挡,外侧板50上与第一通风孔B相对的部位对第一通风孔B形成遮挡,由于压力差的变化,虽然互为遮挡,气流依然可沿第一通风孔B、第二通风孔C流动,但是,雨滴只能被直线甩出,所以,前侧板10、外侧板50的互为遮挡可较好地阻挡雨滴进入容置腔内。为了限定出挡水腔,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在前侧板10形成朝容置腔一侧凹陷的凹腔,并采用平板式的外侧板50盖合住凹腔以形成挡水腔;也可采用注塑成型或一次冲压成型出具有凹腔的盒体式的外侧板50盖合在前侧板10上以形成挡水腔。本实施例为了保证结构强度,采用钢板制成外侧板50,并采用焊接实现外侧吧、前侧板10之间的连接,为了形成挡水腔,本实施例外侧板50的左侧端朝外壳一侧折弯形成与所述外壳相接的第一翻边51,外侧板50的底端朝外壳一侧折弯形成与所述外壳相接的第二翻边52,利用第一翻边51、第二翻边52可靠地防护挡水腔上、下、左、右四端中邻近风扇的左端、底端,参考图3所示。为了提高焊接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本实施例还将第一翻边51延伸连接至左侧板30上。为了避免第二翻边52与前侧板10之间存在可甩入水的缝隙,还进一步在第二翻边52下侧相接有依次折弯成型的第四翻边54、第五翻边55,利用第四翻边54贴合连接前侧板10、第五翻边55贴合连接底板40,以便更好地防护挡水腔的下侧。为了可靠固定外侧板50的顶端,本实施例还在外侧板50的顶端朝外壳一侧形成有与外壳相连接的第三翻边53,第三翻边53具体可与前侧板10顶端的连接翻边固定连接。为了加速容置腔内的气体流动,提高散热效率,本实施例在后侧板20上形成有第三通风孔D。在负压作用下,外壳后侧的气流穿过第三通风孔D进入容置腔内后,携带了电抗器产生的热量,换热后的气流由第一通风孔B进入挡水腔,并由第二通风孔C流向外壳的前侧,以实现持续散热。为了更好引导气流进入外壳内部,本实施例在后侧板20上开设出多个第三通风孔D,第三通风孔D呈水平延伸的长条形,多个第三通风孔D呈一列布置并等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在后侧板20上冲压出朝外壳内部凸出的第三导流面21,其可为内凸曲面,每个第三通风孔D对应一个第三导流面21并位于第三导流面21的一端,具体地,本实施例在第三导流面21的上端开设出对应的第三导流孔。为了加快容置腔内的气流排出,本实施例在前侧板10上开设处多个第一通风孔B,并在外侧板50开设出多个第二通风孔C,如图2所示,第一通风孔B呈3*4阵列布置,第二通风孔C呈一列布置。具体地,本实施例第一通风孔B设计为竖直延伸的长条形,第二通风孔C设计为水平延伸的长条形,第一通风孔B、第二通风孔C延伸方向不同,即第一通风孔B、第二通风孔C不平行设置,从而可更好地阻挡雨滴的穿过。为了引导挡水腔内气流排出的同时阻挡雨滴甩入第二通风孔C内,本实施例还在外侧板50形成有朝挡水腔外部凸出的第二导流面56,第二导流面56具体为外凸曲面,每个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电抗器罩壳,包括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底板围成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连接有与其限定出挡水腔的外侧板,所述前侧板、外侧板分别形成有连通所述挡水腔的多个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在前后方向错开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电抗器罩壳,包括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底板围成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连接有与其限定出挡水腔的外侧板,所述前侧板、外侧板分别形成有连通所述挡水腔的多个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在前后方向错开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电抗器罩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孔位于所述左侧板、所述外壳的侧开口之间靠近所述侧开口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电抗器罩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孔位于所述左侧板、所述外壳的侧开口之间靠近所述左侧板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电抗器罩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形成有朝所述挡水腔内凸出的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一端形成有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或所述外侧板形成有朝所述挡水腔外凸出的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一端形成有所述第二通风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电抗器罩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帅赵振立安超熊长友孙超刘守宇朱富琴宋克寒高冉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